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总结 > 教学总结 >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12篇】

时间: 倩仪20 分享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古诗的教学反思总结怎么写呢?更多古诗教学反思小结请点击“学期总结”查看。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12篇】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1

一、允许“模糊解读”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当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并没有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二、反复吟诵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自有无穷乐趣。对于初学者,这是最有效的审美手段。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三、有分寸地把握诗词背景介绍

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常把它放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上,这样,在前边充分了解词意、感受词的韵味之后,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介绍反而引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四、启发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像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

五、比较阅读,激活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将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2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诗意蕴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一下画面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

让学生能根据画面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感悟、收获,让孩子能有自己的语言。

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二、总结学习方法,给孩子拐杖

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学生们运用所学方法,自学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时也为今后自主的学习古诗提供了利剑。

三、话题激发对诗歌意境的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3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4

这课文从《北大荒的秋天》入手,唤起学生对秋天的认识,然后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孩子们对田野里的庄稼还是挺熟悉的,棉花、芝麻等农产品的描述十分形象,有的孩子还模仿了课文的语句来介绍,如“棉花嚷着冷了,要穿白袄。”挺让人惊喜的。

学习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我们都产生了疑惑,诗中说“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学生都说我们这边的玉米成熟时,玉米须子都发黄发黑了。课前也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课堂上就这么解释了一下:玉米的成熟时间是不一样的,晚熟的玉米,到现在这个季节还没有成熟,玉米须子就是红色的。也不知道这么解释是否合理。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是第六小节: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对诗句的弦外之音学生都理解不了,这么点拨了一下:发亮的汗珠是从哪儿来的?学生就明白了,从这小节里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和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要求用自己的文字改编这首诗歌,课堂上没有时间做,就作为家作完成。结果发现很多孩子写出来的文字十分优美,可是根本不是对诗歌的改编,而是自己创作了一文章《走进秋天》。个别学生改编了小诗,但是文字不够灵动。我想,如果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缩短一些,然后老师可以对一节小诗进行示范改编,我相信,很多孩子就能迅速领悟改编小诗的诀窍了。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5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6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7

开学的第一周,正式上课了三天。讲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第一周的授课情况来看,学生和我的回归课堂情况较好!在了三节课后反思如下:

1.二次备课不充分,讲课前翻看教参时,很多好的点,都随手写在了书上,没有合理安排在教案里,导致上课时会出现混乱。

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不知是年龄关系还是课堂渲染力不够,或者我的语速太快,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个问题后续跟进。

针对这几天出现的问题,有如下改进措施。

1.二次备课时,教案放在旁边,把新发现的点及时记录下来。候课时,安静的捋顺讲课顺序!

2.与其他老师及时交流,看看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我的原因,及时调整!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8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我想这种差异是很难消除的,只要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学习也参照了上面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解疑,理解了诗意。然后重点抓住一二两行诗句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色,书面写下来。这样的教学比较灵活,学生也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9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诵读了这两首古诗。

在教学时,由于有课件的演示和学生对春天已有的认知,因此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发言积极,对古诗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气氛很好。但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好像看戏的旁观者,让我觉得有点扫兴,还有就是要学生自己说诗意的时候,学生牵强附会,毫无章法而言,优美的古诗到了他们嘴中就是干巴巴的话语,还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包含的哲理我没有引申,只是总结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是否理解,总之,在讲解春日的诗意时,不是很尽人意。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10

这次学的古诗《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其中《草》学生已经都会背诵了,我把古诗的教学重点放在《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

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春天来了,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一个住在乡村的孩子刚刚起床,推开家门,就看见一只黄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鲜艳的太阳花上休息的时候抓住它。可是再怎么轻手轻脚,那只机灵的蝴蝶还是一拍翅膀飞走了,沿着乡间的小路,直飞进黄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丛里,哪里还能发现蝴蝶的踪迹?大家想,这时,这个小男孩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一定很生气。”有的说:“他气坏了。”有的说:“他大哭起来,因为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对他们的答案均无情地给予否定,顺势说:“请看图,这个孩子发现蝴蝶突然不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很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一头雾水,一个劲儿地摇头。我连忙再趁热打铁:“大家认真读读古诗,再好好欣赏插图,就明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能告诉我吗?”学生开始认真读古诗,看插图。才不过几分钟,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就已高高举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很大的乐趣,于是我让他们进行古诗改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得挺不错,最后让他们写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对于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11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

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 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

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也许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觉得适当地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未必不可行。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12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在上课前,凑巧,崔老师上了这堂课,我听后受益匪浅,及时修正了我的教学思路,把崔老师课堂上的闪光点复制到我的教学中来,效果还真是不错。

第一个步骤是解诗题、知诗人。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解诗题,弄明白“宿”是住宿、投宿的意思,“新市”是个地名,“徐公店”是指姓徐的男子开的店,“公”,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住宿在新市徐公店,也可以说是在新市徐公店投宿。

第二个步骤是明诗意。先把诗中有理解难度的字、词都让孩子们提出,孩子们不能解答的,再由老师提供帮助。比如“走”,在现代是正常的走路的.走,然而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如何理解它呢?我采取的是这样的方式:先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走一走,然后让他奔跑起来。然后告诉他们走有现代、古代的不同解释,刚才那个同学已经向我们演绎了一番,现在你们知道“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了吧?孩子们很轻易地掌握了“走”的古代义。

在梳理通字词的意思后,让孩子们连起来说诗意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把“篱落疏疏一径深”解释为篱笆稀疏一直伸向小路的深处。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孩子们还是没有明白是篱笆深远,还是小路深远。这个时候,我就结合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中的篱笆,看看篱笆究竟是什么样的;再观察小路,看看小路又是怎样的?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在回过头来统观全诗时,我让同学们找找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它的特点。同学们找到了篱落——疏疏、径——深、树——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通过仔细查找,同学们还找到了菜花——与黄蝶同色、大片大片。在找景物及景物特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诗中描绘的画面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所以接着我就让学生通过想象,把稀疏的篱笆旁的一条小路伸向远方的悠远情景给展现在出来。再让学生画出路旁树枝上的新叶,那种嫩嫩的感觉,让你看了神情清气爽。如此美的画面,真让你忍不住要走进画中,走进诗中与诗人共享萌动春意。再让学生把画面充斥绚丽耀眼的金黄,春天一下子变得生机盎然,边上的孩童追逐黄蝶的场面更是充满生机。这时一切都水到渠成,诗意诗情全在学生的画中。

本设计强调古诗学习的理趣结合,在教学中要讲求“自然”。学习中的“自然”形态从何来?从教师尊重学习规律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中来。

1.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2.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中。

古诗教学反思小结【12篇】相关文章: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精选】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反思精选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例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文

钱塘湖春行古诗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范文3篇

117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