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音乐>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参考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音乐教育与音乐传承是音乐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其相互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和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一:茶文化中运用音乐教育的思考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在茶艺表演中,音乐和茶艺的结合催生出了茶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茶艺赋予音乐以形象,音乐赋予茶艺以灵魂,茶艺借助音乐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力,提升欣赏者的审美感,茶艺在音乐教育上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内在韵律;茶文化;音乐教育;想象力;抽象审美

  1音乐与茶文化的演进

  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两汉,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大雅文化,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往往会领略到有关饮茶的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实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词人曾丰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苏”之一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和吴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诗词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乐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论及茶之所以能够受人宠爱,是因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朝时期的许次纾曾经做过《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场景,如“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就是对饮茶环境的表述。茶艺茶道从其表现的形态来说,显然属于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体现在审美方面,茶艺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茶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时期,茶文化极其繁荣,很多文人雅士经常相邀欢聚,以茶为纽带,吟诗作画、弹琴放歌,这些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茶戏,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逐渐流行并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情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采茶戏”的国度。如果要列举我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例子,会有很多人如数家珍地说出熟悉的传世名曲和剧目,古老的茶歌茶调也自然会张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歌更是不胜枚举,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请茶歌》等民间山歌,还有《挑担茶叶上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现代茶歌,所有这些证明了音乐与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交流中,茶艺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们经常会看到伴随着滚烫的茶水从壶中倾泄而出,茶杯中翻腾的茶浪,满室飘散着淡淡的茶香,表演人优雅而又准确的动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让单纯的茶艺表演多了诗情画意和文化的气息。

  2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音乐语言是信息传达方式,其共性就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之所以能够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声音是表达音乐的惟一载体,而这种声音既不要外力触发,也不受环境的限制。其次,音乐家们有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依据自己内心主观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从而去诠释和演绎完成对音乐作品建构。同样作为茶文化自然也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和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林林种种的茶品,风情万种的茶艺,伴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国成为文化的一种体现。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叶,时时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讲述着关于茶、关于音乐、关于民歌小调的故事。而实际上,无论何人在品茗和欣赏茶艺中,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些品茶者们,只能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茶香的内涵。音乐和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属性,在现实中触动着人的思想,引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审视思维,这实际上就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2.2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这种流动只会体现在人的内心,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中实现的。但这种流动并不是一种声音或者音响单一持续,它组合了音乐的各种要素,同时也影响着表演者、欣赏者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势与内在体会的一个融合。由于它的流动形态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种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还会不断触动着人的心灵,搅动着内心世界的情绪,催生着人与音乐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不管是那一类型的艺术表演,都潜意识地存在起承转合的作用。这种起承转合离不开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同样茶艺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态也始终贯穿着起承转合原则。我们都知道:体现在音乐的流动表述,自然会与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完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起承转合,作为欣赏者才能进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维、情绪和感触才会完全被触动,这就是人的意识和感受升华的过程。因为茶艺在表演过程中也同样依靠时间的周期来完成整体流动,人的心境同样要随着表演过程而跟踪流动。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人的思想也会逐渐进入到另外一个思维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艺术内涵,体验仙境琼阁所给予的审美意义,这样就在另外的一种状态下,把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精髓传导到欣赏者的内心,让茶艺的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来说,只有欣赏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过程,就会将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做出阐释,这样就使得茶艺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的深度蕴含。

  2.3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蕴含了音乐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尽管它属于一个载体,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音乐本身去看到音乐家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涵。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我们同样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我们无法从表演过程来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人们离不开去凭借想象,作为需要通过感受才能获得深层体味的音乐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艺术,能够催生每一个欣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就是一个需要经过转换的手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和茶艺这二者均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正是这种特点,它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让茶艺表演走进内心,让欣赏者在欣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领悟茶艺内在的精髓,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

  3音乐教育赋予茶文化新的韵味

  3.1音乐欣赏或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属于三度创作的主体。音乐欣赏者们,在欣赏的同时首先解决了对音乐的感知,然后进入到认知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才会是进入到精神世界的体验和领悟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对音乐内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西洋国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国音乐中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音乐的充分学习和深化,无疑对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体会音乐的本质和内涵精神,让他们从茶艺表演的外在物质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先去欣赏作品,切忌不可以跨过音乐欣赏这个门槛,引导他们过早地走进理性知识之门。在没有感受到音乐的过程时,学习者的思维还处于盲目和懵懂的状态,只有感受到了音乐的形态,他们才能穿透音乐的形式,催生他们的想象力,继而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接着才会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标准之外,我们还要结合讲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阅历,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感觉联想,让他们的思想与音乐进行融合。这样下来就会使得学习者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与生命内在的交融互动,实现最终的审美体验。

  3.2民歌与茶文化源自于人类现实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却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转化成的艺术,往往会很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赏者不需要有人给予过多的解读,就会听懂音乐中内含的喜怒哀乐,进而内化于心,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精神为之一振。

  3.3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听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了音乐给欣赏者感官解决了感触的问题。当音乐与人的情感发生融合、产生同频共振时,人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或愉悦、或痛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审美这个过程。音乐实践是一个过程,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才会达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华的境界。茶文化和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两种艺术形态的交会和融合的过程,只要学习者能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去理解音乐、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这也就会有助于我们在发展中国音乐,丰富中国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10(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3]王小琴.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06(10).

  [5]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二: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研究和启示

  [摘要]萧友梅先生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其在教学实践中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如弘扬传统音乐、学习西方音乐、重视师资建设和教材编写等,不但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今天也有着广泛的启示。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萧友梅的音乐活动经历,对其音乐教育主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研究和启示

  一、萧友梅及其音乐活动概述

  萧友梅(1884—1940),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1912年考入莱比锡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了配器、作曲、指挥等西方音乐理论。归国后大力推广和普及音乐教育,曾在北大音乐传习所担任负责人和乐队指挥。1927年,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萧友梅着手创立国立音乐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院宣告成立,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音乐学院。自担任校长之后,其按照自己的理念全力推动学校的发展,不但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规划,而且还广泛邀请名师名家来学校任教,并亲自编写教材。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培养出了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使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了当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音乐学府。而且除了投身于音乐教育之外,萧友梅还十分重视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先后创作了《秋思》、《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等100多首作品,并出版了《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等专著。其为近代中国音乐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经历,是当之无愧的近代音乐教育领军者。

  二、萧友梅音乐教育理念分析

  1.弘扬传统音乐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肯定和继承,是萧友梅整个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曾在多种场合,以多种形式系统阐述了传统音乐的价值和意义,并号召全体国人予以继承和发扬。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开始理论课程,在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之初,萧友梅就开设了《国乐概论》等课程,并亲自编写了《旧乐沿革》等教材,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其次是教授民族乐器,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萧友梅还要求学生每人都要学习一门民族乐器,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考核。再次是聘请名家名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音乐,萧友梅先后邀请了王露、刘天华、朱英等名家来校担任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可以看出,萧友梅对传统音乐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继承和弘扬传统音乐,使之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根基。他的主张和一系列实践活动,都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倡导音乐救国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每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为此痛心不已,并积极探寻富国强兵的方式和途径。作为音乐家的萧友梅来说,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将教育救国视为是自己的崇高理想,并先后谱写了《问》、《国土》、《中华好》等爱国歌曲。归国后在北大音乐传习所担任负责人时,他也多次向学生强调,要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发展个性、培育情操、净化心灵,通过个人民族意识和素质的提升来富国安邦。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而萧友梅音乐救国的思想也迅速进行了调整。首先,他大力呼吁音乐工作者要尽力创作爱国歌曲,以激励军民士气,并身体力行,创作出了《何日醒》、《国耻》、《从军歌》等。其次,他亲自率领在校师生前往军营演出,并为抗日志士募捐。在当时水深火热的时代,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萧友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出了一个中国音乐家所特有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3.积极学习西方

  海外的求学经历,使萧友梅对西方音乐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归国后,他系统提出了学习西方来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主张。首先是建立专业音乐学院。萧友梅认为,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理应有一所或多所专业音乐学院,并成为全国音乐发展在创作、教育、演出方面的基地。对此他排除种种困难,在当时各种支持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创立了国立音乐学院,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其次是学习西方的教学体系。多年的国外音乐学院留学经历,使萧友梅对整个教学体系了如指掌,而且他还系统考察了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并以此为参照,详细制订了国立音乐学院的学科设置、教学规划等整个教学体系,使国立音乐学院的教学迅速走上了正轨。现在回头来看,半个多世纪之前,萧友梅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西方的学习和借鉴,率先建立起了中国的专业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为当时和后世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重视师资建设

  在德国和日本留学期间,萧友梅曾得到了当时很多名师的关照,并获益匪浅。所以在其音乐教育生涯中,一直都十分重视师资建设。在他看来,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没有优秀的教师,即便是学生基础再好,各种教学设施再完善也是枉然。在执掌国立音乐学院时期,他先是不顾办学经费之紧张,广泛邀请全国的名家名师来校任教,一时间中国有名望的音乐家都云集在学校。这些名师的到来,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有针对性的巨大提升。而且在邀请国内名家的同时,萧友梅还眼光外放,主动邀请前苏联的钢琴家、歌唱家来校任教。如查哈罗夫、佘甫磋夫、苏石林等,这些外籍教师的到来,一方面带来了国外音乐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另一方面则是扩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在这几位教师的帮助下,如斯义桂、沈湘等中国学子也得到了海外留学的机会,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后,又都起到了相应的带动作用,由此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后来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名师辈出,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因于萧友梅在学院创作之初对师资建设的重视。

  5.积极编写教材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只有寥寥几本外国的音乐教科书,所选用的也都是西方或日本曲目。针对这一情况,萧友梅号召同时代的音乐家积极进行教材的编写。1924年,他编写的《新学制唱歌教科书》正式出版并使用,其中的所有曲目都是由他亲自作曲。同年,他又撰写了《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结束了乐理教学一直采用外国教材的局面。此后,他又陆续编写了《新学制风琴教科书》、《普通乐学》、《近代西洋音乐史纲》等。而且值得充分肯定的是,虽然这些教材都是在短时间内编写完成的,但是却都有着极高的质量,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俱佳。如他在教材中加入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曲目,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将一些爱国类歌曲列为必唱曲目,并配以钢琴伴奏,在这当时都具有首创性意义。也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丰子恺、黄自、刘质平等一些有名望的音乐家,也纷纷加入到教材编写的队伍中来,摆脱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一味依靠外国教材的尴尬局面,也为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综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以萧友梅为代表的多位音乐家,充分认识到了发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去,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所以这些先驱音乐家们的主张和理念,都是应该为我们所充分继承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音乐教育的实际予以运用和发扬,这不但有着多方面的现实积极意义,同时也是当代音乐工作者对先驱们的最好纪念。

  [参考文献]

  [1]秦太明.浅说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兼谈高校音乐专业的素质教育[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2]刘嵬.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萧友梅[J].音乐生活,2010(01).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1.大学音乐论文范文

2.浅谈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论文

3.浅谈高中音乐教学策略论文

4.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全参考

5.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6.大专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7.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参考

音乐教育与音乐传承是音乐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其相互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和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一:茶文化中运用音乐教育的思考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培养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8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