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创业故事>

名人的励志创业成功史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创业是成功的过程,成功也是一辈子的过程,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经历,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名人的励志创业成功史,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名人的励志创业成功史一

  从校园饰品店到500余家店面,茶马云南的扩张之路

  茶马云南发源于美丽而又神秘的云南,是一个民族饰品连锁品牌。从2003年到2016年,茶马云南用了13年时间,将一家校园饰品店发展壮大到拥有500余家店面。

  2003年,1家校园饰品店;

  2005年,1家直营店;

  2006年,3家直营店;

  2009年,50余家店面;

  2012年,300余家店面;

  2015年,500余家店面......

  对开店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扩张速度并不是多快,这样的规模也并不是多大。然而,从最初的小本经营到资本入驻,再到准备上市,茶马云南一步一步走得很稳健。茶马云南这一路不是单纯地贩卖商品,而是在不断挖掘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站在时尚前沿,将时尚与民族风相结合,使品牌实现持续发展。

  深挖产品文化内涵

  茶马云南的前身是一家校园饰品店,是由茶马云南现任董事长苏建益创立。苏建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云南人,大学期间,苏建益将民族饰品从云南带到长春,并将其由地摊发展为一间小小的校园饰品店。茶马云南之所以注重深挖产品文化内涵,一方面,苏建益对云南的民族文化感情很深;另一方面,产品只有融入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最初的时候,茶马云南将产品融入了很多云南文化的东西。很多产品设计采用了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化元素。产生于1000多年前的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文字活化石”,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茶马云南在有些产品上就采用了东巴象形文字进行设计,这些文字本身就具有意义,它们让产品变得更美观,更有文化内涵,也对传承东巴文化也非常有意义。

  随着茶马云南的发展,茶马云南的产品设计不再局限于云南文化,而是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茶马云南深挖民族文化饰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赋予每一件饰品独特的含义,也让茶马云南产品更加多元化。

  打造民族快时尚

  茶马云南董事长苏建益认为民族文化要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打造民族风的同时,要把时尚放在前面。于是,茶马云南将民族风和时尚相结合,设计出很多时尚、美感而又实用的产品。“茶马云南”的连锁店里,饰品琳琅满目,有首饰挂件、皮画、蜡染画、土陶工艺品、木刻工艺品……

  快时尚因能给顾客提供多样化的时尚选择而备受消费者青睐,茶马云南也搭上了快时尚的列车。“快时尚”跟“时尚”的区别在于一个“快”字,产品更新速度快。茶马云南聚焦18岁-40岁目标人群,每月根据市场动态更换新品100余款,平均每天都有至少3个新款问世。另外,快时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众化、平民化。在产品定价方面,茶马云南不像某些藏饰品店、印巴饰品店产品价格偏高,品种单一,消费群体太窄。茶马饰品在独具特色的前提下,产品多样化,价格分高、中、低档,价格从最低的十几元到500元左右都有,照顾了多种消费群体。

  预计2017年登陆新三板

  据茶马云南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汤国庆透露,茶马云南预计于2017年登陆新三板。

  事实上,早在2014年,茶马云南董事长苏建益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茶马云南未来可能会上市。

  2015年,茶马云南兼并民族印象,成为米兰世博会特许供应商。这也为茶马云南的上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年11月,茶马云南新品发布会暨上市签约会在京举行。茶马国际和中央直属企业“中邮证券”签约,由中邮证券担任茶马国际新三板挂牌的主办券商,并担任本次改制、规范的财务顾问,以及条件具备时茶马国际转板上市的保荐机构,为茶马国际提供专业服务。这表明茶马云南离上市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名人的励志创业成功史二

  3000万到身家910亿,27岁创业,他是全球第一狂人

  他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中国厚待员工第一人”之称。在国内他首创了BT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鼻祖”。从他3000万创建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达910亿,在这财富爆炸式裂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80年代,在江苏淮安,还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1992年,严介和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紧接着承接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是严介和自己创造出的打开“省门”的机遇。因为这个项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万元,由此开启了他的太平洋时代。

  为了能够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经营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干完。业主大吃一惊,检测结果质量全优!“吃亏”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挥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万的工程交给了严介和。

  2002年以前,严介和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路桥建设业内“掘金”。这以后,他开始与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打得火热,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达到115家,严介和因此获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严介和找到了一条发财捷径——通过收购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从而博得当地政府的好感,进而在当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编亏损国企,不仅验证了严介和“吃亏是富”的座右铭,更让严介和与政府走得更近。“重组前的国企连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将一个极端差的企业做成极端好。”严介和称。就拿ST纵横来说,当时严介和付出的成本5亿至10亿元。表面看来好像吃亏了,实际上最终赚的钱更多。

  直到2002年,太平洋集团的年产值也不过20亿元,真正令严介和的身家急剧膨胀的是2005年初开始的一系列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严介和已成功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仅一年内以年产值不过20亿元的身家去收购高达6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一项,其财技就非常人能及。

  “BT”模式,让财富极具暴涨

  2002年,白手起家的注册成立太平洋。虽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当时的个人财富不会超过3000万元。个人财富以几何级数裂变般暴增的起点,源自大规模复制自己垫资为地方政府兴建暂时无力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即“BT”模式。

  第一次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位于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宿迁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由太平洋垫资上马。

  从宿迁一役以后,太平洋就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亿元的订单。按照设想,太平洋基础设施的单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亿元。

  有人说,严介和的成功在于他坚持“吃亏”是富和经商游走边峰,他的不“循规蹈矩”、不按“规矩”行事为他创造一条不同寻常的财富之路。虽然许多人对其一年增长百亿颇有质疑,但不可否认严介和的财技很有过人之处。2015年,胡润百富榜,严介和与他的儿子严昊,家族资产高达910亿。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名人的励志创业成功史相关内容 

153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