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时间: 桂妹1023 分享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教学反思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7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