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报告总结>学习总结>

考察学习工作报告书优秀范文(2)

时间: 小琼635 分享

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篇四

20**年5月9日至11日,由本委副书记率综治、法治、政工等科室人员的学习考察组,赴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杭州市余杭区、湖州市安吉县等“三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三地” 都是浙江综治和平安建设的先进区县。宁波鄞州区是我区综治和平安建设“三争一创”对标找差学习的先进典型,杭州余杭区是我区法治创建“三争一创”对标找差学习的先进典型。考察中,考察组一行深入社区、街道现场观摩学习,与区、街道政法综治一线人员深入研讨交流,学经验、找差距、寻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层级

“三地”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届党委、政府主抓的重点工作,与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建设一起列为实现现代化工程的三大任务。一是领导主抓。考察的三个地区都由党委、政府一把手任社会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参与研究制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推动工作落实。杭州余杭区建立了“大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长亲任组长,非常关注经济、平安“两张月报表”,该区平安办对平安建设的主要业务数据编成《平安综治维稳月报》,每月报送区委书记、区长阅批。二是领导亲为。宁波鄞州区全面推行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把领导干部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动手解决信访问题作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区委领导“月月接”、区其他领导“周周接”、基层领导“天天接”,实行“一套制度管理到底、一个领导包到底、一件事情抓到底”的“三个一制度”。三是全力保障。杭州余杭区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的综治和平安建设的经费达3000万元,由区综治办统一归口管理使用。对超计划、预算的经费特事特办、随用随批。建立巡防队员工资定期增长机制,并报请区委、区政府同意,每年拿出10个事业编制由区综治办使用,专门用于解决能力优秀、工作成绩突出的巡防队员编制。

(二)变革体制,着力打造大管理格局

“三地”非常重视从体制机制上进行革新,着力打造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管理的组织模式。一是打造“大平安”体系。拓展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小平安”内涵,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大平安”,杭州余杭区将所有区级机关部门全部纳入综治委,作为平安创建的成员单位,把平安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推动落实。宁波鄞州区在镇乡(街道)建立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所,编制3-5人,为正科级事业编制,统一行使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保、特种设备、消防、道路交通安全、农村公共安全等综合监管和组织协调职能,实现了从“生产安全”到“公共安全”的拓展。二是建设镇乡(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镇乡(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是浙江全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考察的三个区县镇乡(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统筹整合原镇乡(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等平台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窗口化”的服务。中心负责人由镇乡长、街道主任担任,设常务副主任一名,主持中心日常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设相关副主任若干名,分别负责相关条块的业务工作。中心一般分为公共服务大厅(以窗口服务的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信访接待区(用于日常信访的接待、受理、办理和领导干部接访)、社会矛盾联合调处区(用于各类社会矛盾的联合调处,提供各类维权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集中办公区(为进驻中心的有关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提供集中办公场所)等四大功能区。按照实体化动作的要求,建立起了工作例会、形势分析、情况通报、考核评价、督查督办、责任追究、台账资料等一整套内部运行机制和公共服务联办、信访事项联处、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公共安全联管、重点工作联勤、突出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的“八项”工作机制。三是优化政法综治机关建设。在区委政法委设立政治处,担负区政法系统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使用的职责,政治处主任为政法委委员,列入领导班子的副职。区综治办除综治指导科外,增设督查考核科和基层建设科,进一步加大对街镇和村(社区)的工作指导、考核力度。

(三)创新管理,深入推行“两网合一”工程

实行“党建网”和“综治网”“两网合一”工程,提升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是杭州余杭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已取得扎实成效。一是科学划分网格,网格、人员、职责“三到位”。全区以村(社区)为主划分为450个网格,网格下细分片、组,大型企业和流动人口集聚区块设置专门网格。在网格管理力量上,组建4支力量:第一支是指导力量,为区镇驻村(社区)干部;第二支是基础力量,为村(社区)干部、党员骨干、村(居)民代表、小组长;第三支是专职力量,为巡防队员、流动人口专管员、劳保协管员、城管队员、安监员、计生专员等;第四支是辅助力量,为巾帼志愿者、“和事佬”和各类志愿者。四支力量在履行好“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职责的同时,各有侧重。二是搭建四级平台,应急、管理、服务“三联动”。区级应急服务平台,在区公安分局110报警平台的基础上,搭建110救助服务联运新平台,整合40余个部门及“96345”、“12345”、“市民之家”等平台,为群众提供应急救助服务;镇(街道)服务管理平台,整合所有涉及群众办事的窗口部门进驻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赋予中心分流指派、指挥调度、检查督查、考核奖惩和“一票否决”建议等权力,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村(社区)基础服务平台,建立“社会服务管理分中心”,整合民政、劳保、城建、计生、综治等窗口,由社工和志愿者提供基础性服务。片组户联系服务平台,对困难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和特殊人群开展重点联系服务。三是建章立制,提升成效。建立起了走访联系、信息流转、自主管理、协调联动、督查通报、考核激励等6大类24项机制。尤其是依托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配备有线网络终端和“综治e通”手机,实现了“基础信息网上录入、办事服务网上流转、工作过程网上监督、责任目标网上考核”,提升了社会管理信息化质效;建立了“一事一奖”和“以奖代补”机制,有效激发了网格人员的工作干劲。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综观此次考察学习地区的做法和经验,突出的表现在领导重视、社会管理信息化程度高、体制机制变革力度大三个方面。对照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进一步加快社会管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

区、街道、社区(村)三级管理服务平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主要载体和阵地,要进一步从全区层面加大推进力度。在区级平台建设上,对涉及社会管理服务内容、项目的区级机关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全区社会管理服务机构,赋予其指挥调度、分流指派、督查督办和考核奖励权限。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管理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民生诉求的快速收集、分流和处理。在街道平台建设上,要加大硬件建设力度,通过新建、租赁等方式,建立起街道一站式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把街道民政、计生、劳保等公共服务资源,党建、团建、妇联等党群服务资源,综治、城管、市容、调解、信访等综治管理资源整合到一起,打造一站式、窗口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实现街道“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格局。

(二)进一步深化社区(村)网格化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网格管理体制。优化社区管理网格划分,对一些管理盲区、三不管地带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配强网格管理力量,每个网格都配备专门的管理力量,定格定责任。二是要健全完善网格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措施,规范管理方式方法,细化考核奖惩,推动管理责任落实。要加强社区(村)网格化管理的信息手段建设,确保管理服务信息的顺畅、及时、高效流转。三是强化网格服务功能发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每个一级网格都要配备几支服务队伍,为网格内的群众提供零距离、组团式的服务。积极推行“一人双岗”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引导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在从事好“单位本职岗”的基础上,再积极兼任一份“社会管理岗”,唤醒和激发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热情,有效改变社会管理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

(三)进一步优化政法综治机关建设

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当前政法综治机关的三大主要任务,高素质的政法综治队伍是搞好平安和法治建设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综治队伍是政法委机关肩负的重要职责。从当前委机关的现状来看,建议一是要调整编制。将政工科设为政治处,增加人员,确实担负起全区政法队伍教育、管理、考核的职责,落实协助组织部考察、使用政法干部的职责。二是积极推进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将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区政府领导下的常设机构与区综治办合署,编配综合管理科、督查考核科等科室。综合管理科主要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指导街道、社区(村)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督查考核科主要负责中心和全区社会管理服务和综治、平安创建的督查考核工作。原综治科更名为综治指导科,主要负责协调、指导全区的社会管理服务和综治、平安创建工作。

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篇五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思路,2月下旬和3月下旬,市委组织部组织县市区有关同志,先后到江苏无锡、常州、镇江、徐州和宿迁学习考察人才工作。考察期间,与5个市及所辖的6个县市区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参观考察了19个人才平台载体。江苏5市人才工作理念新、重视程度高、推进力度大,很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江苏5市人才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理念超前,人才工作重视程度高。江苏5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实施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 把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放在同等位置,共同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江苏5市抓人才工作思想解放,理念超前,无锡市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人才特区”,在人才政策上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抢先对接前沿科技项目。在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体系中,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权重占到三分之一。常州市探索科技、人才、资本“三位一体”对接模式,依托科技项目集聚人才,依靠人才实现成果转化,借助资本推动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和资本三大要素实现了互动融合。镇江市、徐州市推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明确各级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有力推动了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二)重点突出,引才聚才成效明显。江苏5市围绕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实施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引才计划,打造了各市招才引智的名牌。2006年以来,无锡市实施了以招引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的“530”计划、“后530”计划、 “无锡__”等一系列引才计划,“530”计划成为全国各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引领和示范。常州市组织实施“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百菁英计划”,去年又启动实施了“龙城英才计划”,半年就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的928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镇江、徐州、宿迁等市分别实施了“331”计划、“515”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工程、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在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上取得明显成效。

(三)财政保障有力,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大。江苏5市各级至少拿出地方财政收入的3%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不惜重金,下大“血本”,同时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双轨运行机制。无锡市2006年设立15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逐年提高,2011年达到4亿元。无锡市政府牵头,成立了注册资本在亿元以上的领航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分别对“种子期”和“创业期”的科技企业进行投资,有效解决了领军人才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常州市对入选“龙城英才计划”的领军型人才,每人提供100-3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100平的创业场所和100平的公寓。2011年,镇江市仅资助第四批“331计划”人选,就投入8220万元。徐州对入选市级引才项目的人选,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支持,近3年共资助38人。

(四)筑巢引凤,平台载体建设层次高。江苏5市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把建设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作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辐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阵地。无锡市投入100多亿元建成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科教产业园、“530大厦”等一批高质量的“三创”载体,形成了以“7+1”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常州市投入80多亿元建成包括高职教育园区和科技园区的“一核八园”科教城,与中科院、清华、哈工大等16个高校院所建立政产学研联盟,聚集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500余家。镇江市投入20亿元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等1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长期全面科技人才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研发实体85家。

(五)服务保障到位,人才发展环境良好。江苏5市着力加强人才服务配套体系建设,营造让人才舒心安心的成长环境。无锡市大力建设专业化人才服务平台,在办理资金投入、工商税务登记、子女上学以及家属就业等方面,实行“一站式”办公。实施“创业导师计划”,聘请成功企业家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指导。推出“创业保姆计划”,财政出资为100家海外人才创业企业配备100名行政助理。常州市建立领导与优秀人才结对联系制度,为领军型人才解决了在注册登记、落户居留、子女入学、医疗及社保等方面的100多件具体问题;镇江、徐州、宿迁等市实施“人才一卡通”工程,对经省级以上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卡”,持卡人在交通、医疗、购物等方面享受免费或优惠服务。

(六)人才高端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江苏5市通过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三带”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带出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极大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无锡市引进留澳归国太阳能技术专家施正荣博士,创办了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尚德公司成长为中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民营企业,进入世界光伏产业前三强,公司市值突破百亿美元,每年上缴利税十几亿元,带动了无锡光伏太阳能产业集群的兴起。镇江市从澳大利亚国家核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引进的费杨博士,创建了我国唯一能够规模化生产第三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企业——江苏奇能电池有限公司,带动了新能源产业链纵向延伸。常州市从美国引进领军型人才徐飞博士,创建了常州瑞择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130纳米级光掩模清洗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促进了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在无锡、常州等市,以产业集聚高端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主导趋势。

二、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江苏5市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围绕发展集聚人才,抓好人才促进发展,抓住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

(二)优先投入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人才工作说到底就是投入工作。人才工作越舍得投入,人才的贡献率就越高,投入的资金越多,收获的回报就越大。做好人才工作,关键是要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三)凝聚合力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人才工作是一项着眼长远、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更需要集成各部门优势,协同推进,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

(四)搭建平台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平台载体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基本条件,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的承载能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双赢。

(五)创优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江苏5市积极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打造了优秀人才向往和集聚的“磁场”,抓住了人才工作的关键。

三、几点建议

(一)更新人才工作理念,强化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把人才强市作为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的重要战略,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切实提高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一是引导各级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人才”的理念,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同步推进。二是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使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转化为综合竞争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努力打造人才政策比较优势。近年来,我市市县两级出台了一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含金量”不够高、吸引力不够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人才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引导各级财政在人才投上下大气力,建立起能够支撑跨越发展的专项资金,制定好与实施重点人才工程、人才项目相衔接、相配套的管理使用办法,研究出台培养扶持、创业资助、成果奖励、融资担保、贴息贷款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投入,推动创业投资体系建设,调动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资人才项目,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可一事一议,加大财政支持,不惜重金引进。

(三)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科学定位人才发展路径。鉴于我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实际,不宜照搬发达地区人才发展模式,建议采取“差别竞争,特色取胜,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一是围绕储备后备力量抓好人才培养。围绕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培养一批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熟练驾驭市场经济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着眼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培训,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着眼于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抓好领军人才的引进。面向我市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体育用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引才专项计划,进一步提升首席专家建设工程,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型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带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三是围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抓好高技术产业人才的引进。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推进人才区域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柔性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人才智力。依托经济开发区、各类园区,重点引进一批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高技术产业人才,在启动资金、安家费、贷款贴息、技术入股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四)强化载体配套建设,着力搭建创业创新的发展平台。抓住国家实施“蓝黄”两大战略、经济开发区升格、高铁开通等历史机遇,着力建设一批立足区域、辐射周边的高位平台载体,建设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科技孵化器,提升我市吸引和承载人才发展的能力。围绕打造“10+3”现代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积极拓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机制,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智力的有效对接。

(五)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我市经济欠发达,在最大限度地用待遇吸引人才的同时,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营造引才留才的综合配套环境上,加快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硬环境和人才服务软环境建设,从服务功能、产业载体、社会生活、文化氛围等方面,全方位营造能够满足各类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帮助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注重提供精细化服务,为各类人才在项目立项、土地供给等方面搞好“保姆式”服务,及时解决其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困难。各级要建立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加强与优秀人才的沟通交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激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干成事业。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科学人才观,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以人才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

考察学习报告范文篇六

为了解除长期困扰我们的工作难题,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理清思路、更好地服务大局,经邹主任同意,由马国旭副主任带队,王文等五名财务人员参加,于8月4日至8月6日,赴xx、xx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学习他们在公司经营、土地运作、财务管理以及融资工作等四个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三天紧张的行程,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充分感受到了全国开发区都是一家人的深情厚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开发区美好的前景、坚定了实现目标的信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此行的主要任务。具体情况小结如下:

一、在两个开发区座谈的主要内容:

(一)公司经营方面:

两个开发区的总公司都经历了与管委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合署办公阶段。不同的是一个先合后分,一个是先分后合。

xx开发区总公司,在2005年之前,老总由副主任兼,比较独立。2005年,因为管委会主要领导变动,并入财政局合署办公,采取“大财政、大预算、大融资”的管理模式。实行“三权分离”,决策权(管委会)、预算概算(总公司)、建设权(建设局)。总公司的定位是投融资平台。

xx开发区总公司经过26年的发展历程,成份比较复杂。在财务管理与控制方面,初期与管委会合在一起,常务副主任兼老总。现在则相对独立,但总公司财务部还是要承担财政局一部分分工。总公司的定位是:一城市运营商。第一是负责土地开发,包括征地拆迁,但为了回避关联业务起见,拆迁、安置采取了两条线管理;第二是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低价位商品房建设。二在早期有市场行为。一方面做过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是在区外发展,做利润。另一方面组建外贸集团,现在是全国五十强;三是政府投资机构。一方面是管理投资工作,其中一个大的亮点是投资银行业,在江苏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有股份。另一方面是满足引进外资需要。具体是做了江苏王子、创投基金(担保公司)和高科技领域。

比较一下两个开发区总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投资公司的运行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因时而变,“方便管理、利于大局,增速发展”才是硬道理。独立不独立,只是领导分工问题,不是决定公司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

所以,此前一直困扰我们的“新城公司缺乏自主权,运行不顺畅”的问题,说到底,其实是由于我们单纯站在公司角度考虑的原因,是缺乏全局观念的表现。

(二)土地运作

从介绍的情况看,两地思想都比较解放,善于规避政策,勇于创新措施,敢于以我为主。都力求利用最少的土地资源,开发更大的经济效益。用他们的话就是“没有大的项目、好的项目,是不会轻易批土地的”。当然,两地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了土地指标的瓶颈制约。xx开发区抓住机遇,曾以9800元/亩的价格购买了其他地区10000亩的土地指标,主要作为安置房的土地储备,因为今后回迁户必然要求把他们的安置房由小产权转为大产权,从而引发不稳定因素。而且,对于已经落户的产能相对较低、土地产出比不高,或者不符合整体产业规划布局要求的企业,xx采取了合同一到期就不再续约的做法,重新收回土地、重新布局。这其实也是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契机,发达地区产调整出局的企业,在我们这里应该还是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可以与我们其它的招商项目综合考虑。

除了土地的一级开发外,两个地区还都进行了房地产开发。xx开发区的一个成功做法是与xx中学(江泽民母校)强强联合,由开发区在境内提供土地,xx中学投资,新建xx中学分校,从而带动周边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升值更快、运营更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xx开发区由于成立较早(1984年12月),沾了政策的光,起步阶段是国务院投资助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当初钱都花不完的”,所以,在土地整理方面是做好“七通一平”才挂牌上市。在方面我们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财力,只作为情况通报提一下。

(三)财务管理和投融资工作

第一,财务管理方面。

由于其必须符合总公司运营模式的要求,具体业务的处理方法林林总总,这里就不再展开。

但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由于开发区高速发展的特殊性,政企业务交叉的现象难以避免,表现在会计处理上,就是即便最新的《会计准则》里面的会计科目,也满足不了新的业务要求。和我们一样,两地也都采取了“自造”会计科目的做法。比如在处理房地产开发子公司的成本核算上,xx总公司就设立了“开发成本”的会计科目。由于业务关系过于繁多,区分起来十分困难,有些会计科目甚至都细化到了六级、七级。最后审计的时候,鉴于业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审计人员也只能一笑认可。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国家一定会出台一个区别于其他的、专门适合于开发区的会计准则。相当于介乎企业会计和事业会计之间的一个会计门类。

第二,投融资工作。

在投资方面,开发区的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在投入产出比上,不能也不应与企业相比较,因为这里面还有个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尤其在开发区普遍存在的、资金运转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这个周期就更显漫长,投入产出比也更像是杯水车薪。因此,在资金远远满足不了投资需要的情况下,两地开发区在早期的时候,都采取过一些非常措施。比如对于标准厂房的问题,xx就采取过先给企业使用几年,再成本价卖给企业的“壮士断腕”的做法。看起来开发区是亏了,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卖过的厂房还在开发区,收回的资金又可以继续投入。这完全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是因势而为的变通做法,不能也不应按平常时期的标准来衡量和看待。

在融资方面,两地都采取了发展、做实子公司,自主搭建融资平台、提高银行授信额度的积极做法。为了做大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现金流,满足银行更大授信额度的要求,各个子公司相互间的变通交易就顺理成章了。xx开发区由于资金需求和缺口更大,投入的人力相对更多,有10名融资人员分兵出击,多点开花。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与股份制银行的成功合作。由于体制的原因,可以变通的余地相对更大、机会更多。

二、总的体会和几点建议

(一)总的体会

这次考察的两个开发区都是二级市的开发区,起步更早,规模更大,在经济总量、影响力和吸引力上我们确实没有可比性。之所以选择去,主要是两地发展理念、业务水平以及文化底蕴打动了我们,尤其是他们的业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从结果来看也是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但是,让我们不曾想到的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xx,人家居然都没听说过。我们的宣传工作确实太落后了。要知道,我们去的可是这些城市的最前沿——开发区,而且又是本省,同在江北。

(二)几点建议

1、建议管委会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今后有针对性的多组织人员出去学习,效果当会立竿见影。

2、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尤其要针对各地的开发区。人家都没听说过我们,再多的机会,也不会想到我们。

3、招商引资的视野应该更加开阔。可以借鉴政府常用的结成友好城市的做法,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结成友好开发区。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占领了招商引资的有利平台,人脉资源更广、招商信息也更多。

短短的三天时间,面对面的座谈也只是几个小时,我们的收获和体会还是很多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解除之道,我们会在今后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思考、改进。当然,我们也一定会与这些新交的朋友长期保持友谊、保持联系。


猜你喜欢:

1.外出参观学习申请范文

2.培训学习报告范文

3.考察学习报告范文

4.外出考察报告范文

5.参观学习总结报告书范文

52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