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阅读答案

时间: 雪丽856 分享

  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于敏:中国氢弹之父》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阅读原文

  于敏1926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一户普通人家,他自幼聪慧,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

  1944年,于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两年后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开始理论物理的学习。在大学期间,于敏依然是学习上的尖子,但绝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而是时时关心国家命运的热血青年。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贪腐严重,北京(时称北平)各大学校学生经常搞抗议游行,于敏总是积极参加,并常常冲在前面,一次遭遇军警驱赶,对抗中连眼镜都挤掉了,他依然呼喊不止。

  1949年于敏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考上研究生,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张宗遂教授与胡宁教授。之后,在两位导师的赞扬中,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彭桓武慧眼识珠,将他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于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人生。

  1961年,在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的领导下,以于敏等为主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悄悄开始了氢弹技术理论研究。当时我国面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能查到的国外资料很少,国内也很少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于敏知道,唯一的办法只有靠自己努力,在艰难中不断探索。于是他拼命学习相关理论,千方百计搜集国外信息。研究工作需要大量极为复杂的计算,而当时我国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且95%时间安排给原子弹研制的计算,很少有使用机会。面对这种状况,于敏急中生智,想了个土办法,带领全组成员,每人手拿一把计算尺人工计算,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常常大家下班了,他还在忙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久,一份份浸满智慧与心血的研究报告相继出炉,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被攻克,经过4年的努力,于敏和他带领的科研人员们对氢弹原理有了基本而深刻的认识,为氢弹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彭桓武回忆说:“于敏研究氢弹完全是靠自己,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更是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7年6月17日,大西北罗布泊,一颗氢弹带着降落伞跃出飞机急速下落。弹体降到距地面2900多米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湛蓝的天空腾起一团熊熊燃烧的大火球,渐渐地,火球上方出现了草帽状云团,与地面卷起的尘柱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很快,爆炸当量计算出来——330万吨。当日,新华社发布《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在2年8个月时间内进行了5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我国氢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世界纪录。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苏联用了4年3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堪称奇迹。丹麦著名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访华和于敏会面时,对他十分钦佩,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氢弹之父”。西方通常习惯将科研领域理论突破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称为“某某之父”,可于敏对“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却不喜欢,他认为这种叫法不科学,他不无风趣地说:“氢弹研制是一项大科学系统,需要诸多学科、各方面力量全面配合才能成功,我只是起了一定作用而已,氢弹总不能有好多个‘父亲’吧!”

  于敏耄耋之年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抒怀》,诗曰: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这首诗无疑是他真实情怀的写照。

  [链接]

  ①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如今,工作少了,他一天至少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打小就爱看的京剧。(侯志明冯昌勇《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名字曾是绝密》)

  ②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王建柱《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阅读题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敏在大学期间曾经参加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游行,眼镜都被挤掉。后来他甘愿隐姓埋名28年,潜心研究核武器,与其早期经历、体验有很大关系。

  B.于敏认为,核武器研究团队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获成功。其成果起到了威慑敌对势力,维护国家独立、安全的重要作用。

  C.本文介绍说“当时……国内也很少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而又引述彭桓武的回忆说“于敏研究氢弹完全是靠自己,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表述不一致,影响可信度。

  D.对照玻尔、百度百科对于敏的称谓,本文标题“中国的‘氢弹之父’”中“的”字多余,引号位置值得商榷;本文引述对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时,上下联颠倒。可见行文欠严谨。

  E.这篇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于敏的生平主要事迹,叙述语言客观朴实准确,引用的史实及人物语言对展现了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

  (2)文中引入了当时《新闻公报》中的内容,详尽介绍了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世界纪录之处,有何作用?(6分)

  (3)结合原文,说说于敏在七言律诗《抒怀》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6分)

  (4)从全文(包括链接文字)看,于敏的成就得益于哪些因素?请联系具体材料简述。(8分)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阅读答案

  (1)(5分)【E项3分,A项2分。B项1分,“众志成城”不单指核武器研究团队,也不单指核武器。C项0分,彭桓武所说的“没有人”是指在研究团队之外没有人,作者客观陈述的“很少有人”与此并无矛盾。D项0分,标题加“的”,以示与“中国‘氢弹之父’”含意不完全相同;引用对联将词序作调整,正是为了突出意思重点和上下衔接。】

  (2)(6分)【①突出了氢弹爆炸成功对于国家的重大政治意义;②照应了于敏“中国氢弹之父”的称谓,彰显了于敏团队的成果对于提升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特别是原子核理论研究水平的价值。(答对1点3分,共6分。)】

  (3)(6分)【①爱国:献身科研、研究氢弹,历尽千辛万苦都心甘情愿,只为国家安全、中华振兴。②谦逊:取得成就,依靠的是群策群力、同心同德,自己不愿居功自傲。③有美好追求:对民族振兴、科学昌明有强烈的期待。(每答对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5分,4点给6分。)】

  (4)(8分)【①天资聪颖,基础扎实;他自幼成绩突出,在大学也是学习尖子,还考上研究生。②术有专攻,心无旁骛,锲而不舍;他28年专心致志研究原子核理论,取得惊人成就。③志趣高雅,爱好广泛,融会贯通;他爱好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有研究证明,文理兼通有助于开拓性思维。④师从大家,博采众长;他先后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又在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彭桓武等领导下工作,增长才干,得尽所长。⑤志存高远,心系国家,勇担重任;他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义无反顾,奋勇直前。⑥谦逊待人,合作共进;他受到领导、国外同行的称许,得到国家的奖赏,却始终不居功自傲,把自己看成团队中的一分子。(答对1点给2分,答对4点即可给8分。)】


看过“于敏中国氢弹之父阅读答案”的人还看了:

1.中国烹饪探源阅读答案

2.中国月球车 刘宇阅读答案

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阅读答案

4.“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的故事

5.《感动中国》观后感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177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