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关于茶文化与养生的论文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茶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与养生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与养生的论文1

  茶文化与养生

  [摘要]茶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它的应用及其无不与茶的营养、保健,乃至药性的密切,所以从古至今,茶与茶疗,一直是祖国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却使人们渐渐淡忘了,茶文化的精神实质本是药。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是中国的养生第一要义。

  [关键词] 营养茶疗药学养生

  第一章 阐释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1.1 论茶文化界专家们对茶文化精神的归纳

  若论茶文化的核心,必须先论茶道,因为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茶德也,即品茗之道简称,他是茶道精神的概括。故此茶文化精神即为茶德!

  “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至于茶德是什么?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以《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受到当今茶人的广泛认同。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陆羽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1.2 关于陈文华教授茶道精神静和雅的感想

  中国的茶道精神一直没有统一和规范下来,给茶文化,茶道的普及推广带来了诸多不便。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有了明确的茶道精神作为指导,中国茶文化事业就可以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所以茶德的规范话是很有必要的。

  陈文华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中提出:

  茶之魂---和;

  茶之性---静;

  茶之韵---雅。

  和为茶之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老子《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又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在佛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倡导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无得贪惜,言色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特征,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遂形成了茶之灵魂。

  静为茶之性。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是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通慧的途径。对于道家来说,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则静”。佛学追求静虑,以达顿悟。空灵澄静,物我两忘。茶道精神的主要特征,皆包括在“静”之内。禅茶一味,禅借茶以入静悟道,茶因禅而提高审美意境。茶,草木之灵者,出自山源,具有精清、淡洁、雅静的品性,微寒、味醇的自然特性,饮后会使人更为安静,宁静、冷静、文静、闲静、雅静、肃静、寂静,因而被誉为“智慧的静穆”。

  雅为茶之韵。茶可雅志。儒家称品茗活动为雅尚。中国茶艺之雅与儒、释、道之雅有相通之处。“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饮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在儒家看来,俗人是不懂品饮之道的,只有脱俗的雅士才可能成为茶人。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做事理念中,雅是修身养性的目标。佛、道两家也求雅,但远不如儒家的执著和深刻。儒家通过“薰陶德化”去建立理想人格,确立了“雅志”的惟一必经之路,以茶之雅育人之雅,到茶艺之雅、茶道之雅。

  得茶之三味,方可领略品茗的最高境界。茶即人,人即茶。人看茶,茶到人中去;茶看人,人到茶中来。茶替我代言,我替茶传神,托茶言志,借茶写心,茶我相照。

  1.3 自己对茶道精神的感悟

  在中国艺术的范畴中,只要有根可循,有据可依,即可发表言论。我对茶德的看法从陈教授茶道精神得出感悟,认为静、和即可,何须用雅!雅为茶之韵。茶可雅志。本无可厚非!孰不知“一人之身就有天下之相,一人之身就有宇宙之相的修身之重”虽则说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做事理念中,雅是修身养性的目标,但不是根本,只是外在表现的形式。因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叫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外王。身则不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惘然!那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呢?老子以“道”释万物之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永恒的“和”意义!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后人多愚,殊不知“言老子(言)犹龙也!”故“道”之渊,岂可尽述!其意“和”耳。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管子心术》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韩非子扬权》说:执一而静、虚以静后。《心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儒释道诠释大自然的规律既是如此,何况人乎!今且举小例加以论证!例如一舞团,每人舞技不论,从个体言,或静或动,从容而舞,形舒意广,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雍容不迫!似飞翔,似步行;似辣立,又似斜倾。不失法度!这是“静”、“和”之妙用!若众人配合“和”谐,皆能如此!又岂为不雅!

  第二章 儒释道文化的养生观

  2.1 探讨儒家文化养生观

  儒家的养生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和自强不息。实用理性是指一种理性精神或态度,以极端重视现实实用为特点。

  孔子指出:“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息,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于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显然,孔子既倡导养身葆形,反对“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放浪形骸的行为与习惯;更倡导养心葆神,强调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情操的修养,反对“嗜欲无厌”,“忿怒不息”等情志过极的心态与作风。他认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举止持重,坦荡豁达,顺应自然而形神共葆,故能健康长寿。

  孔子强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成,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明确地告诫人们,应当依据不同生理时期的体质与心理特点,陶冶情操,养护体魄。孔子欣赏清心寡欲、乐观豁达、刚毅坚强的处世态度,反对怨天尤人的心态。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皆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由衷赞叹“贤哉,回也。”孔子认为,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饮食荒淫最有害于健康,而调节行动、道人之善、结交好友才有益于养生。

  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养生观注重养神,尤其强调振奋精神,“养浩然之气”(《孟子》)。孔子认为,养心葆神贵在生活有规律,情志中和而“不形于色”,以无害于性命生机。儒家在提倡仁爱修身的同时,还以正心、收心、养心来追求自我完善。为了更好地养心,他们还提倡以“心斋”,就是通过摒除一切杂念,意念守一,呼吸细长,耳不听闻,只有心能感觉,进而使神、气合一,让自然之气随呼吸而出入,进入一种清虚、纯静的境界。这一种崇尚自然天地之气,用绵绵细长的自然呼吸方法,不加任何主观的意念去控制干扰。这种“心斋”气功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能起到养心的良好效果。儒家除了修身养心之外,还提倡孝悌、中庸。孝悌是儒家“仁”的内容之一,他们强调孝悌,竭力主张对父母长辈不仅要尽心奉养,而要十分敬重。中庸是儒家的思想和行为法则的准绳。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待人处事做到不偏不倚,允执其中,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另外,早期儒家主张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修身养性,在当时就受到养生家的肯定。

  2.2 论述玄宗精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人与自然的谐调、统一、和谐一致。自古以来,中国茶人就把老庄的“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引入茶道理念之中。道家修炼,主张内省,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理念,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道家传人们相信在饮茶中可以得到充分感受。

  “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动养生思想

  如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重要经典《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养性延命录》也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强调了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注重养生术的发展应用的重要思想基础。

  自然无为的养生思想

  《道德经》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道”是化生天地万物之母.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其本性是无为的。“道”的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无为。按照道家的理解,“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即事物本身规律的体现。“无为”就是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同时,“无为”还有“无意识”、:无目的”的含义,也就是说,“天”或“道”的活动,完全是一种自然过程,没有任何目的或意识。故“天”或“道”能够长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七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十六章》)。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齐家治国如此,修身养性(命)亦是如此。如果违背自然的规律,人为干涉人或事物的发展进程,结果只会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自然无为之道来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自然无为”是道家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同样贯穿于道家养生理论之中。秦汉之后道家的产生和发展,继承了先秦道家老庄的基本思想,并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起到继承和发展道家思想的重要历史作用。在养生思想上,道家“自然无为”的养生思想也贯穿于《道藏》养生思想的主体之中。

  重视修德的养生思想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因德而化生大千世界。自然而然的宇宙运化法则就是道,以有形之品物来彰显宇宙运化法则就是德。人的德本得于道,心慈行善最近于道。故《道德经》七十九章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若想长寿,就应当心慈行善;而心毒行恶则远离“天道”,就会减寿损年。如《抱朴子》中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养生论》亦言:“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行一善则魂神乐(魂神好生),构一恶则魄神欢(魄神乐死)。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养生之理尽于此矣”。因此.人应当心慈于物,与人为善,以近于道,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重视以德养生,体现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认识,既重视自然无为,也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养生态度。

  形神相守的养生思想

  如《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日:“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形与神相互依存的关系。形神相守,方能长生;若形神分离,则生命终结。故《灵枢·天年》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那么怎样才能够形神相守呢?《庄子·在宥》告诉我们:“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因此,人若要长生久视,就应当经常收视返听、恬淡虚无,使形神相守。

  总之,相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即追求延年益寿.是医道相通的纽带,道家所论医药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发展。《道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部部皆为医书,对其中的养生内容进行发掘、整理,不仅对研究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而且对进一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完善,指导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加科学地做好养生保健,都很有启迪。

  2.3窥一斑见全豹 ——《般若波罗蜜心经》详解

  正宗的《心经》是梵文的,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是从“六波罗蜜多”独立出来的,原义大有发展。它称“心”,确是核心,由此可以扩大到佛教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甚至可以涉及印度社会思想的历史发展全貌,从分析世界到神秘主义。由于其中以口诀式列举了佛教重要教义(如: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简短易记,因此在中国有广泛的应用:和尚拜佛念它,超度亡灵也念它;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更是多次提它;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经典。

  《西游记》在第一回中以“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暗示出“三界唯心”这个佛教范畴,灵台、方寸皆为心之别名,“斜月三星”是心字的形象化比喻,秦观有“一钩斜月带三星”之句、怀琏大觉有“三星偃月宫”之句可证;也顺便为第十九回的“玄奘受《心经》”埋下伏笔。“玄奘受《心经》”故事来源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它由玄奘的弟子兼译经助手慧立、彦悰根据史实和传说整理笺补而成,其文曰: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悯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正如胡适考证所说:“本是事实,夹着一点宗教的心理作用。他们最能给小说家许多暗示。”吴承恩将其改头换面,插入了玄奘的西行途中。

  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圣一老菩萨很慈悲,在‘心经讲记’内清楚地讲解应如何明心见性,为大家种下菩提种子。大乘起信论谓心有四相:生、住、异、灭。凡夫于四相中只明灭相,心灭了凡夫以为明,其实不明,心走了,灭了,心已不在,那时如何明心,所谓贼后兴兵,贼走了,兵来地无用,所以凡夫不称为觉——心灭了才觉又有什么用呢?

  异相又如何呢?觉异无异,一觉心的异相,这个‘异’便空了,是为觉异无异。例如人发梦,觉梦无梦,想错,觉错无错。

  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无住心犹如虚空,功德亦犹如虚空。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菩萨觉住无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禅定,菩萨如是无所住,六度万行齐修。

  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觉生则无生,无生又是什么?无生就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生,十地菩萨还有二分无明生,初地菩萨有十分无明生,佛见心的生相,觉生则无生,见无生心,观一切法无生,证得无生法忍:烦恼是生法,烦恼不生便是菩提,业障不生就是解脱,生死不生是涅盘,众生无生是为诸佛,所以众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够觉生无生便是佛,因此,佛称为大圆满觉。

  佛对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称为明心——觉生无生、觉住无住、觉异无异、觉灭亦无减,生住异灭四相皆无,是为菩提心、清净心,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觉。

  第三章 宗教与茶,养生天下

  3.1 儒释道精神与茶道精神的异曲同工

  “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3.2 用医易学术验证茶道与宗教养生观的正确性

  “和”中国养生之大道;“静”中国养生之法宝。

  《周易》对宇宙平衡秩序的揭示,反应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本原则,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然的或外在的动因所造成,具有朴素的唯物性质。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内经》则基于“形与神具”的思想,更加深入地阐发了养心葆神的重要性。《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口问》告诫:“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心神为一身之主帅,心神异常必致形体失安。养心葆神的关键在于内守正气,“令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金匮要略》)否则,机体便失去了强健的根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明确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就是强调养心葆神必抛弃杂念,不卑不亢;防止患得患失而情志过极、伤阴损阳,变生形体诸病。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3.3 茶道养生其用微乎,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复如是

  夫云云“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为道也。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之和

  当政者只有做到与民同忧乐,做到执政为民、为政清廉,做到与民鱼水交融、和谐共处,做到为政宽和、政通人和,才能实现民心安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目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平天下的前提是治国,而治国的前提则是齐家。君主只有信奉“孝”道,以身作则,成为天下万民的楷模,人民才会纷纷效仿,天下才能成为一家。人与社会和睦共处,贵和持中,用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作为“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就是要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种以民为本,以天下苍生的饥寒冻饿与否作为评价政治好坏的根本标准的思想,根本着眼点还是在于这个统治秩序的和谐与否。

  “循序渐进;动静相宜”管理之静

  公家管理;公司管理,管理制度的设置和管理措施的推行,都要求合乎时机,顺应自然,“静作得时,天地与之”。不可单凭主观的意念率意为之,以至走向事物的反面。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让治国的理念与方法随着情况的变化,形势的发展,而有所调整,有所改变,“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所以高明的统治者理应顺从客观,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率理而动,一切“道法自然”,凡事“无为自化”。在治国上,首先要求统治者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处下,宽容包纳,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当静则止”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动,各不逾矩,双方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和谐地共存于一个体制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著 《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9月

  [2]陈文华著 《茶道历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 9月

  [3]老子著 麦田,刘斌译《道德经》华夏出版社 2009年03月

  [4]孔子著 张燕婴译 《论语》 中华书局 2006年09月

  [5]孟子等著 《四书五经(合订本)》 中华书局 2009年1月

  [6]陆羽等著《茶道·茶经》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

  [7]吴承恩著 曹松校点《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0月

  [8]于江泓 王黎亚 著《黄帝内经》花城出版社2004年10月

  [9]陈君慧 编著 《曾国藩全书》线装书局2008年9月

  [10]许慎 著《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95年4月

  [11]慧能著 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心经》华夏出版社 2006年01月

  [12]张仲景 撰《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

  关于茶文化与养生的论文2

  现代茶馆设计中茶文化的作用

  摘要:

  现代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从茶客生活需求考虑的探索过程,对人文的关注是其核心,如此方能真正确立设计价值与设计方向。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从适宜关怀入手,设计过程充分遵从整体性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并以关注人文、重视情怀作为出发点。本文采用多种不同的设计手法:从茶馆外立面上进行合理分配与规划、室外景观设计都是体现茶馆设计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反应空间意义和古典色彩的渲染过程。

  关键词:

  现代茶馆;环境设计;茶文化;渗透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口的快速增长,能源年消耗量也从最初的1亿吨标准煤当量增长到现在的160亿吨标准煤当量,据估计,全球能耗到2020年将增长到大约195亿吨标准煤当量。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更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像局部地区出现的酸雨、雾霾天气,正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人类生存的最后一方净土。同时,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它燃烧产生的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剧,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在严峻的现状下,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寻求一种优质、高效、洁净的模式也算是为环境保护做出的一种努力。

  1基于节约能源的茶馆环境设计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样需要依赖化石能源来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05年到2013年之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上升。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375000万吨标准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国,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却只是美国的1/10,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面对能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困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寻求可再生清洁能源代替常规能源是唯一出路。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自然界的风能、水能、生物能等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它们的使用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是一种理想能源。现在各国都在积极投入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研究、利用,其中以太阳能的应用发展最为迅猛,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会成为人类的基础能源。在基于节能环保型茶馆行业发展的带动下,周边地区人们的收入和住房需求都有所赠长,传统茶馆建筑存在着新建数量居高不下,建筑能耗节节攀升的问题。由于传统茶馆建房费用较低,追求的又是大而宽敞的住宅,因此造成了茶馆实际面积超出使用面积过多,严重浪费了空间与资源。同时,茶馆住宅建造技术简单,缺乏规划和专业人员指导,导致茶馆建筑的热环境差,能耗高。特别对处于夏热冬冷气候区,住宅舒适性不仅要考虑夏季的防热还要兼顾冬季的保温,茶馆建筑的无序性、无理性、无科学性,势必导致能源的严重浪费。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国家,其中农村人口占社会总人口56%的比重。不均衡的经济发展、落后的整体经济水平导致农村地区的能源问题表现的十分突出。传统茶馆建筑的高耗能低效率的用能模式,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又深远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传统茶馆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国传统建筑每年直接消耗的各种能源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一半左右,相当于5.6亿吨标准煤。充分结合传统茶馆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能源互补的策略是现阶段解决茶馆建筑用能问题重要突破口。因此,像太阳能这种安全、无污染、易获得的清洁能源在广大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能源使用情况是相辅相成的,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一个快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12.78%,同时能源生产情况的年平均增长值也达到了10.82%,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9.52%。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7%、石油占16.5%、天然气占2.3%、可再生能源占5.4%。可见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体,但同时我国很多省份煤炭资源紧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不到10%。定位为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的茶馆环境节能设计是符合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的,它的发展对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在茶馆建筑设计中实现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推广是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2茶文化在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

  2.1茶馆外遮阳环境设计

  夏季,茶馆建筑南向窗口面积太大,往往会造成房间过热的问题,影响舒适性。在无遮阳措施的情况下,约有83.9%的太阳辐射热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严重影响了室内热舒适度。茶馆建筑遮阳方式分为内遮阳、外遮阳和玻璃自遮阳,其中内遮阳主要是采用窗帘等措施在室内进行遮阳防热,此时太阳辐射已经透过窗户进入了室内;外遮阳是在室外直接将太阳光挡在室外,太阳辐射没有进入室内,主要有水平遮阳、垂直遮阳和综合遮阳等。太阳辐射强度因时间、地点、朝向的不同而不同,通过遮阳夏季能阻挡不利的太阳辐射进入室内,防止过热,减少制冷能耗;但同时也会妨碍茶馆建筑在冬季获取有利的太阳辐射,而增加采暖能耗。因此遮阳的日期、时间、形式和尺寸都需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朝向以及茶馆建筑的特点而定。

  2.2茶馆外墙保温环境设计

  在茶馆建筑热过程的诸多影响因素中,首先是外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外墙在茶馆建筑围护结构中占比大,是接受太阳直射辐射最多的构件,由外墙传热造成的热损失在整个茶馆建筑的热损失中占有近50%的比例,所以外墙的保温是外围护结构很重要的一部分。传统茶馆建筑使用最多最广泛的墙体材料———实心粘土砖,由于近年来国家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实心粘土砖正面临被淘汰的境遇,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但在经济条件不佳,资源贫乏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粘土类墙材仍无法被取代。当前茶馆建筑对外墙保温重视不够,外墙基本未采用保温措施,导致热量散失巨大。针对茶馆外墙无任何保温措施的情况,笔者建议新型茶馆建筑方案中采取外墙外保温复合墙体的构造方式。保温材料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苯颗粒保温砂浆,墙体材料采用比较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空心粘土砖和灰砂砖。

  2.3茶馆绿化环境设计

  现代茶馆外部空间环境种植绿色植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钢混建筑给人带来的感觉过于凝重,需要借助植物绿化效果来保证茶馆建筑环境的协调性,也是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段,同时还为茶客在外空间环境开展娱乐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这种设计手段的初衷是以人为本,它给更多的茶客提供了回归生命本质的灵魂空间。我国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因此在茶馆外环境绿化设计上应仔细考虑绿植颜色搭配,以保证在不同季节环境里茶馆建筑能达到四季常绿、三季开花的效果。通常来说,茶馆的外环境绿化设计在春天宜用连翘、迎春、碧桃等植物;夏宜紫薇、紫藤、合欢等开花植物;秋季则栽种黄护、枫、银杏等树种;冬季以雪松、腊梅、常青和在冬季开花的植物配置。绿色植物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魅力和乐趣。还可以配置一些外观好看、颜色艳丽、古色古香的植被,也可以使用当地原有的植被来营造茶馆强大的本地特色,使用植被和岩石进行绿化配置,创造一个充满趣味和幽默的景观场景。

  2.4茶馆屋顶隔热环境设计

  在夏热冬冷气候区,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应以隔热为主,其中以屋顶隔热最为重要。屋顶是茶馆建筑中第二大耗热大件,排在墙体之后,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最长、强度最大,其室外综合温度比外墙还高。因此它不仅需要满足冬季保温,对夏季隔绝太阳辐射的要求更高,还要兼顾防水排水的要求。为了不致使炎热季节下室内温度过高,要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热传入屋面,需要使用通风屋顶来降低屋面温度。平屋顶和坡屋顶是茶馆建筑外环境设计最常见的屋顶形式,其中坡屋顶是平屋顶的2倍。坡屋顶利用坡屋面下的三角形空间进行通风降温;生态经济区常年雨水较多,坡屋顶还能有效排除雨水。本次研究采用瓦材钉挂型坡屋顶,结构层为100厚钢筋混凝土+挤塑聚苯板,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通过改变挤塑聚苯板的厚度来改变屋面的传热系数,进而通过传热系数的变化来研究屋面对室内自然室温的影响。

  2.5茶馆小品环境设计

  茶馆的存在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与一个心灵放松的地方,尽管人们几乎都是在室内进行喝茶沟通,但室外的景观小品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愉悦的效果。通过在茶馆建筑外部搭设各类设施、修剪凉亭廊架等景观小品,既可以满足更人性化维度健身活动需求,同时也可以和周围的茶馆绿色景观配置形成更好衬托作用。此外,在茶馆外部空间环境中增设水景,建设一些当地特色的景观亭。茶馆供茶客休息、交流场所的座椅材料多采用木材,使用木材有助于增加人们的亲和力,即便在低温环境下,也不会让客人觉得冷。户外还可以采用荷叶、荷花、柳树等元素塑造亭阁景观,从而保证木质材料增加外环境空间的吸引力。借助室外景观小品使得茶馆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供顾客文化交流的平台,如学习书画、休闲娱乐场所。安排健身设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位置的合理性,以保证为顾客提供全方位服务。还可以增添一些儿童娱乐设施,这样更具吸引力和娱乐性。

  3结论

  我国茶馆环境设计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并且承担着为人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多重属性。作为人们日常居住的地方,茶馆环境设计直接体现着茶客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亲切适宜的室内设计、温馨宜居的室内氛围无疑是众茶客的心理追求。应该说,通过基于茶文化的建筑思路,茶馆环境设计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光热转换利用,并注意建筑的防晒隔热。在茶馆环境设计中注重建筑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人在茶馆环境中感受到舒适典雅的韵味是设计者需要把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玉涵.城市历史地段作为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艺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12-13.

  [2]赵瑞云.历史街区商业步行街传统特色营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33-35.

  [3]唐黎标.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建材发展导向.2014(24)38-39.

  [4]李花荣.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浅析[J].城市地理.2015(16)102-103.

关于茶文化与养生的论文相关文章:

1.茶道与养生的论文2篇

2.茶文化与养生

3.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2篇

4.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5.茶文化与养生

关于茶文化与养生的论文

茶对现代疾病,如辐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1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