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法律知识>

司法法制史考点之大清律例

时间: 炜杭741 分享

  《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清朝的传世基本法典《大清律例》的制定工作,开始于乾隆元年,经过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到高宗乾隆皇帝即位时,命三泰为律令总裁官,重修《大清律例》,在经过高宗御览鉴定后,正式“刊布中外,永远遵行”,形成清朝的基本法典。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介绍大清律例的相关司法法制史考点知识。

  司法法制史考点之大清律例

  司法法制史考点一

  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于乾隆元年开始重新修订。乾隆即位之初,命律令总裁官对原有律例进行逐条考证,重加编辑,于乾隆五年完成,颁行天下。

  《大清律例》的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其中《律目》、《诸图》、《服制》各一卷,《律例》正文36卷,律文436条。自乾隆五年颁律以后律文部分基本定型,极少修订,后世各朝只是不断增修律文之后的“附例”。

  《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以《大明律》为蓝本,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

  【记忆口诀】《大清律例》乾隆定,最后一部集大成。


司法法制史考点之大清律例

  司法法制史考点二

  清代的例

  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就是例。例是统称,可分为

  (1)条例

  条例一般而言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大部分编入《大清律例》,附于某一律条之后。条例是由刑部或其他行政部门就一些相似的案例先提出一项立法建议,经皇帝批准后成为一项事例,指导类似案件的审理判决。然后,经“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条例纂修活动,由律例馆编入《大清律例》,或单独编为某方面的刑事单行法规。

  (2)则例

  则例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它是针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则例”作为清代重要法律形式之一,对于国家行政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3)事例

  事例指皇帝就某项事务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事例一般不自动具有永久的、普遍的效力,但可以作为处理该事务的指导原则。

  (4)成例

  成例,也称“定例”,指经过整理编订的事例,是一项单行法规。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

  司法法制史考点三

  大清会典

  《大清会典》与清代行政法:

  《清会典》仿效《明会典》编定,记述各朝主要国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与有关制度。计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

  司法法制史考点四

  清代的刑部

  清代刑部是清朝的主审机关,为六部之一,执掌全国“法律刑名”事务,下设十七清吏司分掌京师和各省审判事务。刑部是清朝最重要的司法机构,主要负责:一是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二是审核地方上报的重案(死刑应交大理寺复核);三是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以上案件;四是处理地方上诉案及秋审事宜;五是主持司法行政与律例修订事宜。

  相关阅读:

  大清律例中的例:

  《大清律例》律文之後所附的条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条例即皇帝认可的判例和皇帝根据某些具体案件的处理而发出的带有规范性的命令和规定﹐简称为例。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其不同﹐首先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乾隆时定制五年一修)﹐因而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其次﹐例的数量大大多於律条。雍正三年时就有八百十五条﹐到同治时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条。

  由於例繁杂众多﹐常与律文发生抵触﹐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再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於律。通常是有例不用律﹐有新例不用旧例﹔律与例都没有明文时则採用比附﹐实际上还是用例。结果是“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因此﹐例遂成为清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法制工具。

  看过“司法法制史考点之大清律例”的人还看过:

1.司法法制史记忆技巧

2.司法法制史之法国法

3.司法法制史考点之德国法

4.2016年司法考试心得3篇

5.法制在我心中手抄报

65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