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

时间: 大新0 分享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笔记最后一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1)

《最后的一课》的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诗集和一些戏剧外,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最后的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最后的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8月份普鲁士军队深入法国境内,在色当大败法军,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并当了俘虏。战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将法国东北部的亚尔萨斯和格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最后的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鲁土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下,亚尔萨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敌汽同仇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说中表现这一重大主题时,既没有正面描述普鲁士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没有写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而是写了沦陷区生活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已经被普鲁士侵略者统治两年的亚尔萨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准在学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说透过一个小学生的自述,描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接到这项命令后,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映,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弗朗茨是一个贪玩的顽皮孩子。他法文学习成绩差,怕考问,怕挨老师的训斥,经常逃学。在这天的法文课上,哈墨尔先生情绪沉重地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老师的话给小弗朗茨极大的震动,使他意识到,他们将要同祖国的语言告别了,此刻他们将要丧失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了。于是,他开始变得懂事起来,刚才还使他头疼、厌恶的法文课,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他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对祖国的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情。“要是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飞跃,多么深沉的感情变化呀!是啊,连一个爱逃学的顽童都如此地留恋祖国的语言,都如此地憎恶普鲁士侵略者,那么,热爱祖国、不愿做奴隶的成年人的感情则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采取这样精巧的艺术构思,比直陈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和谴责,更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小说的主题,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这“最后的一课”上,安排了一些校外的村里人到课堂里来。他们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像霍瑟老头那样的老年人。这些群众在敌人的残酷统治下,饱尝了沦为异国奴隶的苦痛,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是十分真挚而强烈的。他们到学校来听课,不仅仅表现出对哈墨尔先生在本乡任教四十年的感谢,而更重要的是证明他们对失去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抗争。小说曾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在哈墨尔先生教小班学生练习拼音时,课堂内所有的人都“一齐颂唱”的情景。那个霍瑟老头,“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齐拼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深受敌人蹂躏之苦的群众,因为从明天起就听不到朗读祖国语言的声音了,于是他们不顾自我的年迈口拙,也同小学生一齐读起来。这种场面怎能不扣动人的心扉,使人心酸落泪,悲愤填胸呢?作者在情节上大胆设计群众听课的场景,与小弗朗茨的悔恨、醒悟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它们从两个生活侧面表现出小说的思想倾向,使小说对揭露和鞭挞普鲁士侵略获得了感人至深,无可辩驳的力量。

《最后的一课》在表现其重大主题时,从沦陷区的现实生活中攫取并概括出典型化的生活场景,并从这些场景中挖掘出生活的本质特征,从而收到“以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这篇小说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熔铸于小学校的一堂法文课上,从而使这堂法文课的好处得到了升华,使我们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而是一次声讨普鲁士侵略者的集会,是亚尔萨斯人民向祖国语言告别的仪式。这样,就给小小的场景和平平常常的情节赋予了深刻的资料。

《最后的一课》中的哈墨尔先生的形象,是凝聚着作者感情的一个形象。他是在亚尔萨斯省农村小学服务40年的小学教师。作者在刻划这个人物时,没有介绍他的全部历史,而是把他放在“最后的一课”的典型环境中,集中刻划,虽用笔墨不多,却能把他的声音容貌展此刻读者面前。

在这“最后的一课”上,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如认真地完成自我的教学任务。从服装上,他穿上了“只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给学生们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讲课的语言也变得“温和而严肃”。对于小弗朗茨背但是书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诉诸于戒尺,而是由此责备起自我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没有尽职的事情。这时,他当众自我谴责的感情同小弗朗茨的悔恨自我没有学好法文是一脉相通的,同样是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留恋。哈墨尔先生的自谴,为我们更为深刻地表达了他在民族命运生息攸关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还巧妙地透过小弗朗茨的观察,进一步刻划了哈墨尔先生离开本乡前痛心疾首的情绪。他“站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盯着周围的东西”。40年来,他所在的这个学校,桌橙因长期使用变得光滑了;院子里那棵核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啤酒花已经跳上窗子碰到屋檐了。这是他多么熟悉的地方啊!然而,此刻他却要离开那里了,这该是多么让人悲哀惨目的事情!这种描述决不是单纯地对故地的留恋,它却凝结着多少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强烈的恨啊!不是吗,当外面传来普鲁士军队的军号声时,他再也不能自制了,感情的波涛冲决了堤岸咆哮而来。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几个大字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也是《最后的一课》主题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作者匠心独运,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龙点晴的结尾,对于揭示哈墨尔先生的思想境界,对于表现亚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不妥协精神,收到了“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以前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都德的小说《最后的一课》正是这样,它以独特巧妙的艺术构思、高度凝炼的艺术概括、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质朴而富于感情的语言,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题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是短篇小说创作的优秀范例。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2)

《最后一课》透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小说先写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述,生动地刻画了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而后写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搞笑多了”。

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那里一方面突出了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弗郎士的意志力,他最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之后作者描述了弗郎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当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这部分,在直接描述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老师的严厉,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的作用。此外,作者独运匠心,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的背景,而且对刻画性格、情节发展,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的一课”。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按情节发展,又能够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弗郎士看到教室里用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喧闹”,他走进教室,平日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和蔼地说在等待他来上课,当弗郎士“稍微平静”之后,注意到韩麦尔老师这天却穿着只有“督学来校视察”或是“发奖的日子”时才穿的服饰;最使他“吃惊”的是课室里坐着许多本村的人,他们“个个看来都很忧愁”。这一切透过弗郎士不一样心境,由粗到细的观察,一步紧一步地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再一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点明了主题。正当弗郎士对这一切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道:“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期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我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老师在这种状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对学生说来都是“最后一课”。

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杯具命运的打击下,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作者让它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老师的话,在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听了老师的话,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表此刻他对这“最后一课”的珍惜,为“再也不能学法语”而无限惋惜,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而悔恨。其次他对于感到“厌恶”的书和严厉的韩麦尔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书,“像是我的老友

”;老师“责罚”自我的事,全都忘了;再就是,他刚才还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韩麦尔老师穿上节日盛装,村里的老人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是为了上这“最后一课”。这一段心理活动,证明了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透过弗郎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证明了孩子的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最后一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这一层,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我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弗郎士和全体学生、村里的老人们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并且把学好自我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所以,当韩麦尔老师让他背书时,心里想的是“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当他一句话也拼不出时,心里想的不再是害怕挨老师的“训斥”,而是“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他有了羞耻感。弗郎士在学习文法时,他自信“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过去一个字也记不住的文法,此刻觉得很容易懂。这使他自我都感到“奇怪”。当他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他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和尽职精神,在“最后一课”中是极其感人的。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当弗郎士背诵不出分词规则时,他不再“训斥”他,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同时指出自我也有就应“自责”之处。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他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阴谋,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好处: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用它作为武器,为法兰西祖国的自由统一而斗争。韩麦尔老师的高度职责感,使弗郎士感到他“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感到他“好像恨不得把自我明白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韩麦尔老师为了学生们上好习字课,还别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圆体字写:“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齐。使弗郎士感到“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韩麦尔老师忍受着离开服务了四十年的本乡的痛苦,认真地教好“最后一课”。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3)

曾经,我以为,在我们的小小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人,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4)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

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5)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一样,种族不一样,时代不一样,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我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礼貌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此刻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6)

在这本小说《最后一课》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位老师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授课经历,深刻地表达了对于教育、人生和民族情感的思考。

首先,小说的主题是教育对于个人和民族的意义。作者通过描述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的讲授,展现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民族情感培养的重要性。老师对于语言的热爱和对于学生未来的担忧,激发了学生对于法语学习的热情和对于祖国的热爱。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老师的耐心和热情,学生们的努力和珍惜,以及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为我们呈现出了各种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让我们对于教育、人生和民族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小说的结尾,老师对于学生的告诫和期望,让我对于自己的未来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认识到了教育对于个人和民族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了身边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在阅读这本小说后,我收获了许多。我认识到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理解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情感的引导。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机会。

总之,《最后一课》这本小说通过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教育、人生和民族情感的多重主题。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收获。我相信这些启示和收获将对我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7)

作者:阿尔丰斯·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

主要内容:

都德的《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描绘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活和情感。故事主要讲述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老师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和母语的热爱,以及他对学生们的教诲。

主题分析:

这部作品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上。都德通过韩麦尔先生的教学方式,表达了对祖国和母语的深深热爱,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坚定和勇气。同时,故事也强调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对比与参照:

都德的《最后一课》与其他的战争题材作品相比,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例如,与其他描绘战争残酷和血腥的作品相比,《最后一课》并未直接描绘战争本身,而是通过一个平凡的课堂,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情感和选择。此外,故事中的韩麦尔先生也与其他战争英雄形象不同,他是一个平凡而敬业的老师,他的勇气和爱国情感源自对生活的热爱,而非英勇的战士形象。

个人观点:

《最后一课》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以平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打动了无数读者。尤其是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让人深感敬佩。他以一个人的力量,传达出对祖国和母语的热爱,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故事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传递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结论和评分:

总的来说,《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以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展现了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都德的笔触虽然简洁,但却充满了力量和情感。我个人会给这部作品9.5分的高分,因为它的主题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感其主题的深度和情感的强度。它让我明白,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是韩麦尔先生对母语的热爱,还是他为了教学而不顾自己的行为,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从中看到了对生活的尊重,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人性的坚持。这些不仅让我深思人生的价值,也让我更加珍视我所拥有的一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反思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最后一课》并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残酷,但它却展示了战争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无论是小弗朗士的视角,还是韩麦尔先生的讲述,都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痛苦和无奈。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和平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视我所生活的这个和平世界。

总的来说,《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作品,无论是其主题还是情感,都让人深感敬佩。它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语言和文化的力量,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生活的价值和平的重要性。我会将这部作品推荐给每一个愿意深思生活、珍视情感、热爱文化的人。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8)

《最后一课》是一部以教育为主题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个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的故事,传达出了对教育、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对我而言,这部小说不仅引发了我对教育、人生的思考,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会进行反思。

一、故事情节

小说《最后一课》以一位名叫张老师的教授为主角,讲述了他在一所中学的最后一节课。张老师是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他总是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然而,在今天这最后一节课上,张老师却显得格外凝重和严肃。他对学生们说:“这是最后一节课了,我希望你们都能认真听,因为你们将失去一个老师,而这个老师将失去一群学生。”

随着课程的深入,张老师开始讲述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如何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也在自我提升。张老师的讲述让学生们深受启发,他们不仅听到了知识的声音,更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二、人物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张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人格魅力的角色。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更是一位有思想、有爱心的人。他的最后一节课,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爱。而学生们则是一群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年轻人,他们在张老师的影响下不断成长,成为了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主题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通过张老师的讲述,作者强调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并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在这个故事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沟通。通过张老师的授课,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回想起自己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老师们,他们或多或少都曾给予过我莫大的帮助和指导。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我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的人。对于我来说,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付出是我应当铭记于心的。

《最后一课》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意。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从自己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尽自己的一份力。同时,我也将努力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总之,《最后一课》这部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我相信这部作品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成长和学习,更将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而努力奋斗。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9)

标题:最后一课的深刻教诲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汲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有时候书籍中的某一章节,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内心,给人以深刻的教诲。这就是我读完《最后一课》后的切身感受。

《最后一课》讲述的是一位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这堂课上,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教授知识,而是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心力于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上。在最后一课的这一章节中,我发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道理。

首先,这堂课的深度和温度让我深感震撼。老师的话语充满感情,字字句句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厚重责任感。他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示我们每个人都要珍视学习的机会,充分把握学习的机会。这种深深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这堂课中老师的引导方式让我深受启发。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启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自我探索。这种教育方式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这堂课中老师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也让我受益良多。老师告诫我们要有梦想,要有追求,但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他的话语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长久的旅程,需要我们有目标、有毅力,更需要我们有实际的行动。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堂《最后一课》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反思。它让我更加明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只要我们珍视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积极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优秀学生。

读书笔记最后一课(篇10)

题目:最后一课的深度启示

在阅读《最后一课》这本书之后,我无法抑制内心的震撼和感慨。这部作品不仅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文学体验,更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一课》的背景是一个濒临消失的语言,它是作者对一种文化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担忧。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这种语言及其文化面临着被淹没的风险。然而,正因为是最后一课,它所传递的深度启示和情感震撼才显得更加鲜明。

书中的主要人物——老师,是一个对这种语言和文化深深热爱的人。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这门语言的敬仰和惋惜。他的形象让我深感共鸣,我仿佛看到了所有为保护和传承文化做出努力的人们。

然而,更让我深思的是,这本书的结尾部分。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没有选择直接揭示未来的可能性和希望,而是用一种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为这个世界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去付出。

《最后一课》的读书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情感的激荡,也得到了智慧的启示。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珍视我所拥有的文化,也启发了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我会将这次阅读的体验带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每一次的行动都充满力量。

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无论我们遇到何种困难,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源和价值。《最后一课》带给我对文化的尊重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我这次阅读的深刻启示,也是我将要带走的宝贵财富。

202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