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旅游知识>自驾游>

合肥至呈坎自驾游推荐

时间: 郑翔794 分享

  呈坎(kǎn)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北纬29°55′,东经118°15′;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组成部分,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北距黄山4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15公里。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呈坎古名龙溪,原为徽州首府歙县辖地,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原歙县西乡)管辖。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并“筑室而居焉”(元张旭《罗氏族谱序》)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呈坎镇人民政府驻地--呈坎村,1996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合肥至呈坎自驾游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呈坎自驾游推荐景点

  第一景 新桥一洞

  (按景址顺序排列)

  该桥正名“隆兴桥”(桥拱顶端上方石刻,现清晰可见),俗称“新桥”,是相对建环秀桥之后而言。桥位于村南水口,建于明代(前罗罗弥达出资)。清代维修一次(前罗罗泽之捐资),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纯石结构的单孔拱形桥,她象长虹一样横卧在川河上,气势极为雄伟。

  隆兴桥,桥拱跨度16.4米,拱高7.25米。桥面高8米(高出地面6.85米)、宽6.6米,桥长32.6米,连同引桥共长46.6米。石柱(高1米)、石板(高0.66米)护栏,石柱每侧各14根。桥北端有都天庙(明代,单层结构)南端有观音庙(明代,两层结构)。朝河水逆流方向,可望到村东宽阔的田园风光,金黄色的稻浪滚滚,远方山峰一片墨绿。此处历来为族人和游人留影佳所,建桥于此,既方便交通,也弥补村南旷野无遮挡缺陷。

  第二景 两坝梅花

  此景位于上观和下观之间两河堤上,即隆兴桥与乐济桥之间的大坝(即南河堤,俗称大梅花坝)和小坝(即北河堤,俗称小梅花坝)。大坝宽约5米,长360米,两侧梅花成行,中间是驿道石板路,八角继美亭立于大坝中央,亭侧有一株梅树,花开六瓣,人称六角梅。亭旁有木制便桥连接两岸。小坝宽2米余,长420余米,中间土路,两侧也是梅花成行。河堤南端有一座廊桥连接两坝,名乐济桥(又名下观音桥)。桥墩、桥架是石质结构,桥面木板铺成,桥廊砖木结构。桥廊两端圆门上方镶有石刻桥名匾:“乐济桥”。桥廊迎面一侧中间上方悬挂木制“饮涧流虹”匾额,为里人罗廷梅所书。冬春季节,梅花盛开,清香扑鼻,观赏者不断,景名由此而得。此景成于明代,前罗22世祖罗小华计划在大坝南侧将大片水田修建为小西湖,后因严嵩案发,未能实施。

  第三景 后湖鸳鸯

  后湖位于下观(现为呈坎中学校址)对面川河弯道水面(90°弯)。河面宽阔,水势平稳,形成自然湖泊。湖岸山脉名“后湖山”,山林茂盛,灌木丛中,杜鹃满坡皆是。农历二、三月间,鸳鸯成群结对飞至这里,热闹非凡。随后,杜鹃花先后开放,在青翠的杉树衬托下,更是五色斑斓,嬉戏鸳鸯与之相映,构成一幅优美的动态山水画。大人小人常来观看,鸳鸯见人并不离去,习以为常。明代里人取景名为“后湖鸳鸯”,上世纪50年代,村里人仍见鸳鸯来此。

  第四景 隆兴古观

  隆兴古观即隆兴观为道教建筑,座落在隆兴桥南端观音山上,位置最高,由村南口经隆兴桥,穿过普光禅院(佛教寺庙,单层结构)红色围墙院子,上百步云梯,即到隆兴观(单层四合院式建筑)。隆兴观是上观标志性建筑,此处高台宽大,周边还有观音庙(两层结构)和其前面岸边的钓鱼台等明代建筑,构成一处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幽静风景点。

  第五景 丰山积雪

  丰山是村东偏北山脉,雪后,积雪长久不融,风光无限,成为观雪一景,明代里人称之为丰山积雪或丰山雪。山腰有水埠坑村庄和容安馆(单层结构,旁有厨房)。容安馆为前罗22世祖罗小华(1516—1565)所建,在此匿藏过严嵩之子严世蕃,因严嵩案发避难于此。当时严世蕃从京城带来一株柳杉(当地人称之为凤尾松)栽于容安馆后侧,现遗址存,树存,树干最大直径1.5米,高约25米,树龄400余年。罗小华是著名书法家、制墨家、大墨商。罗小华虽买了个中书舍人的官,但志不在官,而在精研制墨技艺,是明代四大制墨家(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邵格之)之一。正因为历史名人和事件,赋于了此景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六景 朱村曙光

  朱村位于呈坎村东面之北端,灵金山脚下,它与呈坎村之溪东街居民点比邻,坐北朝南,西傍川河,东临金沙坑,蜿蜒流过,俗称朱村头,现为呈坎村第10村民组。村正前方是呈坎村最大一片地势平坦的肥沃田野(里人称东干段),村右前方河岸是大片高大的杨树林(两人环抱以上的杨树比比皆是),为溪东街住房防洪屏障。村后靠山名长春山与龙山隔河相峙。朱村曙光指天刚亮时,朱村及其上空展现的美丽曙色。罗氏族谱记载“朱村曙光”景曰:“每东日始出,湛露斯冷之际,晓光披霭,觉余瑞犹存。”同时记载:唐末,朱古僚将军编师呈坎朱村,后移师婺源,并将其女许配给前罗始祖罗文昌,宋朱熹为朱将军后裔,朱村因此得名。此景,曹时诗曰:见说贤基肇此乡,至今村落姓犹香。绝鳞一片东方白,千载人瞻道德光。

  第七景 龙山丹桂

  “龙山丹桂”一景,是村北水口一处较大景点。过戊已桥(又名上观音桥。柿坑上一座小型单孔石拱桥,上有砖木结构桥廊,明初建),向北,经一段石板路,然后沿石级盘旋而上,到达龙山山脉上高大平台,即到景点。此处有龙山庙(罗小华建),是两进两厢一天井单层结构,与罗东舒祠从仪门至亨堂内部结构相似,但规模小些。门面砖砌成和八字墙,大门两扇,门上方悬挂罗小华题书的“龙山庙”匾额(现存)。八字墙上画有一对门神。一说是哼哈二将,一说是千里眼、顺风耳,日夜监视人间善恶,警示世人不要做坏事。庙前是石板铺就的宽大平坦,左前方有桂花树一株,它比罗东舒祠内被誉为“江南第一桂”还要古老高大,且花开六瓣,树龄400余年。桂花树下有石桌(方形)、石櫈,供游人休息、纳凉。龙山高台两侧有水塘各两口,加之龙山山脉,古人称其为“铁索练孤舟”。立龙山高台,纵观全村,一览无余,可惜,此庙于1978年拆除,夷为平地。

  第八景 葛山浓霜

  “葛山浓霜”是古村落深秋景色,纯自然景观。呈坎古村依葛山傍川面灵金山而建,坐西朝东。葛山是古村后靠山,高大于周边山峰,左有龙山山脉,右有龙盘山山脉,三面环山,宛如稳重的太师椅状。因此,葛山,对古人选址建村至关重要。山上以松树为主,林木密集,古树苍苍,现存一株松树王,直径l米,高20米。山腰下半至山脚,梯田层层。深秋早晨,遥望葛山,斑斑白点,浓霜一片;山下,晨雾弥漫,山丘、村庄、河流、道路在朦胧中时隐时现,犹如美女披上薄薄面纱一般,构就一幅美妙多姿的水墨山水画。谚语曰:“高山雪,平地霜。”古村周边之山,唯独葛山有霜,奇也,故成一景,何因,无人考证。

  第九景 永兴甘泉

  永兴甘泉,即永兴泉,“甘”者,甜也,它为古村十景之首。永兴泉位于后村南水口、葛山山脚、永兴社左前方(现镇信用社右侧),是一口天然石崖结构的浅水井。水从石缝中流出,常年不断。干旱,水位不减,雨季,清澈见底,水质甘冽,取其水,存放三天,甘甜如初,宋代后罗人刻石碑“甘甜三日”立于井旁,以示世人。永兴泉为原徽州四大名泉之一(另三泉是:黄山朱砂泉、歙县中学处汪公泉、渔梁林冲处紫阳泉)。相传宋朝罗愿出生时,永兴泉“泉水沸涌,甘如蜜者累日”。罗愿,后罗七世祖,第及进士,官至知州,是著名史学家,著书颇多,《新安志》为其代表作之一。

  永兴泉上方是宽阔高台,后方为后罗社屋,名“永兴社”,建于宋代,比现存的“长春社”还要早。坐西朝东,两进一天井结构,两侧有边屋,门与正屋内相通,栏栅门面,门上方悬“永兴社”竖匾。社屋前,平地结构形状与长春社门前坦相似,但这里是石板铺就。社屋右前方有古槠树一株,古朴苍劲,树干直径2米,高31米,树龄千年以上。先是雷击,1998年又遭火烧,现存半折,树干空心,仍枝繁叶茂。通向永兴社石径两条,盘旋而上,加之社屋,古人将其比作“二龙戏珠”。左石径旁有小溪,水流常年不断。社屋于1978年拆除,高台成了菜园。

  第十景 峰凝翠

  村南(古称长春之南)远处,群峰葱翠,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最远方,五峰森列,古人称“五岳朝山”,属“五行”,相传罗氏族祖选村址,把它作为风水依据之一。峰以名,者众水也。水出其下,九曲回环,峰浸影时,恍若翡翠,故得景名。名山佳水,曹时诗曰:永口诸山俨列星,岩云林霭竟层青。无边爽气清人骨,合作羊公晚翠亭。

  村南近处,龙盘山山脚是“下观”。寺庙道观等古建筑最多、最集中一处。有女贞观、关帝庙、文会馆、文昌阁、藏经阁、大圣堂、乐济廊桥等等,均建于明代。有的粉墙黛瓦,端庄肃穆;有的飞檐翘角,气势非凡,是不可多得的一处景观。但都在““””期间被拆毁。

91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