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马说中考复习教案及反思

时间: 楚君939 分享

  《马说》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马说》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马说》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5. 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第一课时

  一. 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 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所谓“说”,那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用来陈说观点阐明主张的,其写法灵活,有近于现在的杂文。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 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四、背诵课文,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1、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 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3)食之

  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吗)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子)(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食通饲,喂);食不饱饱(吃)(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4)之:骈死于槽枥之间(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5)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方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却);执策

  而临之(连词,表状态)(6)其:食之不能尽其材(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代驱使千里马的

  方法);其真无马邪(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语气,可译

  为“恐怕”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之义

  (1)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名词用如动词)(2)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竭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

  词作动词,吃尽)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是马也(古:这;今:判断词)(2)安求能千里也(古:怎么;今:安全,安定,安装)(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同样,相等;今:等候)

  6、文言句式:

  (1)倒装句: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状语后置句)B、马之千里者(定

  语后置句)(2)省略句:A、省代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代千里马)。B、省连

  词:策之(而)不以其道。(却)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层。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论政。)

  2、《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

  答:“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常马比喻普通人。

  3、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4、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5、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 “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 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九. 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马说 韩愈 伯乐----千里马---- (无限同情)

  “食马者”------ 不知马---- (愤怒谴责)

  食马者------无马、 不知马(辛辣嘲讽)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

  第三课时

  一、《马说》理解性默写归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1、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2、《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3、《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4、《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5、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6、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二、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马说》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马说》一文的教学,结合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感悟:

  一、在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二、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三、创设一定的情景

  看过一个《石壕吏》的教学案例,这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安史之乱时官吏捉人故事,教师为了将官吏捉人时的专横跋扈及老妇人的哭诉表现的更形象具体,就借助于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来编、来演,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就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了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直到将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才罢休,这也正达到了学生深层次感悟诗歌思想的目的。同样在《马说》中我让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并通过采访演员的方式,就“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探究,一下切中文章的主旨。我想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在欣赏李白的《静夜思》时若能配以相应的音乐,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会更深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浓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学也就不是难事了。

  四、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初中诗词欣赏教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诗化为一幅画。就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如藤、树、鸦、小桥、人家、马等等,再仔细观察物象的特征,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借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用笔或者用语言将他描绘下来。这样一幅“秋天行旅图”便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游子思乡有所感悟。同样在《钱塘湖春行》和《春望》的教学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感知两首诗描写的季节有所不同,教师就抓住了“浅草”和“草木深”让学生展开联想,“浅草”草刚长出来的时候,这应该是初春或早春时节,而“草木深”草木生长非常茂盛,自然是晚春时节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思维,对于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古诗词教学,的确是一妙计。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精髓,它需要我们细细的去“品”。

马说中考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1.初三上册语文《马说》期末复习试题

2.韩愈马说教案

3.北京市中考背诵古诗文40篇

238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