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市场营销 > 市场营销 > 微信事件营销案例分析

微信事件营销案例分析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微信事件营销案例分析

  在确定营销计划之前,应先进行案例分析,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微信事件营销案例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微信事件营销案例分析一

  为什么要做微商?广州十三行批发市场再转型作微商

  上个月底,广州市荔湾区经贸局组织了区内22条街道的领导,以及60多个专业市场的业主和商户,由局长毛松柏带队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2015中国微商发展论坛。“目前荔湾区一大批有实力的专业市场以及实体店供应商计划开启微商模式。”毛松柏向南都记者透露。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的强势崛起,移动电商来势汹汹,微商群体在传统批发市场中的火热,着实令“我伙呆”。尽管否定与认可的声音交错而来,但不容否认的是,专业市场的微商化却一日千里,连十三行档口的小妹们都已经在用手机做生意了。

  为什么要做微商?

  余银英就是毛松柏所说的开启微商模式的实体店老板。目前她已经在一家专门给微店提供货源的手机平台上做网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线下实体服装店的她,早年可能根本想不到,有一天她会到网上做批发生意。

  2002年,余银英用5000元创业,创建了自己的品牌“sevendoor”。十几年以后,她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是在广州,全省都有她的门店。“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实体零售店的发展真的遇到了瓶颈。去年我们公司的业绩不但没有增长,还降了一点点。”每年都会开新店的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再扩张了,因为实体零售的投资回报率明显不行了。她向南都记者举例:“去年上半年投资了40万元,每月只能回收1万至2万元。而以前同等的投资额度,每月可回收5万-6万元,半年就能回本。”

  在这种情况下,余银英决定尝试做“网批”。“最开始只是试着玩,我就用自己的手机在微信上卖服装,在朋友圈、Q Q群里做了宣传,没想到当月的销售就有3万-4万元。”于是,尝到甜头的余银英认认真真地开启了网商模式,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据她介绍,目前公司的业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来所有收入100%来自实体,但现在,网批贡献占到了三成,实体门店收入减少到七成。

  从网络供货商转型微商

  与余银英面临相同困境的实体商家不在少数。广州市荔湾区经贸局局长毛松柏在参加2015微商论坛时透露,荔湾目前拥有各类专业市场达230多个。“他们在促进广州市商贸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批发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也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据一位批发商向南都记者透露,十三行里这样一线批发商圈里的传统商户,资金压力特别大。一方面销售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及电商冲击,但另一方面,商铺的租金却越炒越高。“目前一个档口,每个月的租金已高达15万元。”

  “近年来,荔湾区一直在寻找传统商业转型的解决方案。2012年,荔湾区利用电子商务,为区内专业市场的信息化进行升级改造。”毛松柏透露。也就在这一年,酷有拿货网的买手模式被引入十三行批发商圈。目前已有上千厂家和批发商户成为买手的供应商。据南都记者了解,所有买手贡献了近一亿元的年成交额。

  业内有一种说法,在淘宝销售的服装中,60%左右来源于广东,其中80%来源于广州,而这其中很大部分又来自于十三行商圈,甚至连“美丽说”上的服装都是微信事件营销案例分析来源于新中国大厦。尽管如此,专业市场或档口想拥抱互联网,政府也一直采取各种政策支持和引导专业批发市场的“触网”转型,但技术的匮乏、互联网人才的限制,转型困难重重。

  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的强势崛起,移动电商来势汹汹,微商群体迅猛发展。3月28日,2015中国微商发展论坛上,号称行业内首家手机微商的货源平台货多多也首次亮相。据介绍,该平台不仅可以与十三行同步上新品,还汇聚了来自全国的专业市场品牌、工厂、档口的一手货源。

  毛松柏表示,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手机网购应用用户年增长高达63.5%,数据显示出微商市场巨大的潜力。“有理由相信,微商行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因此我们期待微商业态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批发市场与移动电商相结合。”

  揭秘广州微商产业链

  两大群体

  据广东省买手协会副会长、酷有拿货网C EO胡杨透露,目前微商至少存在两大群体:一是团队群体,二是集散群体。团队群体的特点是组织人力,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这个群体高度集中在美妆行业,利润结构较高,但这种模式需要组建团队,疯狂的宣传,招代理,压货、收割小白。有人说,现代微商团队的群体最大的争议是有传销的嫌疑,因为它利用了微商、朋友圈的红利,但相比较而言,传统的传销模式都显得弱爆了!”

  第二个群体是集散群体,胡杨认为,这些群体相对低调,主要由批发市场、买手、实体店、白领、家庭主妇、学生组成。“他们没有那么疯狂。这个群体可能大家感受得不多,但是他们在服装、箱包领域已经出名,我觉得集散群体更可能是微商的未来。”

  中间供应商

  事实上,上文里的余银英就是集散群体中的供货商。相对来说,她行动较早,已经开始步入规模化的微商阶段。从早年的微商来看,大部分的微商只是通过朋友圈进行,没有第三方服务。据余银英透露,最初她只是用手机在微信上做批发,但整个下单流程并不是很流畅。“一个手机,后台只能一个人操作,根本忙不过来,接单量有限,就算是我亲自上阵,一天最多也只能卖一万元。”而现在,随着微商供货平台的兴起,只要成为平台的供应商,后台的工作,平台可以帮着做,她每日的销售量可以提升到3万元。

  与余银英不同,文宝财是专业买手。原来在一家服装企业做管理人员的他,今年3月辞职后成立了广州帛彩贸易有限公司。作为买手,其团队从不同的工厂、档口挑选货品组合起来在微商平台上销售。不需要实体店,只在网上做分销。据他透露,由于公司刚成立,业绩不是很明显,但在微商供货平台上线十几天,粉丝量就有600多个。

  由于大量买手涌入微商这个圈子,胡杨预计,接下来专业市场会出现新的分工:档口负责供货,买手负责服务。“因为大部分的档口其实不太懂电子商务,而买手可以把档口的商品转化为图片、商品信息,发到微信第三方平台,任何想做微商的群体,学生、家庭主妇、白领都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拿到货源。”

  像文宝财、余银英这样的微商供应商并不是少数。据透露,一个货多多平台上面的供应商就有3万家。胡杨介绍,在PC时代,专业市场的档口里确实很少放置电脑来做电子商务,但是在目前的移动互联时代,手机人人有,因此很多档口都在用手机做买卖,“很多开张的市场都已经进入了微商模式。”

  零售终端

  目前在广州一所大学读大三的小刘,就是胡杨所说的集散群体中的最末端。据他向南都记者讲述,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微信上卖鞋子。“根本不需要本金,也不需要进货,没有仓储的问题,只要把供货商的商品图片发到微店上,再标上自己认为可以卖得上的价格就行了。连发货都是供应商解决。”据小刘透露,一双鞋子利润几十元不等,最高一双可以赚到一百元。由于刚刚做,他的微店销售量有限,但除了家里给的生活费,他每个月还能赚到500-600元,这对学生党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传统批发市场的模式要求你必须要拿很多的货,一款一件衣服必须要拿5件起或者是10件,而微商不是这样结构,他可以提供一件发货,也就是说,买手可能会压货,但是终端的微商不会压货。”胡杨如此总结了微商的批发市场模式与传统的批发市场模式的不同:微商模式下,上新款的时间差基本是零,“你只要手机上更新一级市场的货源就行,可以说刷新一下,马上就能看到新款。”

  不过,微商在迅速火起来的同时,也备受争议:朋友圈刷屏广告不断、出售三无产品、没有售后服务、价格昂贵等问题,让社会各界对微商的未来深表担忧甚至反感。但胡杨认为,微信朋友圈里流通的货品,的确有一部分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但这是任何新兴的商业模式都不可避免的过程。今年,随着大批传统有实力、供货给实体经济的货源将开启“微商模式”,新货源的涌入,或许会给微商行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微信事件营销案例分析二

  前一天晚上打开微信公共平台“土拨鼠送菜”下单,第二天“土拨鼠”就会把菜送上门,自己在家就可以享受烹饪的乐趣,如今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安徽芜湖已成为越来越多白领的选择。

  带来这样生活方式的“土拨鼠”是来自安徽工程大学创业的大学生,他们与通常的“卖菜”不同,接到微信订单后,要经过清洗、切削,最后按要烹制的菜品装盘,上班族们买回家就可以直接下锅。

  “土拨鼠送菜”的创办者杨同舟说:“电子商务正在渗透我们生活,免费的微信无论是作为推广平台还是销售平台都非常适合,用户群体又主要是年轻的上班族,他们几乎没有走进菜场的时间,"微信送菜"就是我们发现的商机。”

  另外两位“合伙人”是杨同舟的室友严景生和焦亮。每天早上6点,他们就要把农户送来的蔬菜放到加工间暂放,午休时间把菜肉清洗配好包装,下午下课后再配送到芜湖市区各地。由于运营大部分利用的是课余时间,他们的创业行动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学校为他们在高教园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找了办公室,前9个月免费使用。

  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营,微信送菜平台每日的营业额可以达到2000元左右,然而目前面临的资金短缺让几位大学生创业者十分为难。负责管理财务的焦亮告诉记者,虽然每天的流水听上去不少,但利润微薄,前期投入的资金尚未回收,创业贷款审批手续烦琐,周期长,愿意投资合作的人提出的条件又十分苛刻。

  谈到未来,杨同舟觉得现在与当初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芜湖的上班族和务工群体毕竟有限,暑期我们准备去合肥拓展业务,希望能把微信送菜发展成区域性的品牌,最终能实现"土拨鼠联产承包地"的梦想,实现完全的私人订制。”(作者:杨丁淼)

  后续报道:日前,晚报报道了安徽工程大学3位大学生自主创业,利用微信营销创办微信卖菜平台的经过,引起不少关注。如今,他们的平台已经正式上线半个月了,目前发展情况如何?消费者是否接受这种新鲜的消费方式呢?记者再次走进了几位大学生之中。

  推出半月受年轻白领欢迎

  记者在安徽工程大学校门口见到了严景生和杨同舟两位同学,未及打招呼,杨同舟就一直在打手机。严景生说,最近找他们谈合作、加盟的人不少,杨同学正在与人接洽,另一位焦亮同学因为要送菜的缘故就不能来与记者见面了。看得出来,半月未见,他们已然成了忙碌的大学生“商人”。

  两位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的“土拨鼠送菜”4月15日正式在微信平台上线,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宣传,目前每天平均能接到80单左右的订单,周末时能达到100多单,一天的营业额有一千六、七百元左右。每天早上6点,他们联系的蔬菜种植基地的农户就会把前一天预定的蔬菜送到学校来,接到后他们便把蔬菜送到租赁的加工间暂时存放,然后再去上课学习。中午休息时把菜肉清洗配好包装,下午4点以后骑车送到各处的客户手里。“现在我们的菜品有70多种,客人只要在微信上添加我们,就可以选择订购自己喜欢的菜品。”严景生说。

  他们表示,现在的客户群体与当初的设想基本一致,主要是一些二三十岁工作比较忙的白领,这些人对这种新颖的购物方式接受度比较高,而且在价格、便捷性上也较为满意。“一位在市二院附近工作的客户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忠实顾客,一周至少要订购3次,还经常在微信上与我们互动。还有一位住在绿地小区的张先生,有回朋友聚会一次就下了180元的订单。”严景生表示。

  未来之路还很漫长

  如今,3位同学也成了“名人”,不仅市里的报纸、电视台采访他们,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也在新闻中播出了他们的事情。一些本地以及合肥、马鞍山的人士也不断联系他们谈合作加盟。杨同舟说,他们正在注册自己的公司和商标,并会在“五一”后制定详细的加盟细则,努力扩大影响和规模。他们还表示,他们创业的事情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学校几次找他们谈话给予鼓励和支持,很快,他们就将在高教园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拥有自己的办公室了。

  创业之路才刚起步,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杨同舟说,当前制约他们发展的最大瓶颈还是资金问题,要做大做强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显然很难。同时,芜湖本地的电子商务发展还不很成熟,很多市民对微信购物还很陌生,有些人听说过“土拨鼠送菜”却不会购买。“根据我们的调查,芜湖本地一天能有200到500份订单算是比较合适的,距离这个水平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谈到未来,杨同舟表示,将来发展壮大后,他们想推出一项名为“土拨鼠联产承包地”的服务,顾客想吃什么菜他们会联系农户划出一块地出租给客人,农户代顾客种植,通过田地里的实时摄像头,顾客可以随时观察自己菜地的情况。蔬菜成熟后,就可以收割包装送给顾客,并且在包装上会打印有包含蔬菜整个种植过程信息的二维码,实现完全的“私人定制”。“现在的消费方式可以称为‘所见即所得’,就是看到什么买什么。将来我们要推广‘所想即所得’的消费新模式。”杨同舟说。

1377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