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研究茶文化的意义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研究茶文化能够使我们了解茶文化的精髓,那么研究茶文化有什么意义呢?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研究茶文化的意义,一起来看看。

  研究茶文化的意义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竞争环境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较大。茶文化活动可以使精神和身心得以放松,以应付人生的各种挑战。

  三是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利于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于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茶文化的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一些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是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利于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茶本身也好,围绕在它身边的事物也好,都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更加和谐的生活艺术,将其推广,必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研究茶文化的成就

  1、茶史研究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茶学宗师陈椽的《茶业通史》。该书初稿完成于1977年,定稿于1982年,1984年5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43万字,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中国历代茶叶产量变化、茶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制茶的发展、茶类与制茶化学、饮茶的发展、茶与医药、茶与文化、茶叶生产发展与茶叶政策、茶业经济政策、国内茶叶贸易、茶叶对外贸易、中国茶业今昔共15章。《茶业通史》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通史著作,书中对茶叶科技、茶叶经济贸易、茶文化都作了全面论述,是一部体大思精之著,是构建茶史学科的奠基之著。1993年,陈椽又出版《中国茶叶外销史》(台湾碧山岩出版社),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历史作了深入研究。

  茶学宗师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也为茶史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关剑平的《茶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对汉魏六朝茶史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陈文华的《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按本书的实际内容应该取名为《长江流域茶文化史》”,实际上是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史著作;滕军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对中国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历程作了细致的研究。诸家著作都是厚重之作,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积淀。

  郭孟良的《中国茶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茶史读本。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辑的《中国茶叶五千年》(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第一部编年体的中国茶史著作,对近现代茶界大事记载尤详。

  沈汉、朱自振的《中国茶酒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其中上篇是由朱自振撰写的《中国茶文化史》;余悦的《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茶文化史著作;姚国坤、胡小军的《中国古代茶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王建平的《茶具清雅》(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胡小军的《茶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对中国茶具的历史和发展作了梳理;陶德臣的《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论述中国茶叶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吴旭霞的《茶馆闲情》(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连振娟的《中国茶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对中国茶馆历史和演变作了梳理。

  断代茶史著作有梁子的《中国唐宋茶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廖宝秀的《宋代吃茶法与茶器之研究》(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96年),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北京:学海出版社1999年),丁文的《大唐茶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孙洪升《唐宋茶业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还有少量地方茶史著作如《浙江省茶叶志》、《四川茶业史》等。另外,一些综合性茶著如《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也涉及到中国茶史的内容。

  各种杂志上还发表了一批关于中国茶史的研究论文。

  当前中国茶史研究的趋势,一是专门史研究,二是断代史的研究,三是综合研究,朝茶学通史方向发展。茶史研究的时间跨度基本集中于古代(清代及其以前),对20世纪中国茶史的研究则非常不够。然而20世纪是中国茶学、茶叶科技发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个世纪,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研究。

  诚如凯亚所说,中国茶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关先秦的茶史,扑朔迷离;汉魏两晋南北朝茶史,语焉不详;中华民国茶史,新中国50年茶史,亦待补阙如之憾;至今尚无一部涵盖中华民国、新中国50年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茶史著作。除陆羽、吴觉农外,古今众多杰出茶人尚无传记。中国茶史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缺憾和空白,亟待从学术上去填补、开拓。

  2、茶艺和茶道研究

  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和茶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虽然中华茶艺、茶道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台湾是现代茶艺、茶道的最早复兴之地。蔡荣章自1980年以来长期致力于现代茶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创立无我茶会。其夫人林瑞萱女士主持坐忘谷茶道室,夫妇俩志趣相投。蔡荣章独著有《现代茶艺》(台湾中视文化出版社1989年)、《无我茶会180条》(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1999年)、《茶道教室》(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茶道基础篇》(台湾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说茶之陆羽茶道》(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等,林瑞萱独著有《心经讲义——茶道精神领域之探求》(台湾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社1989年)等,夫妇合著有《现代茶思想集》(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2000年)、《茶学概论》(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2000年)等。蔡荣章、林瑞萱夫妇为现代茶艺、茶道的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

  范增平、吴智和、张宏庸、周渝等也是台湾较早致力茶艺推广和研究的人,范增平出版了《喝杯好茶》(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1999年)、《生活茶艺馆》(城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茶艺学》(修订版,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生活茶叶学》(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等,吴智和则出版了《中国茶艺论丛》第一辑(台湾大立出版社1985年)、《中国茶艺》(台湾正中书局1989年)等。张宏庸著有《茶艺》(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台湾传统茶艺文化》(台湾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等。

  大陆方面,在茶艺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有突出成就则有童启庆,她先后出版了《习茶》(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生活茶艺》(金盾出版社2000年)、《影像中国茶道》(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为现代茶艺、茶道提供了范式。

  此外,陈文华在《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中,余悦在《中国茶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当前的茶艺、茶道概念和特征、精神作了精要的阐释。丁文的《茶乘》(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对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林治的《中国茶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中国茶道》(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对茶艺美学、茶道精神等进行了探讨。乔木森的《茶席设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对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因素、一般结构方式、题材及表现方法、技巧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丁以寿则以《中国茶道义解》、《中国饮茶法源流考》、《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中国茶艺概念诠释》、《中国茶道概念诠释》等系列论文(均见《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对茶道和茶艺的概念、分类及两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中国现代茶艺、茶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茶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研究,是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陆羽的出生地湖北省天门市,不仅成立了天门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还成立了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陆羽生活的第二故乡浙江省湖州,也成立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编辑《陆羽研究集刊》,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编辑《陆羽茶文化研究》,《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也辟有“茶圣陆羽研究”专栏,促进了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1)《茶经》的辑校、注译和研究

  台湾最早从事《茶经》研究者为林荆南,他在1976年即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中国当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接着是张迅齐在1978年将日本布目潮风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中文,见张迅齐编译《茶话与茶经》(台北:常春树书坊)。1980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里。但此后台湾的《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

  张宏庸的对陆羽及其《茶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茶学文学出版社1985年)的辑校、《陆羽茶经译丛》(茶学文学出版社1985年)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茶学文学出版社1985年)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茶学文学出版社1985年)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茶学文学出版社1985年)的相关史料整理,可惜后来并未继续。

  大陆对于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起步较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产生了一批成果。如张芳赐等《茶经浅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释》(农业出版社1984年),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农业出版社1987年),陆羽研究会编《茶经论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其中以程启坤、杨招棣、姚国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最为精审。肖毛电子版的《茶经集注》在网上流传很广,考证时有新解。

  童正祥、周世平辑编《新编陆羽与茶经》(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全书分陆羽生平、陆子茶经、陆羽诗文集、友人咏诗选、历代铭记选、纪念地图集七部分,资料翔实。本书虽然以资料见长,但也注入作者的研究成果,许多观点以注解的形式呈现。

  在当代这些《茶经》的注译和研究著作中,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和陆羽研究会编《茶经论稿》无疑是《茶经》研究的重要成果。

  此外,游修龄对《茶经·七之事》“茗菜”的质疑,丁以寿对《茶经·七之事》“《广雅》云”的考辨,沈冬梅对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版本的考论,寇丹对《茶经》文化内涵的揭示,朱乃良对《茶经》与唐代茶文化关系的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创见。

  除了对《茶经》的成书时间分歧较大外,通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基本对《茶经》的版本流变、成书地点、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达成共识。

  (2)陆羽生平和思想研究

  陆羽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被后世奉为茶神、尊为茶圣,享有崇高的声誉,理应得到重视和研究。

  关于陆羽研究的成果,基本集中在大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发表了一批有新见的论文和专著。

  朱自振(史念书)《全唐诗中的陆羽史料考述》(《中国农史》1984年1期),钩沉《全唐诗》中陆羽的行迹资料。

  傅树勤《茶神陆羽》(农业出版社1984年),则是最早关于陆羽的传著。

  欧阳勋研究陆羽及其《茶经》30年,发表论文《“茶圣”陆羽》(《中国农史》1983年4期)等,出版专著《陆羽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显示出深厚的积淀。

  寇丹发表多篇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论文,后来结集成《陆羽和茶经研究》一书。他关于陆羽形象、思想性格、理想的论述,关于陆羽“西江水”的阐释等,别具慧眼,成一家之言。

  丁文《茶魂》(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是一部关于陆羽的评传,分身世、游历、隐居、友情、茶具、茶艺、品水、事业、结论共9章,末附“陆羽年谱”,颇具系统、实用。

  周志刚对陆羽与李冶、怀素交往的考论切实,而他的《陆羽年谱》(《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第4期),援引历史材料,言必有据,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陆羽生平年表、年谱最可信的一种。

  钱时霖对陆羽在湖州写《茶经》的考证、《陆文学自传》真伪的辨析,朱乃良对陆羽研究中一些有争议问题的考辨,都有独立见解。

  尽管陆羽的出生是个迷,生平有许多空白和疑团,性格、思想也复杂,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陆羽的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

  4、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

  (1)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

  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是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时期最早出版的是陈祖椝、朱自振编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收入自唐至清的茶书58种和少量杂著、艺文,虽然仅40余万字,但重要的茶书和资料基本收录,所以广受欢迎,但是该书对一些茶书的内容视为“游戏之作”而删削又留下遗憾。

  1990年,吴觉农编辑《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将南宋嘉年间至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编撰的16个省、区的1226种省志和县志中有关茶和山、水的历史资料悉数收录。

  1991年,朱自振编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方志茶叶资料汇编)》(东南大学出版社),收录26个省市自治区的1080种方志中有关茶的资料。

  1999年,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释注点校的《中国茶叶全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一方面该书收录现存茶书64种,其中辑佚7种,后附已佚存目茶书60种,是搜集中国古代茶书最多的一本汇编;另一方面,又加以点校和注释,并附作者简介,考定版本源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而由陈彬藩、余悦主编,35位茶文化专家历时10年编辑而成的250万字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成为收集中国古代茶文化文献资料最全面的资料汇编,为中国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该书校对欠精,引用时应慎重。

  余悦总主编的《中国茶叶艺文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目光关注当代茶文化资料,从收录的茶事诗词(古体)、散文、小说、歌曲和论文来看,虽非各类资料的“全编”,也颇有参考价值。

  方健对中国茶书的搜集、校正,也取得一定的成绩。

  (2)辞典的编纂

  张堂恒主编《中国茶学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陈宗懋主编、二百余位学者合作撰著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茶文化的内容。

  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全书144万字,收入词条近万,是一部全面宏富的中国茶文化辞典。

  (3)其它

  茶学宗师王泽农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988年),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它们虽然是茶学著作,但其中也有部分茶叶历史文化资料。

  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辑的《中国茶叶五千年》虽说是一部编年体茶史著作,但也可视之为茶史资料集,该书对研究近现代中国茶叶科技、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等极具参考价值。

  陆羽及其《茶经》的资料汇编。

  上列四个方面成果是就主要方面而言,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与文学艺术,茶俗、茶具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成果。如赖功欧《茶哲睿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及有关论文对中国茶文化与儒道释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余悦《问俗》(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姚国坤《饮茶习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对中国各地茶俗的研究,于良子《谈艺》(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翰墨茗香》(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对茶与书画篆刻的研究,寇丹《鉴壶》(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宋伯胤《茶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吴光荣《茶具珍赏》(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对紫砂壶及茶具的研究,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庄昭选注《茶诗三百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对中国古代茶诗的注释和研究,都取得一定成果。

  新时期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总的来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诚如余悦所论,“一是学术的空白点仍很多,有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未能解惑,有些热点问题也没解决”。“二是有学术创见,有学术突破的论文不多”。“三是治学态度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茶文化传播的意义

  1.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为世界六大健康饮品之首,也是中华民族的国饮

  茶既是饮料,也是食物,同时又是药。唐代著名药物学家陈藏器说:“茶是万病之药”。在当代人们称之为天然的健康饮料,日本人称之为长生不老的仙药。当今人们所追求的是“绿色”饮料和“绿色”食品,而茶就是纯天然、安全、保健的饮料。宣传茶文化,进一步提高茶的“国饮”地位,通过公关宣传,积极倡导以茶养生,让更多的人爱饮茶、会饮茶,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体质。

  2.弘扬中国茶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各名茶、名山、名水、名人之地,均可通过举办公关活动,如茶文化节等,将其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引进外资投入,兴建茶文化景点,使国内外茶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跨越省界、国界,广交天下朋友,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3.中国绵延不绝的文明传统,赋予了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将自己对茶的喜爱之情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弘扬中国茶文化,有益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4.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之一,风情各异的茶俗、茶礼及制茶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重视茶具、茶礼的应用,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从而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5.进入现代社会,茶是一种生活的润滑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

  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的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

  平衡人的心态,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通过饮茶来放松心情,找到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觉。

  6.帮助下一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城市里啤酒屋、咖啡馆、酒吧等舶来品充斥着饮食、娱乐市场,被一部分青年、白领青睐,已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久而久之,则会对我们的下一代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我国的茶人、茶文化爱好者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咱们的下一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品文化之一——茶文化。因为茶不仅仅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健康的饮料,而且在茶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

  想要恢复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需要我们每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且是长时间的努力。我国茶文化已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它的精髓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光大中华民族的形象,就需要公共关系传播的推动,同时,公关传播也会更有力地体现其重要地位。


猜你感兴趣:

1.茶文化的课题研究的意义

2.中国茶文化的意义

3.弘扬茶文化的意义

4.发展茶文化的意义

5.茶文化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下一页更多精彩“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研究茶文化的意义

研究茶文化能够使我们了解茶文化的精髓,那么研究茶文化有什么意义呢?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研究茶文化的意义,一起来看看。 研究茶文化的意义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03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