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阅读答案 > 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题答案及解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题答案及解析

时间: 雪珠631 分享

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题答案及解析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萆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儿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⑪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⑫“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⑬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⑭“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⑮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⑯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⑰“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⑱“谁?”

  ⑲“骆驼呀!”

  ⑳妈妈回答不上未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冬阳·童年·骆驼队阅读答案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画线原句: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答案: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解析: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回答。一种是结构上的作用,一种是表达上的作用。

  结构上起作用的句子往往在一篇文章的特殊位置,比如开头、比如结尾,比如独立成段等等。这篇文章段落很多,文章很散,和画线句类似的句子很多,如果这句话都有结构作用的话,那几乎句句都结构了,所以谈不上在结构上起了什么特别作用,着重谈表达上的作用就好。

  我们回看原句,“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这个句子就是描写了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的样子,只不过描述得非常细致入微罢了。作者把上下牙、大鼻孔、胡须上的白沫子都一一写到。

  观察细致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当然是对表达有帮助,可以把描述对象写得更生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观察人对所观察事物的观察之细致。

  思路到这里,就可以答题了,语文答题注重交代清楚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按点给分,所以我们得学乖一点,思路往前推一点往后推一点,就容易多踩到得分点。

  当题目问你,“画线句的作用是”,一般先回答“画线句写了什么”,然后再回答“画线句的作用”。因为答案有时候会把“画线句写了什么”也算作得分点,这题就是这样。所以为了万无一失,就题题都按这套路回答。然后这句话只介绍了骆驼,可观察骆驼的是谁呢?是主人公,于是答案中可以有两个主体——骆驼、主人公。

  答案可以是:

  画线句写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对文章的好处,对表现人物的好处)

  这题的答题难点是一些同学会只写作者观察细致,作者是个细心的人之类的,而漏写“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我觉得这属于正常损耗,不必强求。当然,像我这样做多了题目,经验丰富了,是一定会加进这些东西的,但不能强求所有考生。很多人一味去背诵答题公式,其实那样并不能包答百题,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分析问题本身。

  这样,这题至少得1分。一定不要苛求正常损耗,人就一个脑子,很难强求。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分)

  爸爸的想法: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儿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海音的想法: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答案: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解析:

  很多题目都是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的,一是谋篇布局的角度,一是表达文意的角度。这篇文章因为结构上很平常,所以答案基本不涉及谋篇布局,除了第11题。

  再加上已经提示了学生,让大家比较的是话比话更美在那里?那就着重去写美感好了。

  爸爸的话很实在,也非常符合现实,骆驼挂铃铛,就是人类为了警告狼。

  女儿的话充满了孩童的天真和情趣,而且是因为心疼骆驼太寂寞,想给它们挂铃铛解闷,是关心骆驼、爱骆驼的表现。

  把这些话组织好,就基本和答案差不多了。

  这题至少得2分。也会有学生能拿3分,字写好一点,条理清楚一点,阅卷老师宽松一点,就可以拿3分。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⑮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答案:CF

  解析:

  绝对有把握判断它是正确的是D、E、A,尤其是D、E。而我们对A的疑虑不在于这个选项错误,而在于它把第一句话的神奇作用拔高得太多了,“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说实话,和“我家门前有条河”也差不多,都是大白话,在视觉上并不能造成太强烈的画面感,所以认真的同学会在“画面感”上犹豫一下,但没有大错,一般会放它过。

  绝对错误的是F。F说“第⑮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那么第⑮段写了什么呢?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说的是春天要来了,骆驼脱毛了,作者想帮它剪一剪。春天里,骆驼负担轻了,更轻松了,铃铛更清脆了。仅此而已。根本无从说起作者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所以F明显是错的。

  那么只剩下两项了,就是B和C。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先看B项。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

  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这个句子写了两个客观事实,骆驼队走了远路后到了一个地方,骆驼排成串列队沉默站着。拉骆驼的摘毡帽,秃瓢儿冒热气。

  这就是长途跋涉之后动物和人的正常反应,要比较什么呢?又有什么能比较出来?难道说骆驼不冒热气所以骆驼耐劳动不夸耀?还是说秃瓢儿冒热气,所以不爱劳动爱显摆?

  所以B项的说法是有错误的,这题,非常莫名其妙。

  再看C项。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经过百度搜索,大家都说是当年山西商人为了招揽生意,给煤取的响亮名头。乌金墨玉很好理解,煤都和金玉一样了,那还不珍贵吗?南山高末稍微复杂一点,看有人说南山是指终南山,高末是高级茶叶,那也就是把煤炭比做终南山高级茶叶,也还是要表现煤的珍贵稀少品级高。所以这都是夸耀自己煤产地正宗品级高贵的一个说法。“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作者就是否定了这两个广告语,想告诉读者这就是一般的煤。那语意明显与上文形成了转折。

  C项的说法也是有错误的。

  所以这题目就坑害人了,直接可能导致6分全丢了。。。。。。我们不怕难题,就怕这种自作聪明似是而非的题,古人说了句“诗无达诂”,现代人就给自己拿来当武器了,什么都胡乱解读,不讲究是否有道理,对考生满惨淡的。这也是目前高考选择题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内容简介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选自《城南旧事》序言)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下一页更多精彩“冬阳·童年·骆驼队相关内容”

17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