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办事指南 > 政策法规 > 2017国家产业新趋势

2017国家产业新趋势

时间: 嘉敏1004 分享

2017国家产业新趋势

  2017年关于国家产业有哪些相关是政策,与产业相关的政策出台后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国家产业政策,希望你们喜欢!

  2017国家产业政策

  工业强基重点突破

  2017年,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将选择20项左右核心基础零部件、15项左右关键基础材料、10项左右先进基础工艺,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

  《中国制造2025》把“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作为九大战略任务之一,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可以说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10年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夯实基础、缩小差距,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增强产品竞争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被称为工业“四基”,这正是工业强基工程的核心。

  2016年,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支持了84个示范项目,确定了19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高端航空紧固件、高标准轴承钢等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

  展望2017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将选择20项左右核心基础零部件、15项左右关键基础材料、10项左右先进基础工艺,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解决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

  工程机械高压油泵、控制器、IGBT器件等重点产品,将开展“一条龙”应用计划,组织基础材料、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开展合作,以应用为导向,充分利用好国内市场,推动基础领域发展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

  政策方面,符合市场规律和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四基”发展的财税政策有望出台,并加快构建投资基金、信贷保险、资本市场等多层级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同时,一批上下游合作紧密、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新型产业组织将加快建立,形成有效协调的“四基”产业链。并构建起“四基”领域高端领军人才、顶尖技能人才高效引进培育机制。

  中国制造全面布局

  2017年,《中国制造2025》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重点组织实施30项基础条件好、关联程度大、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1到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标志性项目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16年,“1+X”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五大工程率先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内外认知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展望2017年,《中国制造2025》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重点是细化落实“1+X”体系目标任务,重点组织实施30项基础条件好、关联程度大、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1到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标志性项目。

  在五大工程方面,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将启动动力电池、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能力提升项目,再布局2到3家国家创新中心;工业强基工程将实施突破行动;绿色制造工程将支持百家绿色示范工厂、百家生态设计试点企业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园区、绿色转型城市;智能制造工程将在流程制造、离散型制造等方面新遴选90个左右试点示范项目,制修订50个以上智能制造标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将启动实施大型邮轮、智能船舶创新专项,推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等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论证。

  为了解决中国制造的部分短板问题,2017年,我国将推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围绕石墨烯、轻量材料、高温合金等重点方向,力争突破8种关键新材料。

  2017年,工信部还将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以引导地方差异化发展和重点领域生产力合理布局。深化城市(群)试点示范,推进20到30个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强的城市先行先试。启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计划,确定首批“中国制造2025”卓越提升试点示范基地,推动形成中央、省、试点城市、产业基地协同推进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化解过剩产能力度不减

  2017年是重点行业去产能的攻坚之年,处置“僵尸企业”和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将成为工作主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方面,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2016年,国家把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作为去产能的重点,不仅拿出了专项奖补资金,更是出台了多项配套的政策措施。从实践看,各地去产能均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双双提前完成2016年的去产能目标任务。

  然而,目前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仍然面临着产能的绝对过剩问题,与“十三五”的目标相比,去产能任务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暖,一些地方、个别企业在去产能的问题上容易信心动摇、力度减弱,甚至盲目组织扩大生产。这些因素都将给去产能工作带来更大阻力。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两家严重干扰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企业予以查处,给予江苏省、河北省两名副省长行政处分,两省分别对111名和27名责任人进行问责。这既表明了去产能工作的不易,更充分体现了中央去产能的决心不会动摇,力度不会减弱。

  展望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央将以更大力度化解过剩产能。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工作力度,有序推进,解决好债务处置、人员安置等问题,坚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来化解产能过剩。同时,也要不断巩固去产能的战果,坚决防止边减边增,更不能“阳奉阴违”,使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农业改革深度推进

  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热门词汇。解决农业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农业领域改革贯穿全年的工作思路

  岁末年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三农”领域的关注焦点,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的共同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既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又要转变方式、创新机制;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完善生产关系;既是改变当前农业供需结构失衡的必然选择,又是提高农业长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连年丰收,但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却没有缓解,国际竞争力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增收支撑能力下降。这就要从生产端发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因此,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作为施力重点。

  展望2017年,亿万农民有望见证一系列有力的改革举措。一是市场信号对农产品价格起决定性作用。尽快走出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的“政策市”困局,重新激发市场活力;二是农业补贴政策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聚焦、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资源环境友好发力;三是“三权分置”改革将加快推进,以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维护承包户权益和经营者权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四是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就业密度和农民分享比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增长

  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相关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超过6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实现逆势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2016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5.1%,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4.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83.7%。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相关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超过6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5%。中国工程院的相关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20%左右,约3倍于同期GDP增长。

  在当下迎接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的历史性选择关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其次,产业发展的制度和体制障碍需要进一步理顺。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展望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优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完善和改进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以及增强制度内生增长机制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推动实现新兴产业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优先配置,加强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融合,推进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围绕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核心关键问题,从需求端拉动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市场。

  创新发展引领产业升级

  2017年,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从“跟跑者”到“领跑者”,我们期待更多的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技术突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北斗导航、超级计算机、载人深潜、特高压输电、先进核电等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制造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比如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领域缺乏竞争力。

  展望2017年,创新发展仍然是动力之源,科技是重要支撑,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我们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超前规划布局抢占先机。必须高度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现实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同时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2017产业政策未来趋势解读

  1、哪些政策要继续推进?

  中国制造&智能制造

  原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

  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解读: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政策,去年工信部已经出台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三五”规划》、《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多个产业规划。

  业界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中的“1+X”规划体系的发布。以及,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区市也已出台具体的地方“中国制造2025”实施政策。“中国制造2025”在2017年正全面转入实施阶段,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新型城镇化

  原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又有1600万人进城落户。

  解读:2014年3月,被认为是我国城镇化道路指导性纲领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外发布,由此开启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是重点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从户籍落户上来看,其实,在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包括一部分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外来人口的落户已经没有大的障碍。各类矛盾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占比重较大的城市,包括建制镇。从这个方面看,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企国资改革

  原文: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今年要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解读: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的说法,2015年是国企改革政策制定出台年,2016年是政策落实年,2017年将是国企改革见效年。从国资委12月份交出的改革“成绩单”可以看到,无论是“1+N”政策体系的完善,还是“十项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2017年,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重点方向。

  减费减税

  原文: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千方百计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和效应进一步显现。

  一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二是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保留的项目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各地也要削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推动降低金融、铁路货运等领域涉企经营性收费,加强对市场调节类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管。四是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五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

  解读:去年底以来,关于企业税负高低的讨论(曹德旺、宗庆后税负争论)引发持续关注。减税降费是近年来政府的工作内容之一。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00多亿元,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降费方面,中央级政府性基金已减少到23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已减少到92项,其中,涉企收费68项。

  2017年的减税降费措施,除进一步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释放更大减税效益,还将加大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的减税力度,大幅降低非税负担。

  外交官傅莹在谈及减费减税时候表示,我国的税收制度确实也需要不断完善,按照我们目前的规划,2020年要实现税收法定,所以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产业园区创新改革

  原文: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

  解读:在今年年初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我国开发区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做出明确要求。明确指出要“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实际上,开发区历来是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重要窗口, “三十而立”的开发区,正处在又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创新和改革成为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升级进化的关键性渠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

  原文: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解读:过去一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等重要文件出台, 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深入实施阶段。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对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但需要注意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发展均衡情况。

  另外,新兴产业和国防建设的密切联系。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军民融合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此外,《“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调要构建军民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诸多领域都与国防军工密切相关。

  双创

  原文: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

  解读:“双创”的意义和作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得到明确,甚至延伸。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描述来看,2017年的双创工作将会围绕两个重点,一个是“双创示范基金”,一个是“专业化众创空间”。

  其中,“双创示范基地”是为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业化众创空间”则意在“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发展”。对于这两者的推动意味着2017年的双创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深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挖掘。

  吸引外资

  原文: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外资准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发债,允许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解读:根据“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相关内容,中国释放出引进外资向好的信号,显而易见的是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开始转型,一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二是一般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向高科技制造业和高科技服务业转型。

  地方招商

  原文:地方政府可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解读: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明确指出:“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这条措施不仅适用于外资,也适用于内资。”

  但是有两方面需要重点注意。一是从近期的郑州迪士尼和邯郸“假现代”事件来看,地方应该在招商审核上多下功夫;二是招商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能够处理好招商和稳商的关系。

  一带一路

  原文: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

  解读:“一带一路”建设从2013年提出时起,就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现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到目前为止,在沿线20个国家已经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打造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平台,引导中国企业“集群式”往外走,目前累计投资超过了180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还有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

  材料显示,仅仅去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相关61个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

  正如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果惠及世界。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是一条共商之路、共建之路、共享之路,必定会为打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2、哪些产业园、基地、中心要(加紧)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

  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

  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

2017国家产业政策相关文章:

1.2017国家产业政策

2.2017国家对企业的政策

3.2017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4.2017年国家最新创业政策

5.2017产业政策解读

323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