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文 > 话题作文 > 过年作文通用

过年作文通用

时间: 新华0 分享

过年作文通用(优秀8篇)

过年作文通用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过年作文通用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过年作文通用(优秀8篇)】,供你选择借鉴。

过年作文通用

过年作文通用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过年了……除夕之夜,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它们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景象。盼呀盼,重要把春节给盼到了。那么春节有什么习俗呢?赶紧去找一找吧!“哇,好香啊!”我刚想走出去,却被香味吸引了回来。一瞧,原来是奶奶在煮馄饨,我赶紧跑进厨房,问道:“奶奶。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吃馄饨?”奶奶说:“在除夕夜10点的时候都要吃馄饨,就叫“饺子”(交子)。庆祝新旧交替,子时来临!还有,就是馄饨和“馄囤”谐音。浴室五谷丰登!”哦,我知道了,找到了一个习俗——“吃饺子”!走出家门,我看见了一条金龙在不断翻滚,原来是舞龙大拜年呀!瞧,金色的巨龙在舞龙队员手中不断变换造型:滚龙、盘龙,龙身随着龙头起伏,摇头摆尾漂亮极了!呵呵,这么重要的习俗,怎么能忘记?又找到一个习俗——“舞龙”。捏糖人儿是民间传统的绝技,已很少见了。这玩意儿不仅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小朋友见了都喜欢,因为平时见不到,一旦见着了就不肯走了,不是缠着大人买就是跑回去要钱,实在没有钱了就眼巴巴的围在一边,手指含在嘴里,盯着这糖人是怎么变出来的。这时捏糖人的师傅用一个小铲取出一点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迅速捏出要做的人物大体形态,然后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里,再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出来了。晚上,原本寂静的天空一下子明亮热闹了起来。一道道托尾巴的火光冲上了天空,轰鸣的响声中,一朵朵绚丽、迷人的花儿盛开在夜幕中。四下里鞭炮声此起彼伏、龙腾虎跃,令人兴奋。一家人团聚在桌子旁吃着丰盛的晚餐。我们心中都荡出一份温暖、甜美。在这红红火火的大年中,我们很开心的吃着、玩着、乐着。

那个丫丫头嘞也是我。

过年作文通用篇2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年作文通用篇3

【琐忆过年】

多年异乡漂泊,最忆是家乡“年”。

我的家乡大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是一座苏北小城。这里有本场人和启海人,一般来讲,讲江淮方言的,是本场人;讲吴语的,是启海人。启海人大多是100年前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时,从南通启东、海门一带移民到大丰沿海滩涂的。

作为本场人,孩提时代的我最期待村里有婚丧嫁娶,这是饱餐一顿的大好机会。本场人有“六大碗”的说法,饱含着主人家对来客们的尊重。过年自然也少不了“六大碗”,而且是天天有“六大碗”。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会腌鱼、晒腊肉、做肉圆。而最让小孩子喜欢的,还是划糕(年糕)。大人们会在秋天将稻草存下,晒干堆在屋后。制作划糕时,这些稻草就会发挥作用。大人们会提前将稻草堆在屋内,以防制作划糕那几天下雨。我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在草上翻滚打闹,这算是我们当时比较有趣的游戏之一了。到了制作划糕的那一天,满屋子的蒸汽,热气腾腾的年糕,还有香喷喷的包子,让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根本都想不起来去草上翻滚,都守在了灶边等着开锅。

本场人的除夕是很有仪式感的。首先,当天中午要祭拜祖先,然后晚上6点多早早吃完晚饭,守在电视机旁等待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接着在夜里11点多,在饭桌摆上冻鱼和大蒜拌卜页等菜,一家人围坐着,道一道对来年的祝福和期许,这在当地叫做“守岁酒”。当主持人道出第一声“新年好”的时候,原本沉寂的乡村瞬间响起爆竹声,天空被烟火点亮。这时,父母会给孩子们红包,叮嘱来年要好好学习,同时将孩子们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袜准备好。

除夕夜那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但是丝毫不影响大年初一早早起床。我穿上新衣新袜和新鞋,洗把脸,赶紧拿上一串小鞭炮到门口燃放。噼里啪啦的声音告诉我,属于咱家的新一年开始了。大年初一这天,按照本场人的惯例,一般是不出门拜年的。至亲会聚在一起,男人们嗑着瓜子,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孩子们则拿出新年各自收获的玩具开始“比拼”。大年初二,是我记忆中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属于本场人的拜年正式开始了。大人们的摩托车后面普遍有一个行李架,绑上拜年的物品,一家人踏上拜年之旅。那个时候,交通还没有这么便利,有些远在外地的亲人可能就只有过年期间可以见到。趁此机会,我还可以在他们家留宿,父母也不会苛责,可以放肆地玩耍,每顿都有“六大碗”,还可以领红包。

大学毕业后,我到广州参军。10年从军期间,我曾两次回家过年。父母说,家中人少就再也没有制作划糕了,亲戚之间平时走动多,也不拘泥于过年拜年这样的形式。此时,过年成了“家里蹲”,着实让我有些失望。不过,准备新衣新袜新鞋的传统,还保留了下来。

在军营里过年,是非常热闹的。除夕夜,领导们会将站岗的重责扛起来。单身的干部们,会先在中队长家吃一顿年夜饭,然后到其他相熟的已婚干部家里蹭饭。大年初一早上,早早起床,挨家挨户拜年“索要”红包。过年期间,部队里的活动丰富多彩,有游园会、包饺子、唱歌、打篮球等。这期间,干部们也会获得更多外出的机会。不过,这期间的大省城广州,由于很多人返回自己的家乡过年,街头显得相对冷清。

转业后,我在珠海这边,与家人们吃完团圆饭后,会去找伙伴们一起跨年。作为本场人的我,还是十分怀念和父母一起钻在被窝里看央视春晚的除夕夜。我的儿子,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期待新年换新衣服了,只是嚷着要去小镇的桥头点燃烟花。

走南闯北的这些年,我总会跟友人聊起各地的年味。有人说这年味越来越淡了,也有人说北方热气腾腾更有年味,还有人说南方五彩缤纷的花市别有风味。所到即所爱,每一个地方都有让人喜爱的年味。日益强盛的中国,吃“六大碗”不一定等过年,制作划糕也不一定要在腊月,换新衣新袜不一定要等大年初一,综艺节目也不只有春节联欢晚会。当然也有没变的,不论相距千里,不管天寒地冻,除夕夜家人喝杯“守岁酒”,大年初一道一声“新年好”,这不就是年味吗?

我的同乡曾说:“我往往看重家庭与来源地文化对我们的作用,但我也深深地感到,是这种有差异的事物打破了自己最亲近事物带给自己的硬壳,孕育了自己的包容心与跨越心,甚至塑造出一个更强大的自我,遇到让自己感兴趣与为之动情的事业目标和人生理想。”我很庆幸,生活在交通如此便利的时代,能够轻而易举地品味各地的年俗。我更为我的孩子感到幸福,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的中国,必将会赋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心和跨越心,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

过年作文通用篇4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爸爸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而卧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显得气氛愈加欢乐。

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是我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炫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东东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一会儿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后悔啊。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是,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过年作文通用篇5

【父亲的除夕】

每年除夕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我小时候那些和他在一起的“过年”往事。

父亲生前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的一名飞行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父亲正值中年,赶上了中国民航跨越式发展的大时代。每年的除夕,我们家是既团圆,又不团圆。说不团圆,是因为父亲每年除夕都在执行飞行任务;说团圆,是因为他的航班总能在大年初一之前飞回来。

每年除夕的飞行任务,其实都是他主动争取来的。因为除夕的“飞行小时费”比平时高很多。他是一个生活非常简单的人,他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家里多挣些钱,以满足家人的一个又一个心愿。

那时的中国民航局是部队化管理,没有丰富的娱乐生活,父亲便会利用闲暇时间去空勤灶“帮厨”。“帮厨”让父亲学到了厨房的十八般武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会烧很多菜。他会用老碱发面给我们蒸馒头和包子,会包饺子、酿米酒,也会做腊鱼腊肉。父亲是重庆人,在武汉工作生活,所以他除了会做一些简单的川菜,平时煨的武汉莲藕排骨汤也非常香。

我的父母都不是北方人,但我们家的手工面食也是一绝。父亲揉面用劲,大冬天只穿一件秋衣去揉面,就能出一身汗,于是他揉出来的面,口感自然是十分筋道。父亲会在没有飞行任务的某个晚上,做一种油炸的面食,武汉人称“翻饺”,跟麻花差不多,但比麻花简单。他和面的时候,总是毫不吝啬地往里面加鸡蛋,于是他做出来的“翻饺”,色泽金黄还很酥。父亲是厨房的主角,母亲打下手,经过两人一晚上的忙碌,第二天,酥脆喷香的“翻饺”会装满家中大大小小、各种款式的饼干桶,足够我们当零食吃上好一阵子了。那金黄色的“翻饺”在滚烫的油锅里翻腾,就是我们一家人准备迎接新年的信号。

到了除夕那天,父亲会早早地起床,然后根据他当天的航班时刻,动作麻利地在出门前把除夕晚上吃的饭菜安排好。饺子馅剁好拌匀,饺子皮擀好,叮嘱母亲等他晚上回来再包饺子。就是这样,无论他飞行多忙多累,他也会想着回来陪我们过年。

除夕的下午,尽管父亲不在家,但家里依然充斥着过年的氛围。我和弟弟开心地玩闹,跑进跑出,母亲在厨房忙活,提前煮几道“硬菜”。家里的录音机里,放着母亲最喜欢听的京剧磁带,她还会有意地把声音开得大一些,增加节日的氛围。到了傍晚,母亲会特意把家里的灯全都打开,她说这样才有过年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做家务,也是一种享受。

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我们家的年夜饭非常简单。如果晚饭时间,父亲还没回来,我们便随便夹两口锅里的“硬菜”,就着半碗米饭,喝两勺鸡汤或是排骨汤,就能对付个半饱。

每年除夕,父亲飞行回来的时间都不一样。那时候,航空体系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准点率也不高,再加上那时候没有手机等通讯设备。作为家属,我们只能按照父亲提供的航班时刻表等他回来。有时候他在春晚开始时回来,有时候他和新年的钟声一起到家。通常,父亲一进屋,就憨笑着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里的春晚节目,母亲会迎上去帮他脱掉飞行制服,再给他系上围裙,摆好小桌小凳,端上肉馅和饺子皮,就像迎接一个顶级名厨一样。父亲手脚麻利,一边看春晚,被相声、小品逗得乐呵呵,一边只用不到半个小时,就给全家人料理出几大盘热气腾腾的美味水饺。

这就是小时候,我们家的除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用他的小小的幸福感折射着中国民航的发展史。国家的日益强大,让今非昔比的中国民航,拥有全世界最先进、最庞大的飞机机队,最完备的飞行安全保障体系和遍布全球的航线网络,保障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平安舒适地回家过年。

父亲是一直飞到退休的飞行员,他在蓝天上工作了整整38年,安全飞行19000小时,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安全飞行金质奖章”。父亲的生命静止在他刚满65周岁的第二个月,他的一生,用自己的责任感让无数人平安地回家过年。不管是父亲的“小幸福”还是他的“大责任”,在中国民航发展的万丈星河里,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属于父亲的那一颗星星,它在我心中永远熠熠生辉。

过年作文通用篇6

我的老家在南方,所以我来说说南方的春节风俗吧!

我一到南方,眼前红红火火的,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笼,贴上了春联。村子里喜气洋洋的,人们有说有笑,衣服都是刚买的。

我回到家中,发现就连街头卖艺的人都改行了,买了一大包财神爷,挨家挨户地去卖,五元一张。

南方春节时,人们不吃饺子、馒头……南方的传统食物有年糕、鱼、腊八豆……

我走出村子,看了看村口,村口放着一个红色的大拱门,上面写着“新年快乐”!街道上更是热闹非凡,每一根路灯杆上都挂着大红灯笼,真像人们每只手都提着一个灯笼。我从人山人海中隐隐约约地看见一块红黄相间的步忽上忽下,很奇怪。突然,我听见有人喊:“哇,有人舞龙。”接着,前面的人群沸腾了,我们踮起脚尖儿,只见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正缓缓向我们走来。它全身贴满了亮晶晶的鳞片,威武的龙头高高的昂起,还不时地摇摇头、摆摆尾,把龙舞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来到了表演场地,只见它一会儿像在空中翱翔,一会儿像在大海里翻腾,龙如波浪一般连绵起伏,忽上忽下,忽高忽低。这样舞动的龙使我想到波涛汹涌的海浪。龙珠一会儿朝左,一会儿朝右,表演得非常精彩。一到她们表演得精彩的时候,人们会往舞龙场地上扔五元或十元的钞票,舞龙的人会更加卖力地表演,我也扔了一张五元的钞票,以表达内心的喜爱。

我接着向前走,忽然,我听到了唱戏的声音,我循声望去,之间人们梳妆打扮之后穿着厚重的戏服,在台上唱起了戏,这就是南方的花鼓戏。男人们敲着大鼓,累得满头大汗,晶莹的汗水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绚丽多彩。人们鼓掌欢呼,大声叫好。

南方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你一定要去细细观赏。

过年作文通用篇7

记忆里的春节,是浓浓的年味,是暖暖的亲情。是儿时巴巴的盼望,忐忑的等待,馋涎欲滴的美味,还有雀跃无比的欢声与笑语。

记忆里的春节,要办年货、吃年饭。香肠腊肉,鸡鸭鱼肉,糖果花生,做头碗、蒸扣肉、炖鸡汤、腌咸菜,家家户户都要采买充足,提前准备。记得家里每年的年夜饭,有两道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白水青菜,一个是水煮鲫鱼。妈妈说做人要清清白白,过日子要年年有余。

记忆里的春节,要放鞭炮、看烟火。吃完年饭,爸爸会带我到学校的操场上,陪着我放鞭炮和烟花。因为胆儿小,爸爸每年都会专门为我准备那种相对安全的“冲天炮”。每次我一点上火赶紧松手,只听见嗖的一声就冲上云霄,在深邃的夜空中噼噼叭叭炸得声声作响,好玩极了。但是烟火就不一样了,我可以从容地拿在手上,点燃一枝枝烟花,用手转很多个圈,划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环,然后开心地看这些五彩缤纷的火花把夜幕点缀得无比美丽,仿佛看见来年的日子红红红火、绚丽如画。

当除夕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早已此起彼伏,千家万户都在迎接新年的到来。爸爸这时会无一例外地亲自点燃一串劲爆无比的大红鞭炮,除旧迎新。而我则躲在他的身后,捂着耳朵,用心地听这个城市沸腾在爆竹声中,淹没在烟花的世界,淹没在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期望中。

记忆里的春节,要穿新衣、拜新年。大年初一,小孩子是一定有新衣服穿的。记忆中的自己,穿着簇新的小棉袄,大红的罩衣,小辫上扎着鲜艳的红花,脚上还蹬着一双让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的小红皮鞋,那个得瑟劲儿呀。

初一的清早,总是听着鞭炮声响就起床了。张罗着跟妈妈到外婆家拜新年,吃外婆亲手做的红糖汤元。然后再讨个大大的红包,找个没人的地儿,偷偷地抽出那些崭新的五毛、两毛的钞票,闻一闻、数一数,盘算着买一本心怡已久的小人书,或者是一大包鱼皮花生,心里那个乐呀。

记忆里的春节,还要买年画、贴对联,还要挂灯笼、蒸年糕,还要走亲戚、逛庙会。倒贴福字、除夕守岁,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些曾经的记忆,儿时的幸福,深深地藏在我的心底,永远也无法忘却

每当恍然回首的时候,暖暖的阳光就会从时空的缝隙中透进来,直射心扉。那些儿时的记忆,那些逝去的时光,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无比欣喜又无上怀想。想起那年那时,想起父亲的笑,母亲的爱,想起满屋子的欢声笑语。

“今天所记忆的,就是明天会遗忘的。就是未来无从追忆的。”真希望这些春节的记忆,不再只是记忆。真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喜欢充满传统年味的春节,把这份爱与温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只有当下。而过去,会成为一种信念和精神。

过年作文通用篇8

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婆婆说,“过年想多炸一些麻叶子,我孙女肯定爱吃。”

“麻叶”是儿时老家春节才会有的一种面点,现在已经很少人做了。我漫不经心地回答道:“网上应该有卖的,买点直接寄回家,别费功夫做了。”婆婆赶紧阻止,“不要了,还是我自己做的好吃!”见她态度坚决,我也没好再说什么。但当天晚上睡觉前,我翻来覆去,忍不住想起了小时候一家人在腊月里炸麻叶的情景。

炸麻叶说简单些就是炸面皮。把面活好后,擀成一块大大的薄薄的面皮,用刀子切成方形或菱形的小块,再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但就是这么用料和工艺都十分简单的东西,却成了我们儿时莫大的期待。在面里加上盐、猪油、鸡蛋,再来点葱花芝麻,炸出来那味道站在院子外都能闻到。

那时家里人多,加上平日里没什么零食吃,趁着过年家里一般都会炸很多,差不多是一般人家的两三倍。所以,工作量也非常大。准备这项“大工程”的那一天,大人往往起得很早。奶奶负责和面,将面粉倒在一个白底红花的大搪瓷盆里,堆成一座“小山”。然后在“山”的中间挖一个坑,加热水、盐、油和葱花等开始揉啊揉,揉成一个又大又有弹性的面团。爷爷紧接着利落地将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在高高的方桌上一边撒面粉防止粘黏,一边一下一下地擀,总能听到面皮有节奏地拍打桌子发出的啪啪响声。擀好一张后,顺势把面皮卷在擀面杖上。爸爸接过去将其放在砧板上先沿着主线切开,再左右斜着分别切上几刀,大大的面皮切成一堆菱形的小块。再由妈妈把它们放进已经烧热的油锅里,时不时用筷子翻一翻。

爸爸切得快,没来得及炸的菱形小片,得及时铺开防止粘黏。这时就轮到我们小孩上阵随时“等候指令”。爸爸喊了,就赶紧接过来一小堆切好的“半成品”一片片在案板上铺开;妈妈喊了,再立马用小簸箕装一批送到灶台前,顺势将她刚炸好的麻叶子塞一个到嘴巴里赶紧溜出厨房。

鄂北的腊月天寒地冻,我们一家却在屋子里忙得热火朝天。在“等候指令”的间隙,我们还会时不时瞅瞅客厅那台开着的小黑白电视机。每年寒假会放一些《射雕英雄传》《雪花神剑》等武侠剧,精彩得很。遇到有雪花、要换台或是需调音量时,马上会有人去拨一拨电线或旋钮,以至于那一天的电视总有好几个地方都会被蹭上白白的面粉。

忙上大半天,这项工艺简单但却量大的“流水线”项目总算能告一段落。一番收拾屋子厨房后,金黄色的炸麻叶也已经冷却了。妈妈将麻叶装到透明的塑料袋中,扎紧口放在储物间的大缸里。那是一口很久以前装粮食的缸,也不知在我们家已经多少年了。每到过年,里面就放满了一个个装满食物的袋子。有炒好的瓜子花生、熬麦芽糖做的米糕、炸好的麻叶,还有爸爸总会在春节“奢侈一把”买的糖果和水果。

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些吃的让那口平时都不会多看一眼的缸,在整个春节期间都充满了诱惑。时不时总会趁着大人不注意溜进去吃力地揭开盖子,窸窸窣窣在黑黑的缸里摸索着袋子偷吃的。有时候运气差会摸出一把小麦,才知道不小心又打开了爷爷藏在里面的麦种。

老家有个习俗,到了腊月就不能说“断了”“死了”这些不吉利的话。弟弟不懂事,有一次快过年了天真地问爷爷什么时候死。因为在年幼的他看来,农村的家里办丧事是很热闹的。爸爸妈妈赶紧把弟弟臭骂一通。爷爷则像往常一样还是乐呵呵地说童言无忌。那时候我还想,爷爷奶奶都这么健康,怎么会死呢?弟弟真是太不懂事了!

不曾想,后来过了几年,爷爷奶奶相继生病去世。老房子也拆了建了新房。那口缸和那台黑白电视机,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爸爸妈妈年纪大了,我们也都各自在外成了家。尽管那些吃的早已不再是我们春节的期待,但腊月里他们还是会坚持要准备几样备着等我们回家尝尝。我一度对他们这些想法非常不理解,现在好吃的那么多,什么也都能买到,自己费劲做有什么必要?

后来看到他们对春节准备吃食近乎执念的热情与坚持,我也开始反思。老人家无论是出于节俭不想花钱,还是因为自己做的才特别好吃,他们真正高兴的,是后辈在尝过后满足地说上几句“妈,还是你做的好吃!”“奶奶,你做的这个太好吃了,我想带点走!”这种制造“妈妈味道”“奶奶味道”的成就感,或许才是他们整个春节最大的欣慰。毕竟儿孙们长大了,在外面的大城市可能见识得远比他们广,吃过的好吃的远比他们多。父母如今能为我们做的,和外面不一样的,就是那些几辈人流传下来的,能勾起我们儿时美好回忆的几样食物。

我们会选择在儿童节准备礼物、圣诞节准备圣诞树来培养孩子节日的仪式感。春节了,何不带着孩子一起,跟长辈们学着做那些曾满足过我们整个童年的吃食呢?这也是一种传承啊!无论是炸麻叶、糖糕还是饺子、三鲜,那些承载我们儿时春节欢乐记忆的美好味道,值得我们一生去铭记,更值得我们传给下一代,毕竟,那才是年味啊!

207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