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茶道入门识茶篇

茶道入门识茶篇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茶道入门识茶篇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入门识茶篇,一起来看看。

  茶道入门识茶篇

  一、 茶分类:

  绿茶 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 龙井茶 碧螺春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黄茶 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m) 君山银针

  红茶 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m) 祁门红茶 荔枝红茶

  青茶 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m) 铁观音 文山包种茶 乌龙茶

  白茶 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m) 白毫银针 白牡丹 安吉白荣

  黑茶 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 100m) 六堡茶 普洱茶

  二、以季节分类:

  ①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修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②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的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③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④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三、中国名茶三种情况:

  1、传统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单枞)、闽北水仙武夷岩茶、祁门红茶等。

  2、历史名茶。如休宁松罗、涌溪火青、敬亭绿雪、九华毛峰、龟山岩绿、蒙顶甘露、仙人掌茶、天池茗毫、贵定云雾、青城雪芽、蒙顶黄芽、阳羡雪芽、鹿苑毛尖、霍山黄芽、顾渚紫笋、径山茶、雁荡毛峰、日铸雪芽、金奖惠明、金华举岩、东阳东白等等。

  3、新创名茶。如婺源茗眉、南京雨花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齐山翠眉、望府银毫、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遂昌银猴、都匀毛尖、高桥银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饶白眉、湄江翠片、安化松针、遵义毛峰、文君绿茶、娥眉毛峰、雪芽、雪青、仙台大白、早白尖红茶、黄金桂、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八仙云雾、南糯白毫、午子仙毫等等。

  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是一种半发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汤是其特色。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特色的当数乌龙茶,因为乌龙茶的品尝比较讲究,冲泡也颇费工夫,因而人们称它为“功夫茶”。

  铁壶保养

  分为中日两种

  中国铁壶保养

  使用铁壶原因:具有陶瓷不容易破碎,导热速度快,保养目标是养壶如新。需要去掉铁壶中的沉淀物和铁锈。

  操作方法:

  1:利用丝瓜瓤加水,将壶内的锈斑剥落,反复多次直到再无铁锈脱落。

  2:发酵程度低的茶类为主。例如:高山茶、绿茶、普洱新茶等将5-10克茶叶放入铁壶,加水蒸煮约10分钟。茶叶中所含的丹宁和铁壶中溶解出的铁份,会在铁壶表面形成一层丹宁铁的皮膜,将更不容意生绣;同时可去除新壶的异味。烧开后将壶内水倒掉,每天重复2-3次,持续15天左右直至水质清澈即可使用。

  日本铁壶保养

  使用铁壶原因:虽然铁壶很早传入日本但是一直没有广泛传播。到18世纪中期日本茶道开始形成统一的意识,他们发现煮茶最好的水源的河床都有大量铁砂成分,用铁壶煮水可以提高茶味品质。因此18世纪开始大量仿造唐代铁壶,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

  操作方法:

  1:10克御守塩调和200克醋(白醋为佳),放入壶中小火煮,不能干烧。(御守塩与醋混合加热时产生次氯酸消除壶中细菌群落,御守塩没有海塩那样的强腐蚀性所以日本茶道多用)

  2: 5克御守塩配合200克清水与15克裙带菜(或海带),放入壶文火中煮。(在御守塩促进下海藻会释放岩藻多糖成分和褐藻酸塩钠,这个本身可以在壶内形成包浆,而且岩藻多糖成分在现代医学中发现是抑制和预防癌细胞生长的)

  3: 放入竹节、竹根、竹叶混合250克入清水,放入壶里煮30分钟。

  4:擦干后下次就可以煮水泡茶饮用

茶道入门识茶篇相关文章:

1.茶道基础知识

2.中国茶道知识

3.茶艺基础知识

4.茶道养生读后感

5.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参考

1967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