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教育资讯 > 教育 > 填志愿时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专业为主?如何合理填报?

填志愿时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专业为主?如何合理填报?

时间: 惠敏1219 分享

填志愿时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专业为主?如何合理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都有哪些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志愿填报内容,供大家参考。
  高考合理填报志愿的四大“前规则”

  规则一 选择合适的大学

  高校排名不是“万金油”

  社会上有很多根据教授人数、院士人数、硕士点、博士点、科研成果、仪器设备、图书等评分的高校排名,大体能反映高校的办学实力,但不尽科学和完善。笔者认为这些排名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对了解全国高校的基本情况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在解读“高校排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同类院校是大体可比的,如同是师范类院校或政法类院校,从排名大体可以了解其办学规模、教学科研水平等。不同类院校是不能简单相比的,如排名相当的综合大学与专业院校。此外,考生应从总体上看待高校的大体排名,相差一二十名的位次也说不上在办学实力上有质的差别。

  认准高校“拳头”专业

  一是要去专门院校上学。语言类、法律类、师范类、财经类、医学类等都有专门院校。在专门院校得到的训练跟在其他院校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是法律类专业,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法律专业是不同的。

  二是要到学校的主体专业上学。综合大学、准综合大学多数是部委属的院校,都有主体专业,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相当强。如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专业应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不是中国农业大学;学语言类专业应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而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样道理,学中文专业应报首都师范大学,而不是北京理工大学。

  规则二 选择合适的专业

  善于发现专业的“内在美”

  很多考生对专业不了解,选择时往往望文生义,或者看了专业名称就立即定性该专业属于哪个行业,其实,这些都是贸然的决定。选择专业最重要的是要看专业的内涵——该专业包含哪些学科,设置哪些课程,这才是决定你将来从事职业和深造发展的核心因素。同一类别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差并不大,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比较接近,2/3课程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了解清楚所报考院校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你不可不知的三个事实

  一是专业“模糊化”。现在专业模糊已成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按院系招生,宽口径,厚基础,在大一、大二学完基础课再分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理科试验班、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招生。同济大学按经济学类、生物科学类、电子信息类、环境科学类、机械类招生。

  二是传统专业问题。长期需求的专业,就业和深造的适应面宽,可持续发展性强,不会出现短时异常过“热”现象。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行业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但是不论怎样变化,有些传统专业如机械电子类、土建类、医疗类、会计类、语言类专业的社会需求量都会相对稳定的。

  三是热门专业与就业率问题。有些热门专业都是短期需求的专业,多属操作性学科,人才适应面比较窄,受政策影响大,持续“高烧”时间短,也有可能突然降温变“冷”。因此,专业的冷热是变化的。此外,大学教育与就业率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将就业率或失业率作为填报高考志愿的主要参考。有调查显示,2007、2008届毕业生半年内失业最高的八个专业分别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而这些当中的大多数专业也是考生报考时追逐的热门。

  规则三 学校和专业,鱼与熊掌兼得

  填志愿时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专业为主?

  成绩优秀的高分考生最好选择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可以偏基础,毕业后再确定发展方向。

  成绩较优秀、考分相对较高的学生,即一本中分段的大部分学生,要学校与专业并重,比较理想的选择是专业类院校的主体专业。学校与专业不能兼顾时,如果以选择学校为主,专业要尽量靠近学校的主体专业,或是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果以选择专业为主,就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整体情况,专业最好是自己很感兴趣或毕业后找工作时有优势的专业。

  成绩一般的考生要优先考虑专业,其次考虑学校。这部分学生学业成绩虽在同一水平上,但努力程度并不同,学习潜力也不同,其优势和潜质即使个人和家长也未必认识到了,这种差异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往往影响较大。因此,选择适合自己潜质的专业,会给个人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准备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应以专业作为填报志愿的出发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因此,考生要从选择职业的角度出发选择专业。在选择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有的专业虽然很热,但就业面却较窄,只有一二个行业需要,而有的专业广泛分布于多个行业,就业面宽。二是充分考虑本人的兴趣及潜能,对于一线的技能性岗位,如果考生始终抱有足够兴趣,不仅可以更好地胜任工作,而且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金融、交通、物流、物业、IT、商业、电讯等行业今后必将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技能与管理岗位正呈融合趋势,传统意义上的蓝领白领已无明显区分。

  规则四 实力定乾坤

  科学分析成绩趋势

  一是平时成绩:根据考生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期间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其基本实力可以大体判定。考生要注意对历次考试成绩稳定、波动、渐升、渐降等不同情况做符合实际的分析。

  二是模拟考试成绩:一模给压力,二模给信心;一模相对偏难,二模相对偏易。一模试题在难度、区分度、知识点、热点等方面的把握上更接近高考,但由于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时间,学生变化较大。评判高考实力一般以一模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但考生要认真分析哪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水平。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定实力

  第一,填报志愿前与班主任沟通,了解自己几次模拟考试成绩的排名情况,了解本校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的录取档次、比例数据,并听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你填报志愿的建议。第二,参加招生院校现场咨询和高校开放日,向高校招办询问,了解高校往年在本市、本区录取人数及名次。

  填报志愿必看:走出高考专业选择的N项误区

  每年填报志愿期间,笔者接受考生和家长咨询时,被问得最多的就是“我选什么专业好”。其实,这个问题,笔者无法回答。到大学学什么,应该是考生经过很长时间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深造甚至人生规划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果,而不是向别人求教答案。填报志愿怎样选择专业,很多考生都在问。这里,笔者将近年来考生在选专业时容易走入的误区为各位考生进行总结,也希望你们能从误区里找到答案。

  误区一:忽视个人潜能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从众。从知己来说,就是对自身进行认真剖析,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与潜能。然而,现实中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忽视个人兴趣、潜能,往往跟着感觉走,别人报啥我报啥,好朋友选啥我选啥,犯了盲目从众的错误。正确做法是:在填报志愿前,应认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潜能进行剖析。如性格外向型的考生,平时喜欢与人交往,属于兴趣类型中的“喜欢与人接触”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对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类活动感兴趣,可以选择记者、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相关行业的专业;性格内向型的考生,属于兴趣类型中“愿与事物打交道”的人,则可以选择会计、编辑等相关行业的专业。

  误区二:乱挤热门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挤热门。笔者在接受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其次,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段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段时期的“冷”。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金融、外贸、财会、法学等相关专业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这种过热也带来上述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压力相对过大。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地质、石油、地矿等传统冷门专业也在逐渐升温,近年来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持续走高。

  再次,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太功利,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部门、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真正对考生有用的还是在学校学的真本事。

  最后,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考生的发展,因为考生的个性差异、兴趣潜能是有区别的。如金融学、会计学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有的人适合学,有的人则不适合。在选专业问题上,适合自己最重要。

  误区三:忽略专业内涵

  有的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喜欢根据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与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专业,则更强调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因此,考生在选专业时,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总之,对专业的了解越详细越好,就像交朋友一样,仅仅以貌取人是不合理的。同理,选择专业,仅凭专业名称,没有详细了解就“定下终身”是非常有害的。

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