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办事指南 > 政策法规 >

2017年形势与政策经济转型论文(2)

时间: 嘉敏1004 分享

  2017年形势与政策经济转型论文篇4

  《探讨经济金融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

  【摘要】本文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与宏观经济进行简要分析,指出下一步形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宏观经济政策,并进一步对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金融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一、目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中的关键任务

  1、从出口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益出发,目前人民币不能贬值。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如果人民币也像周边国家那样大幅度地贬值,出口增长速度可能比现在高一些。但我们必须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是,增加出口是为了什么。我们不应为出口而出口,出口的目的之一是要赚钱。我们赚钱的本事如何?所赚的钱与出口的增加成正比吗?我们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已经是最便宜的了(比如我国出口美国的许多商品,价格不仅大大低于“四小龙”,甚至低于“四小虎”),许多东西已经在地摊上出售,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通过本币大幅度贬值来增加出口吗?总不能发展到白送吧?所以,对目前的中国外贸来说,提高竞争力不能再靠货币贬值,而要靠品牌,靠提高产品质量,靠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附加值。从事外贸工作的人还应该向发达国家搞外贸的同行学习从事国际贸易的本事,而不能一味地要求或寄希望于本币的贬值。

  2、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人民币贬值对我国扩大出口的作用不大。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第一,出口的增长不完全决定于汇价,还取决于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内需求增长状况。在目前的国家经济形势下,无论我们想出什么高招、采取何种政策,我们的出口也绝不可能达到1997年那么高的增长速度,因为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东南亚和日韩的经济深陷泥潭,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也在放慢,其进口需求都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民币贬值,由于并不能因此而增加相关国家的国内购买力进而增加进口需求,对我们扩大出口作用不大。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那么多(大多超过50%),出口与经济增长未见起色甚至出现负增长就是有力证明:1997年上半年,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对日本的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4.1%,而货币大幅度贬值后的下半年,相反却下降为负8.7%;到1998年5月,这些国家对日出口下降就更厉害了:与1997年同期相比,泰国下降23.4%,马来西亚下降32.1%,印尼下降32.7%。而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日出口比那些货币大贬值的国家的情况却好得多,1998年1~7月仅下降了4.3%。特别是在全球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我国对欧美、拉美和非洲的出口仍保持18%以上的高速增长,更是有力证明。

  第二,从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看,一般性贬值对促进出口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据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讲,中国的所有出口制成品中,进口的成分的价值含量已超过50%,假使人民币汇率下调10%,它真正能发挥的作用不超过5%,而且就是这个5%,也马上会被外部的压价和内部的涨价所湮没。对外经济贸易部负责人也认为,人民币贬值对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造成的影响的实际作用不大,其理由,一是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1997年为54.5%,1998年上半年为54.9%。这种贸易形式是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如果人民币贬值,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出口价格影响很大,这样两相抵消,将得不到好处。二是目前三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出口的比重较高,1997年达到41%,1998年上半年为42%,汇率的稳定可坚定国外长期资本的投资信心,这是保持我国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比通过贬值刺激短期出口更重要。所以还是坚持汇率稳定为好。

  3、处理国家货币的汇率问题,不能仅仅考虑限制进口促进出口,还要看到它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所谓其他影响,首先是纯经济方面的其他影响,比如汇率贬值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增加国家和企业的外债负担,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在制度上不允许利用市场避免外汇风险的国家。到1997年底,我国的外债余额为1309.6亿美元,如果人民币贬值10%,如上所述,它对促进出口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倒使我们每年平添1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负担。货币贬值还涉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的动摇和对投资环境的不良预期,这些也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其次还包括政治经济影响,即关系到我国的国际责任和国际地位。为了有利于亚洲各国尽快走出困境,为了减少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冲击,避免全球经济衰退,我国政府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虽然也为此付出了经济利益方面的代价,但在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受到普遍欢迎和赞扬。尽管我们不过是第三世界的一个大国,显示的却是负责任的经济大国的风范。这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对照。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不仅政治上至今未为半个多世纪之前疯狂掠夺亚洲各国资源、毫无人性地屠杀亚洲各国人民的侵略战争彻底悔罪(这与德国也形成鲜明对比),而且经济上专门利己,惟利是图,甚至是以邻为壑,对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根本没有采取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负责任的态度和任何积极措施。这样的政治经济表现还要建立什么日元区,还要代表亚洲,想从经济大国进一步成为政治大国,这不是缘木求鱼吗?我国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必须加速发展自己,从政治大国,发展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而且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这样做,与日本比较起来,当然对亚洲的和平与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要有利得多,因为中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霸权主义的稳定繁荣的亚洲和世界。因此,我们在近期内要继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二、关于近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能够用来干预经济,特别是进行总量调控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现在多数人认为不能抽象地谈哪种政策更有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所适用的经济环境各有侧重,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比较明显,而财政政策的扩张作用比较直接,绝大多数时候需要二者协调配合,尽管因情况不同而在为主为辅上有所区别。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它们都是为着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逆对现行经济风向、相机抉择的反周期或熨平经济周期的政策。基于此,我们能够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第一,这两大政策的松紧应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随机调整,无论松的还是紧的政策,都不可能是中长期固定的政策;第二,政策松紧在性质上无好坏之分,与经济实际相适应就是正确的,不能认为“紧”的政策就是好的、正常的,“松”似乎不大好,只能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

  2017年形势与政策经济转型论文篇5

  《浅析中国经济与环境平衡的路径》

  【摘要】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伴随着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失衡,而调整失衡需扭转居民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并在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环境;经济;平衡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腾飞。凭借GDP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中国在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经济腾飞的同时,环境也以更快的速度恶化。工业的粗放增长造成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落后的农业特别是不合理地使用肥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土地污染。淮河水质恶化、生物灭绝、极端天气、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凸显。人们创造了新的文明,却也在破坏存在了数千年的人与自然的秩序。目前所存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应地也不存在单一的解决途径,追求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注定只能是雾里看花。对于经济利益和环境友好追求的失衡必须得到扭转,而扭转是对居民的意识、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国家的环境政策进行的扭转。经济社会中的参与者同时又都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意识和机制的双重作用才能扭转这种平衡关系。

  一、国际合作

  地球因为动物的迁徙和大气、洋流的循环等途径,是一个整体。南美的热带雨林不仅是多种生物的家园,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温室气体的消化;北极冰山的融化不仅影响北欧和俄罗斯,它关乎每一个沿海城市的未来。所以环保需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除了共享的地球环境作为外部压力之外,国家间对于环境治理的经验和效率不同也造就了国际合作的内生需求。如清洁发展机制,它是指一个发达国家通过用技术和资金投入的方式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其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其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提供技术和资金的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内产业的碳排放量,更能够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二、环保产业

  环境友好型企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的改观。政府应该多鼓励以经济利益为动力,兼顾环境的环保型产业发展,在这一点上作出更具意义的引导作用,同时对污染严重企业持慎重态度。我国东部的经济行为已为环境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在当今西部大开发的大战略背景下,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若重复东部发展之路,势必造成比东部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且作为黄河、长江等水系的发源地,问题将被进一步放大。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广泛和长远的考虑。

  三、培育NGO

  在美国,活跃着众多的NGO在社会中广泛地开展教育、环保等公益项目,是政府的“减阀器”和“稳定器”。这不仅填补了政府在社会某些方面的缺位,也通过精神动力的支撑完成了社会改造的部分任务,帮助NGO的参与者和接触者感受其奉献精神和责任。而中国普遍存在的资金和注册困难限制了众多的本地NGO的发展;中国NGO的受众多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不具备美国、欧洲等国家NGO的普遍性,中国NGO的规模和影响力明显偏小。因此,从政策引导到社会关注等方面,应该给予NGO,特别是热心环保事业的NGO更多的支持,使其能在中国社会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

  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中国曾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口号。2010年,为完成指标,出现了工业拉闸、居民限电等为完成地方性节能指标的短期行为。不仅短期内影响了经济发展,长期来看更是对粗放经济的纵容,势必造成下一轮节能工作的难以开展。政策制定本意是实现经济对环境压力的释放,调正经济和环境的不平衡地位。但是,执行和监督不力等问题凸显,众多指标性政策终究只是口号。完成短期目标,不具备长期意义。“低碳经济”也不仅是对低碳的要求,更是实现经济目标的长期考虑。污水处理、太阳能系统等带来的不仅是低碳也是经济。政策应有长期的考虑,利用税收减免、政策绿灯等引导措施,积极推动长期有效性、实用性的绿色经济,并强化政策执行能力。

  五、培育意识

  意识影响行为,行为成就习惯,缺少主动性思想的行为是无力的。中国环境难题面临着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两方面的压力。为了实施居民生活和企业发展的环境改造需要更多环保意识的注入,中国的环境教育应从口号中解脱,放到教育系统中应有的位置。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在关注经济的同时,不乏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缺少正规的环境教育系统,现存环境教育分散且执行力差,缺少足够的社会关注度。虽然近年来公民环保意识已在提高,但意识转化成为行动力的效率较低,中国需要更多环保教育的支持。

  六、健全机制

  环境和经济失衡是系统性问题,社会机制的不健全则是系统性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解决途径必须改善整个系统才能产生积极效应。有效地监督机制可帮助建立起强大的执行力;社会参与机制也有利于居民意识和行动力的提升;环保合作机制则能缓解上下游地区间经济环境的矛盾。国家应该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参与、监督系统和合作机制,同时利用适当的奖惩机制加以促进。


猜你感兴趣:

1.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经济形势

2.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经济发展

3.2017经济形势论文

4.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5.2017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354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