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全国百座大城市名单公布

时间: 梓炫0 分享

什么是大城市?全国有多少个大城市?它们是如何分布的?近日,百座大城市名单首公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国百座大城市名单公布,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全国百座大城市名单公布

城区人口是衡量大城市的关键指标。根据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而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和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并称为大城市。

根据《分县资料》,全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从省份来看,除西藏外,30个省份均有大城市分布,数量基本呈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递减趋势。其中,江苏、山东和广东位列前三。较为特别的是,昆山、慈溪、义乌、晋江四个县级市“打败”全国大部分地级市,跻身大城市行列。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实践意义

各领域学者关于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反复论证从未间断,理论成果己十分成熟,本次标准调整的理论价值不大,但实践意义十分突出。

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和方针己经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新形势要求,导致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过度膨胀,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竞相向大城市迈进,众多小城镇发展滞后。而且,原标准以非农业人口界定城市标准,难以切合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让农民工落户的基本要求。新标准不仅与快速提升的城市规模体系相互适应,而且以城区常住人口界定城市人口,更加符合劳动力的就业实际和人口空间分布常态,能够确保各个城市在规划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均衡,同时淡化了户籍对公共服务获得的影响,城市公共服务将扩大到常住人口。

利于优化和管理

我国现有城市657个,但在高速城市化的最近10年,城市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持续减少。根据原有标准计算,当前我国大中小城市比例为1:1.42:0.77,中等城市比例较小,小城市严重不足。这既不符合城镇化发展的金字塔规律,也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全国众多小城镇由于未计算在城市行列导致各种发展受政策限制。这次城市规模划定标准调整后,不仅增加了对特大城市的认定,而且对城市规模认定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城市等级限制,真正依靠市场配置,根据城市所具备的承载力、人口集聚能力等方面进行认定。标准改变后,我国城市数量将会大幅提升,我国1. 94万个建制镇有很大部分有望改变成“市”,真正形成城市规模金字塔结构。

利于城镇人口的分类管理

中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是相互配套的政策。通过以上政策,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以户籍管理制度为例,以此为标准,什么城市需要限制人口,什么城市需要适度放开,均一目了然。

利于新型城镇化

新标准统一了城市人口统计口径,淡化了户籍概念,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扫清了一大障碍,同时为镇改市打开了一扇门。而且,新标准对小城市标准并没有设置下限,这为点多面广的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推进就地城镇化,促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实质性推进。

重要调整

城市类型增加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

城市标准细分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

提高上下限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万、100万提高到100万、5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

统计口径界定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四大县级市突围

从特大城市现有名单来看,排名靠前的武汉、东莞和西安三市均提出冲击超大城市的目标。但比较城区人口占比,武汉和西安均有20%左右的“挖潜”空间,除自然增长外,能够进一步通过从市内、外两方面推动人口流入城区;而东莞“天花板”更为明显,需要花更大力气从外地引人。

而对于I型大城市,距离升格超大城市最近的分别为南宁、石家庄、厦门和太原。其中,厦门外来人口占比超过40%,而南宁、太原均不足10%。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共有四个县级市成功“闯入”大城市行列,分别为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慈溪,以及福建晋江。其均为II型大城市,城区人口最高的为昆山,城区人口规模超过代管晋江的泉州和代管义乌的金华两市。

四个县级市有诸多共性。它们均位于沿海发达地区,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百强县报告中,均排名前列。

2022赛迪百强县

从发展动力看,它们特色产业均十分突出,比如义乌的小商品贸易、晋江的鞋服。就在不久前,慈溪因向欧洲大量出口取暖器登上“热搜”——数据显示,慈溪共有100多家取暖器生产企业,出口量占全国30%。

此外,其所属地级市,城区人口占比均不高,属于“小马拉大车”的城市类型。

当下,还有更多县域迎来突围的可能。

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2025年发展目标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其中,“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

一般来说,“县城”指的是县级行政单元政府所在的城区,即县级政府驻地镇或街道。

对于县城人口发展,一方面将“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人口”,同时“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

随着县城的发展,人口流入也将是大势所趋。中规院院长王凯曾提到日本的情况——通过县城产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水平、交通条件提升,县城与城市已出现了资源和人口的双向流动。

160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