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自然科学知识>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时间: 炜杭741 分享

  2016年以来,天气反复,正月时广州迎来了百年一遇的雪景,而三月份的广州甚至发布了冰雹预警,对于冰雹你知道些什么呢?它是怎么形成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

  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

  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

  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便液化成小冰珠;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当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再增大,小冰珠再上升并增大;如此上下翩腾,小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大冰雹,最后落到地面。

  ①大气

  地区降下短时冰雹

  地区降下短时冰雹

  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②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温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③要有强的风切变。

  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⑤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⑥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冰雹的灾害特征

  主要特征

  历史上罕见的冰雹灾害

  历史上罕见的冰雹灾害

  ①局地性强,每次冰雹的影响范围一般宽约几十米到数千米,长约数百米到十多千米。

  ②历时短,一次狂风暴雨或降雹时间一般只有2~10分钟,少数在30分钟以上。

  ③受地形影响显著,地形越复杂,冰雹越易发生。

  ④年际变化大,在同一地区,有的年份连续发生多次,有的年份发生次数很少,甚至不发生。[2]

  ⑤发生区域广,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气候区内均可发生,但以温带地区发生次数居多。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北方多于南方,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这种分布特征和大规模冷空气活动及地形有关。我国雹灾严重的区域有甘肃南部、陇东地区、阴山山脉、太行山区和川滇两省的西部地区。

  ⑥季节性,冰雹大多出现在4月~10月。在这段时期,暖空气活跃,冷空气活动频繁,冰雹容易产生。一般而言,我国的降雹多发生在春、夏、秋3季。

  ⑦时间性,从每天出现的时间看,在下午到傍 晚为最多,因为这段时间的对流作用最强。降雹的持续时间都不长,一般仅几分钟,也有持续十几分钟的。[1]

  地理分布

  冰雹活动不仅与天气系统有关,而且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很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也很大,而且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因此,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根据有关资料对中国冰雹灾害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有下述四方面的认识。

  (1)雹灾波及范围广。虽然冰雹灾害是一个小尺度的灾害事件,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冰雹灾害,几乎全部的省份都或多或少地有冰雹成灾的记录,受灾的县数接近全国县数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冰雹灾害的分布相当广泛。

  (2)冰雹灾害分布的离散性强。大多数降雹落点为个别县、区。

  (3)冰雹灾害分布的局地性明显。冰雹灾害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地段,特别是青藏高原以东的山前地段和农业区域,这与冰雹灾害形成的条件密切相关。

  (4)中国冰雹灾害的总体分布格局是中东部多,西部少,空间分布呈现一区域、两条带、七个中心的格局(图3)。其中一区域是指包括我国长江以北、燕山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是中国雹灾的多发区;两带指中国第一级阶梯外缘雹灾多发带(特别是以东地区)和第二级阶梯东缘及以东地区雹灾多发带,是中国多雹灾带;七个中心指散布在两个多雹带中的若干雹灾多发中心:东北高值区、华北高值区、鄂豫高值区、南岭高值区、川东鄂西湘西高值区、甘青东高值区、喀什阿克苏高值区。

  中国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

  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角度理解,冰雹灾害是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受灾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灾害。降雹与暴雨都是强对流天气过程,受地形约束,常相伴发生,因此暴雨和地形成为冰雹灾害孕灾环境的主要因素。

  冰雹灾害的强弱及区域分异首先取决于降雹的特点,从我国降雹的区域分布看,降雹高值区呈现一区两带的特点:一区指青藏高原多雹区;两带指南方多雹带和北方多雹带,前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向东延伸到湘西、川鄂边界,后者从青藏高原的北部出祁连山、六盘山经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连接。

  中国冰雹成害的区域分异与冰雹致灾(降雹)的区域分异相比较,有明显的向东、向南、向西扩展的趋势,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差异。

  其一,从大区域看,冰雹灾害多发区和冰雹致灾最高频区截然不同,前者为人口稠密的华北—长江中下游一带,后者则为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区。

  其二,冰雹成害与致灾均存在两条多发带,但前者较后者位置更偏东,特别是在东部形成南北向的多雹灾带。

  其三是多雹灾区域均位于多降雹带内,且呈现团块状分布。

55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