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散文的读后感内容怎么写

时间: 木兰0 分享

  散文有着由浅入深的特点。那大家读后有何想法?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龙应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散文读后感篇一

  与己共老的,不仅仅只有自己的爱人可以,而且还会有爱自己的人,或许是时间上会有错合,但在情义上,这关系像运输带那样的平稳、安静。

  挤一个时间一起回家吃饭吧。长大后的我们,不像昔日整天粘连在一起玩耍的孩童,而是各自沿着属于自己的轨道走,仿佛我们之间并不存在交集。忙、忙、忙,各有各自忙的理由。

  “我们不会像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长相厮守,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但在一年的某几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会聚首,并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我们拥抱我们共同爱的人。

  我们的关系确定了我们会聚首,那次的聚会我们不会缺席,并且会格外的珍惜。相视而笑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双眼证实对方是否一切安好。谈,谈家常,谈开心的事,却很少会谈到自己。

  想去当初的当初,那般孩童般的天真无邪,而今的相视而笑,却信心和心意都未曾改变,改变的只有那表达关心的方式,用心去倾听。还记得小时候,妹妹最喜欢吃的是红枣桂花糕,哥哥弹的钢琴真可谓是“对牛弹琴”,那嘻嘻哈哈的笑声只留在那时光隧道里。每每回到这隧道里,每一个装满记忆的小匣子都光亮光亮,挂在那锁套上的锁头仍旧像记忆里的一样崭新,没有锁,只是轻轻的挂放在那里。脚下留下的是母亲每一个蹒跚的脚印。

  我们和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样,能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到当初。当初的当初,是我们共同拥有父母亲的回忆,流着含有父母基因的血,是那血浓于水的情缘。在那匆匆的一生,我们兄弟姐妹相称,珍惜,并留言于此,献给我们共同拥有最亲爱最敬爱的人--父母亲。

  谢谢你让陪伴我们终老的不仅仅有爱人还有我们的手足。

  散文读后感篇二

  我真喜欢的文字。平凡的小事,细心的观察,微小的心理活动瞬间,然后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浮想联翩的深深思考。她能说出许多我们也有同感但却说不出来的东西。

  比如我们这一代人兄弟姐妹之间,虽然是同根生,在一个家庭里长大,虽然能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但随着求学、走向社会、结婚成家,各自后几十年的境遇、生存状态不同,因此造成了思维状态各异,看问题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每当过年、过节,每当父母生日或祭日,兄弟姐妹汇聚在一起,东拉西扯地谈着一些不不疼不痒的话题。心灵的交流,精神上的共鸣往往还不如与自己很说得来的朋友。尽管如此,但我们之间毕竟血管里有着一脉相承的的东西,因此互相之间的牵挂又无处不在。

  在《共老》这篇散文中,对兄弟间的关系如是说“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询问,打电话、发短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黏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耳提面命,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缭绕。”

  “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朋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妻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母亲。聚首时即使是促膝而坐,也不必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会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承受,我们这个年令,已经了然在心。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的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在文章的开始,有这样一个镜头:兄妹(还是姐弟)三人,相约走进一个公园,都暂时放弃了个人的忙碌,决定一起出来走走。那是一个微风徐徐的下午。各选一个角落,坐了下来。一个仰望天,一个俯视地,一个看一株树。龙应说: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因此他们想必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龙应这篇散文中,描述了兄妹(还是姐弟)三人,立在一棵树下,仰着头,屏住呼吸看一只野鹦鹉吃杨桃的全过程,她把它比喻成好象三人刚经历了一个秘密的宗教仪式,生动而有趣。

  最后用南美的一种树来形容同根生的关系: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缝落下,所以叶冠虽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象同一棵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

  散文读后感篇三

  网络时代真的伟大,八月在台湾出的书,我也能在-十-月中旬看到.繁体竖排的电子版,很吃力,完全没有阅读的享受.还是一气看完了,翻过最后一页时,居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结束了.

  起笔前,本想再细读一遍.却发现已没有重新打开那本书的勇气了.重负原来在这里.

  一个早已愈合的伤口,被重新撕开.过往的痛楚,随无声的撕裂,一一重现.

  据龙氏的夫子自道,这本书是“下历史的功夫进去,乘着文学的翅膀出来”,所以这本书不是历史,只是被重新撕开的历史伤口.

  龙氏用十年的时间酝酿,一年闭关修炼.最终将这一切化成一滴十五万字的泪.背后的东西,恐怕真的无法从这滴泪折射出来.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引用昆德拉的一句话说,第一滴泪是感动,第二滴泪就是媚俗.无论是感动还是媚俗,都不是历史,历史是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真-相.这样的真-相往往被人用利益掩盖,用感情装饰,而渐渐模糊.

  溃逃(撤离)的国-军,无助的妇幼,被历史洪流裹协的学生,海港边象开锅的饺子一样沉浮着的人头,还有那沉入千岛湖的淳安古城;四五年台湾原住民老辈心中的解放,少年心中的沦陷.是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画卷.

  全书以淳安古城为起点,应该不是偶然,而是一种用心的编排.有什么比陆沉的故乡更让人伤感的呢?渐渐被历史淹没的,并不只是淳安.第一次付印之前,龙氏用了一天半的时间重新编排,现在的第一章,原为第五章.

  水底的淳安,还在.那些失败者心中的家园又在哪儿呢?

  自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原住民用五十年的时间,将家乡从”解放”演进为”沦陷,从日据时代开始时的反抗,演变为四十万年轻人争抢一千个日本军人名额.自一九四九年至二00九年,六十年过去了,那些当初以胜利者身份出现在原住民眼前的后来的失败者,他们心中的家园又在哪儿呢?龙氏说所有这些失败者,后来创造了一个不同的社会,奠定了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流失的时间,渐渐模糊的故乡和过往!

  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人,象一样,努力回到过去,寻找水底的淳安,过去的家园?

  将来,会不会还有人,象一样,重走父辈的路,去拾起先人失落的记忆?

  将来的将来,有没有人,能够用另一种方法,超越时空的分隔,重新凝聚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

  将来的将来的将来......,这样的伤口以及无数其他大小小的伤口,是不是都能被熨平?无数的生者,是不是都能幸福?无数的亡灵,是不是都能被超渡?

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龙应读后感3篇

2.龙应读后感

3.龙应集读后感3篇

4.龙应目送读后感3篇

5.龙应读书心得体会3篇

14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