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大全 > 什么是小学语文素养_怎样提高

什么是小学语文素养_怎样提高

时间: 玉凤862 分享

什么是小学语文素养_怎样提高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什么是小学语文素养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什么是小学语文素养,欢迎阅读。

  什么是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有人把语文素养分为了三个层次,即操作层面、实施层面和基础层面。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我们的实践中认为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因生活需要而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能力的综合。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非物质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指什么

  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熟练的语言技巧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六、高雅德言谈举止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解读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这段话并没有说语文素养是什么,只是把语文素养当作总目标。然而,这些话为我们把捉这一理念提供了一些“线索”。可否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也确有权威性专家这么解释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解说道:“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这里把三个维度当作语文素养的内容加以申说,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仍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又将三个维度的内容具体细化:“《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要列举完备很难,似乎没完,还应有: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健康个性……前一种解释着眼于宏观,后一种解释着眼于微观,二者兼收并蓄庶几可成语文素养的较为全面较为稳妥的解释。

  其次,厘清语文素养这一理念内各组成项目的层次和其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含义如此丰富的理念,其组成的各要素的层次和相互关系必然组成一幅复杂或较为复杂的图式,正如课标所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三个维度在课标表述中是平列的,但按语文课程论的性质和要求来说,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又各不一样。知识和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上文所述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方法、过程的问题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引起教育者、学习者的重视,上文所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属于这一范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上文所述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作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反映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处于基座位置;作为手段、途径的过程和方法,反映了课程的最新要求和较高要求,处于中间位置;作为高层次追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映了基础教育中的人文学科的共同价值目标,处于最高位置。质言之,知识和能力关乎语文素养的基础论,过程和方法关乎语文素养的过程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乎语文素养的思想论。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深入领会“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话,可以把握到三者之间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其间互为基础、互为目标、互为手段和途径,用三个互相关连的图式来演示:

  考察三个图式可以得出结论:三个图式均可各自独立,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维度都可成为基座,也可转化成“上层建筑”;每一基座越牢固,“上层建筑”发展得越高。此外,本文还想得出一个更为重要的结论:只有A图式才是常式,其余都是变式。在兼顾其他两个维度的前提下,知识和能力一维度务求坚实牢固,是语文课程理所当然追求的目标。在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其他两个维度并不真正地、实际地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规定性,而是所有学科尤其人文学科共同的追求目标;舍弃或弱化知识和能力,去追求所谓“全面”“整体”,追求共同目标,势必导致淡化学科色彩、拆解科学内容和结构,直接的现实是课本渗进了过多的其他学科内容而成为混合读物,语文课不像是语文课,倒像是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这恐怕不是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的合理目标。

  其三,试述语文素养这一全新理念的特点。

  关于语文素养的自身特点,也许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三方面六小点加以阐述。

  1.多维性和开放性。我们把语文素养确定为由三个维度支撑的一个复合性理念,这是近乎正确的说法,事实上它应该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立体建构的理念。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泛化了,由过去的一维(能力中心)发展到当今三维,这是一种进步,表明语文界的思想认识水平、理论水平有很大的跃升。但三个维度不能包容语文素养所应有的全部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语文课程要求的提高和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深入,这一理念应该不断更新内容。

  2.系统性和层次性。语文素养是一个各组成部分有机融合的系统,它的系统性作用有赖于内在各部分的恰当的措置和调配、各部分之间的恰当的协调互动。整体地、系统地发展和提高语文素养,意味着告别过去的单向度发展、提高能力(主要是应试能力)的时代,而走向一个按社会需要的尺度和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来培养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时代。但是,语文素养理念的开放性也是和它自身的、外部的限制性对立统一的,语文素养的基础、底座不能被淹没、颠覆或取代。单纯地追求知识和能力是倒退,但在语文素养的各个子目标上平均使用力量,提法做法新则新矣,却是在好心地颠覆和瓦解语文课程的基础。

  3.辐射性和延展性。我们说重视语文素养中的语文因素、语文特点,并不是说坚守学科中心论的阵地和旗帜。按新时代的语文课程要求来建构语文素养的理念,应拆除语文自身的壁垒和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隔断,建立一种具有科际联系的新语文课程,即“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义教课标语);甚至不限于学科互融,还要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的生活,即“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上),树立并实施一种“大语文”思想;再有,语文素养的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学好语文,还要为学生将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基础,如义教课标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总起来说,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应该具有自我更新创造的功能,学校和教师所给予的外推力、学习自己所获得的内驱力应该延长至学生的未来乃至终生。但是,不管我们拓展了多么广阔的视野,怀有多么大的雄心,仍要坚持语文优先、兼顾其余的原则,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发展确定为语文素养的长久性发展、提高的主线。这也是语文界有识之士多所呼吁的,在当今语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带来新气象新局面、语文界人士既兴奋又迷惑的时期,这一呼吁显得尤为必要。

看了什么是小学语文素养的人还看了:

1.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3篇

2.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计划

3.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哪些必备素养

4.小学语文阶段必背文学常识

5.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6.小学语文三年级素质报告书评语

7.小学语文听课评课心得3篇

8.关于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本色

9.小学语文教学技巧探究

10.小学语文教育叙事3篇

195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