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阅读答案 > 夜过鉴湖与夜泛西湖的对比阅读答案

夜过鉴湖与夜泛西湖的对比阅读答案

时间: 雪丽856 分享

夜过鉴湖与夜泛西湖的对比阅读答案

  《夜过鉴湖》是宋朝诗人戴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其乘坐篷船夜过鉴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夜泛西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关于《夜过鉴湖》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夜过鉴湖》《夜泛西湖》阅读原文

  夜过鉴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夜过鉴湖》《夜泛西湖》阅读题目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

  (2)《夜泛西湖》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3)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夜过鉴湖》《夜泛西湖》阅读答案

  (1)(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3分)视觉嗅觉结合(2分),寓情于景(1分)。(如答出“叠词”给1分)

  (3)(4分)戴诗表达回乡心切;苏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每点2分)

  《夜过鉴湖》阅读赏析

  本诗作者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和粉饰,真实地描绘出鉴湖夜色的天然风采,引人人胜。

  诗题即点明人物、时间、地点:作者黑夜过鉴湖。

  首二句写在船中的诗人伸手推开篷顶四面一望,只见四野天水相连,茫茫无垠。自己乘坐的这只船设备简陋,那“饱风”的“蒲帆”推动着轻巧的船身飞速地前进着。“推篷”二字说明船身低矮,一伸手就能推开顶篷,动作情态活现;“蒲帆”二字说明船的设备简陋、船身轻巧;“饱风”二字把船帆拟人化,描绘帆承风鼓起的形象,可以想见船行速度极快。这三个词用得准确精当,十分传神。

  末二句写小船离湖岸已经不远了,岸边的山也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作者的视线之内。再一细看,“山际”白云缭绕,“云际”明月高挂;风吹云移,山峦起伏,月色时明时暗,天地晦明不定,如真如幻,鉴湖清幽多变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如箭的“蒲帆”继续飞驰,子规鸟的啼声刺破夜空,传人作者耳鼓。这迹象说明船距岸更近了,天也快亮了。作者循声仰视,原来子规鸟隐藏在白云深处,在朦胧的夜色中可闻而不可见。

  全诗多层次地勾画出鉴湖月夜扬帆的情景。“水连空”的湖面、“饱风”的“蒲帆”,起伏的群山、浮动的白云,出没于云海的明月以及云际传来的子规啼声,这一切构成一个“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的立体空间。整个画面形象犹如放电影,随着“蒲帆”的移动而变换,既有可触性,又有流动感。

  全诗二十八字中,“际”字和“白云”二字各两现。文字的复出,造成回环的声韵、轻快的节奏,从而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夜泛西湖》阅读赏析

  这组诗是作者应邀陪同朝廷监察要员携妓夜游同宿湖上时所作。第一首的隐喻之迹非常明显,“新月”之“未安”,实为人的履迹和心情不安的映衬,月之“盘桓”,是游历者心境的折射。初五、初六的新月,不到二更便已沉下西山,如何在湖上继续“吐艳”?而“半璧”实为“破璧”之隐语,这两个所谓“游人”三更时候还要看“半璧吐艳”,意在何为,不言自明。

  第二首诗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充满对人生之谜的怅惘。诗人被“欲落未落”的月景所倾倒,但是,却不能忘怀尘世,想到变幻莫测的“明朝人事”,诗人痴迷怅惘,直至天明。对社会、人生深沉的思考,哲理性的思辨,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人以哲人的目光审视大自然,于是,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就无不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容。当它们被作为意象摄入诗中,也就含有了永久的哲理:我是谁?世界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首写深夜西湖渔人盗鱼。王十朋《分类东坡先生诗集注》引:“苍龙,角、亢之宿,夜半而没。”因此,“苍龙已没”表明夜已深。曹植《善哉行》说:“月没参横,北斗阑干。”阑干,横斜貌。刘方平《月夜》诗:“更深月色半入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可见“牛斗横”亦写“更深”。长庚星有芒,李渷《酬词》:“长庚冷有芒,文曲淡无气。”故长庚升指天将明。一二句都是通过星宿的升没来写夜已深,天将晓。三四句写渔人赶在未晓之前盗鱼。“船过惟有菰蒲声”是以有衬无,一个“唯”字,说明除船穿行于菰蒲之中发出的声响外,已没有任何声音,进一步写出了夜深人静。苏轼自注说:“湖上禁渔,皆盗钓者也。”苏轼作为杭州通判,地方上的副长官,夜泛西湖,碰上渔人“盗钓”,违反“禁渔”规定,却不予过问,这是因为他本来就反对官府与民争利。这组诗主要是写夜泛西湖所见之景,但这后两句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人”同官府的矛盾。

  第四首的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杂识》载:“西湖四圣观前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桥复回。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诗中的“渐见灯明出远寺”即写此,“渐”、“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进中。以上所写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组诗中的后文写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第五首描写月落之后的湖光,给人以变幻多端、神秘莫测之感,《岭南异物志》说:“海中遇阴晦,波如然火满海,以物击之,迸散如星火,有月即不复见。”这是说海波似火。江波也有类似景色:“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苏轼《游金山寺》)这几句几乎可作这一首的注脚,说明湖光也是如此。第一句“非鬼亦非仙”,是总写湖光的奇异;第二句是写“月黑”之后,风平浪静之时,湖光清晰可见;第三句写随着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动,然后跟着进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说船来到寺庙之下,却根本看不见刚才仿佛“两两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组诗中每首之间,作者采用了蝉联格(这种诗格始创于曹植《赠白马王彪》),每首的结尾都是下一首的开头,而又略具变化:二、四首的开头是一、三首结尾的五、六两字;第三首的开头四字是第二首中结句的第三至第六四个字,但变“西没”为“已没”;第五首的开头二字是第四首的结尾二字。这样,既珠联璧合,又错落有致,读起来轻快跳荡。在风格上,这首一组诗与苏轼其他描写西湖的诗篇如《有美堂暴雨》《望湖楼醉书》很不同。那些诗以气势磅礴胜,而这一组诗却给人以清新、雅淡、恬静的美感。

看过“夜过鉴湖与夜泛西湖的对比阅读答案”的人还看了:

1.杭州西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2.西湖的绿阅读答案

3.西湖游赏阅读题答案

4.2016年宗璞西湖的绿阅读题答案

264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