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大全5篇

时间: 燕玲4594 分享

樊锦诗她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代表作品有《敦煌石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

更多感动中国相关内容推荐↓↓↓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

感动中国经典语录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人物评价

《感动中国》观看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一)

“我时常想,是什么让我的老前辈们坚守大漠深处,以毕生心血守护着敦煌文物?是因为敦煌太有魅力了,完全融入到了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中,从而激发出了为之奉献的使命感。”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近日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她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记者采访。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长达1600多年时间里,古人用智慧营造了一座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樊锦诗自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守护敦煌文物,让莫高窟“老”去得更慢些。

樊锦诗最初到敦煌,主要是从事石窟考古工作,特别是要做莫高窟考古报告。现在虽已退休,编撰考古报告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和牵挂。她表示,编撰石窟考古报告工程浩大,既要解决石窟测绘等技术难题,也要做好报告体例、编排的整体规划。经过多年钻研,融汇了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技术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问世。

她介绍,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报告得以准确呈现石窟各项测量数据,并表现洞窟结构、彩塑和壁画原件、原塑和原绘及重修、重塑和重绘的细节、遗迹空间和时代关系及制作工艺等。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考古报告将石窟资料永久保存下来,就像24史一样。如果有一天洞窟坍塌毁坏,这将是复原的重要依据。”樊锦诗说,考古报告也将推动敦煌石窟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无论是艺术、文物保护、人文学科等领域,都可以从中获取详实的资料”。

她透露,考古报告第二卷将于不久后出版。根据规划,整个考古报告要出一百卷,“这是几辈子的事情”。

上世纪,一句流传甚广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刺痛国人的心。樊锦诗认为,在一代代学者推动下,现而今敦煌学的研究重阵和高地都在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成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我认为敦煌学研究最厉害的还是中国。”

“敦煌的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靠的是人”,樊锦诗向记者介绍,为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敦煌研究院全力为年轻人提供发挥才干的平台和学习深造的机会。

“我们不搞论资排辈,谁有本事谁上。年轻人只要有能力,就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做好了还有奖金。”樊锦诗表示,研究院还提供资金支持年轻人继续深造,“坐在莫高窟看莫高窟是坐井观天,凡是与研究院有合作的国外机构,我们都把人送过去。”

与老一辈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相比,如今敦煌研究院的工作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想要搞研究有很好的实验室,想要作画有很好的画室,想查阅资料有大量的图书。”樊锦诗说。

一代代莫高人的付出不止让敦煌文物重放光彩,也积淀了令人敬佩的“莫高精神”。“建院之初,我的老前辈们在戈壁上吃饭没有筷子,进城没有交通工具,住土房用油灯,默默奉献了一辈子。”樊锦诗说,这种“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是敦煌研究院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也将薪火相传。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二)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金章,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老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 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 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三)

樊锦诗中学时就爱逛博物馆。1958年填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时,她以为自己以后成天“挖宝贝”。不想此后大半生待在了大漠,成了莫高窟的守护人。

在莫高窟9层楼旁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里,有一个不大的房间。土炕,土桌子,还有一个土“沙发”,这是樊锦诗曾经的住所。

生活是苦的。灰土怎么也扫不完,老鼠窜上床头是常事;一直与远在武汉大学工作的丈夫相隔两地,孩子出生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件孩子的衣裳。

有许多次离开的机会,樊锦诗最终留在了敦煌。

“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莫高窟的保护。“文物命运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护的各项事业,我们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锦诗说,“只要莫高窟存在,我们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四)

樊锦诗,一位扎根戈壁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文博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我国文化、文物保护事业,被人们亲切尊称为“敦煌女儿”。

上世纪60年代初,樊锦诗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曾在敦煌实习,面对那里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曾经让她动摇过,“我不想再回来了”,但是,毕业后她还是选择了敦煌莫高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与敦煌难舍难离的情缘?

当生活与工作面临抉择时,她也曾犹豫,也曾彷徨。刚结婚,她和丈夫就面临两地分居,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大西北,北京大学的老师答应她,3年后就把她调到武汉大学,可是3年又3年,她们夫妻始终没有团圆。她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大西北,没有人看孩子,在她去工作的时候,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每天她回来,听到孩子哇哇大哭,她这才放心,要是听不到孩子的哭声,她就提心吊胆。

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让樊锦诗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沙漠,爱上了敦煌。她对丈夫说,反正我不走了,要不,你来吧!分居近二十载的家庭终在大西北团聚。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__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她的工作就是为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服务的。

2003年,敦煌研究院正在搞数字化,樊锦诗也在琢磨,莫高窟能不能数字化,让游客在洞外看?经过10年的探索与坚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推出《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梦幻佛宫》两部电影。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五)

樊锦诗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12月6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的20__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向10位年度获奖人物颁奖,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荣获20__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大型公益活动创办于2012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等主办,旨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外华侨华人、外国友人、国内知名人士和团体机构,增强全球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广度和深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大全5篇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5篇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材料最新5篇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大全5篇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大全5篇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感悟心得范文3篇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大全5篇

观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有感800字5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樊锦诗事迹观后感5篇

精选文章

29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