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教育资讯 > 教育 >

高考移民人人喊打:什么是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怎么利用漏洞的(3)

时间: 慧良21230 分享
  同日上午,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接下来会让普查出来的“高考移民”妥善回到原籍地去考试;如果在高考后发现还有“高考移民”,就要取消这些考生的高考成绩。

  更多的消息也在逐渐披露,据一位自称富源毕业生的人说,富源高考移民的规模这几年在逐渐在扩大。“2017届还没有衡水的学生直接过来,2018届已大约有二三十名衡水学生挂靠富源参加高考,到2019届人数更多,约有四五十名。”有意思的是,富源中学似乎并不刻意隐瞒这个“秘密”,“学校中层领导甚至以此为荣,在学生中这已经是公开的事情,富源的学生或多或少的都知道内情。”

  目前,事情的最终定论悬而未决,进一步的调查仍将继续,富源中学将何去何从引人注目,不过,它背后的高考移民问题,以及由此引出的教育公平问题才是最让人关切的。

  事实上,高考移民不是个新鲜事物,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兴起。为什么是这个时候,也很好理解,因为此时它的基本条件出现了。即市场经济真正兴起了,人的流动成为可能,在此条件下,只要有不平衡存在,自然流动就必然发生,就如同水一样。

  高考制度中的“不平衡”表现为“分省录取制”,“分省录取制”的现实原因则是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它的形成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在高考中断十年后,1978年的招生会议上,陕西省教委的一个女干部提出,如果全国统一招生,西北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考大学会很吃亏,要求按省来录取。最后会议接受了她的意见,从此这一制度延续至今。

  按说,“分省录取制”本来是为保护经济与教育落后地区的考生而存在的,但它也让全国各省之间开始存在高考分数线和录取率的差异,就以广受比较的河南与北京、上海为例,2007年和2008年,通过录取率和招生人数的测算,北京考生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几率是河南考生的40倍,上海考生考上复旦和交大的几率是和河南考生的300多倍。

  这种机会差异的存在,不仅成为区域间不公平的存在证明,也孕育了高考移民这个群体。为了增加高考录取几率,有能力者自然想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移民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参加考试。

  移民的趋势主要是“西进南下”,即流向新疆、宁夏、甘肃、云南、青海、海南、西藏等“高考洼地”。

  由于移民学生出生地的教育水平往往高于那些“高考洼地”,所以移民大军每到一处,当地家长和学生必然叫苦不迭。最典型的是海南,早些年曾有文理科状元,均是高考移民。2005年有9600多名应试考生到海南省参加高考,每5个海南考生中就有一个是“高考移民”。

  2010年后,内蒙古成为移民的重灾区,几千人把学生户口迁到内蒙古某旗县。移民来自河南,山东,以河北最多。

  高考移民不见得是考生家庭的一厢情愿,移民流入地也在“暗送秋波”,如早前,内蒙古的“售房落户”政策,吸引来河北、山西等地购房者。同时,招商引资也给出了优惠条件,外地企业工作人员随迁子女可以落户参加本地高考。

  可以说,流入地政策与万千高考移民家庭“合谋”,将异地高考变为一场抢夺教育资源的拉锯战。

  “合谋”的办法有很多,有的在合法范围内购房落户,投亲靠友把户口迁来,有的跟不法中介、当地相关部门勾结,办理假户籍、假学籍。移民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内蒙古的移民还利用“废户”办假户籍。他们在内蒙古一些公安派出所“找人”,套用当地作废的户籍落户,连同姓名、身份证号都是假的。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回来“应卯”,其余时间均在原籍就读。

28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