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郁达夫作品的读后感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郁达夫的作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大家从中解读出什么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郁达夫作品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篇1

  读郁达夫的小说,要有一颗慈善的心,要体谅一个离开了父母,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敏感的年轻人的苦闷,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思,就宁可不读,否则不仅侮辱了自己,更侮辱了作家,可是现在的人有哪一个是严肃地对待别人的作品的呢,人们以为自己花了钱买到的就都是自己可以糟蹋的商品,殊不知,每一件物品里边都包含了生产者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是一生的不幸,是半世的孤寂与凄凉。要用心去读,如果糟蹋粮食,人的身体会不舒服,如果糟蹋文化,人的心灵也将会病得厉害。

  空虚

  从一个夏日午后的对自己心灵的描述开始写起,写了近来的一些心情,然后回忆了几年前的一段单恋,并且写了在上海的一些经历,然后一个正要回国的朋友为线索写了几件生活中的事情。这篇小说倒像是散文,也像是日记,总之是一篇自传。

  空虚寂寞得心境,流落异国的感伤,对于国内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不满,性的苦闷,前途的渺茫,对旧爱的无奈。

  这里边最主要的是思维线索,有钱的学生在日本不学无术,回国却成为了要人,而每门课都可以拿优等的学生却干谒无门,这里边的讽刺都不露痕迹,而并没有过多的怨言,大概这是因为作者本身对于功名的淡薄。

  “我近来的心理状态,正不晓得怎么才写得出来。有野心的人,他的眼前,常有着种种伟大的幻象,一步一步跟了这些幻象走去,就是他的生活。对将来抱希望的人,他的头上有一颗明星,在那里引路,他虽在黑暗的沙漠中行走,但是他的心里终有一个犹太人的主存在,所以他的生活,终于是有意义的。在过去的追忆中活

  着的人,过去的可惊可喜的情景,都环绕在他的左右,所以他虽觉得这现在的人生是寂寞得很,但是他的生活,却也安闲自在。天天在那里做梦的人,他的对美的饥渴,就可以用梦里的浓情来填塞,他是在天使的翼上过日子的人,还不至感得这人生的空虚。我是从小没有野心的,如今到了人生的中道,对将来的希望,不消说是

  没有了。我的过去的半生是一篇败残的历史,回想起来,只有眼泪与悲叹,几年前头,我还有一片享受这悲痛的余情,还有些自欺自慰的梦想,到今朝非但享受这种苦中乐sweet bitterness的心思没有了,便是愚人的最后的一件武器——开了眼睛做梦,——也被残虐的运命夺去了。啊啊,年轻的维特呀,我佩服你的勇敢,我佩

  服你的有果断的柔心!”

  我从这些文章里能够感受到共鸣,但是也感到同样的空虚的加重。

  “杨梅烧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正的人生就是五位杂陈,但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并非我所愿。”为学的早晨,因为知道了更多而至于丧命。

  一种乱伦的爱情文章时空上面的衔接很有意思,总的来说,就像穿衣服一样,棕色的鞋子,棕色的外套总不会有不协调的感觉。但是思想上来说,大概是让人自信起来的吗?有了活着的勇气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篇2

  昨晚至今晚,刚好一天,读完了近450页的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郁达夫自传。说是郁达夫自传,其实是华严实将郁达夫一生所写的关于自身经历的散文编辑到了一起,除了各章标题,内容全是郁达夫自己写的。与他人作的传记或自己专门写的自传读起来别是一番风味。因为他人作传,老是单膝跪地或居高临下;而自己作传不免有些掩饰。对于郁达夫这样的旷世奇才(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读来,郁达夫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与创新亘古未有),这类“自传”再好不过了!

  和大多数近代大家一样,郁达夫出身于江南普通的中产之家(近代大家多出江南,不得不承认与山水对人艺术修养的熏陶作用),幼年丧父,靠勤学苦读和兄长的帮助,留学日本。在他的记叙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求学者,在异国他乡忍受孤寂、颓废度日。第一次嫖宿妓女,然后就会有无数次;对异性的幻想与渴望;无聊时不想写作、不想看书,好点小酒,和女人厮混,时而还带着妓女去吸鸦片;三十好几的人了,放着自家妻儿不顾,疯狂地追求王映霞;自己抛弃妻子,另寻新欢,最后却被王抛弃。看着郁前面对王痴狂般的迷恋与海誓山盟与后面的不欢而散,不得不感慨人是会变的。当然也让人羡慕林语堂夫妇能结发到头白啊。一个鲜活的郁达夫跃然眼前,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孤独、旷达(也可以说不会生活)和平凡人身上的欲望。与形象伟岸、高高在上的学者大家相较,我更喜欢这样的郁达夫。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老师在课上说中国近代的小说创作除了鲁迅、郁达夫外,其他人的在今天看来都相当拙劣了。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

  自古文人多寂寥,诚哉斯言!似乎大多文学家或艺术家成功的背后都有背负着沉重的孤寂。但或许正是这种孤寂,犹如悬崖之上的流水,不尽流淌下来,才在这悬崖处形成瀑布,得以爆发。正如郁达夫在劝朋友别结婚时所说:“孤独感……是艺术的酵素,或竟可以说是艺术本身。”又让我联系到了尼采、三毛、海子……不幸的人。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篇3

  郁达夫的散文、游记给人一种朦胧的艺术美感。清新淡雅的文风不仅仅是在给人以引导,更是在营造一种山水文人的氛围,因此引人入胜的不单单只有景色的迤逦,还有陶雅情操的高丽。

  他不注重于一板一眼的描绘,不拘泥于文体的种种限制及格式,追求的是意境。他善于烘托气氛、以动写静,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在《钓台的春昼》中,作者在遭通缉时,更是在一个“断魂时节”游山玩水,不免会夹杂着一些苦闷与忧郁,而夜幕中得桐君山正是映照了作者的心境,歪斜的亭子,芜杂的枣木及废园残瓦无不都纳入了颓乏之感。而《故都的秋》则是江南与北国的秋进行比较,更加突出了北京的秋味之浓。作者在悲秋上实则投入的是一种感情上的“味”,牵牛花、槐树、果树及秋雨,其中的悲凉、萧索,更是被多人认为是一种消极思想,其实,这正反映了作者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却又无力改变的矛盾感,所以作者才会去探索,再次去认识世界。

  作者的语言富有韵味和节奏,在《怀鲁迅》一文中部分采用短句的形式,白描的手法,使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的足音,看到作者悲痛的面容,使人物的形象鲜活展现在眼前。作者写的悼文,但没有与一般的悼文沦为同一形式,因此,与其说是一篇悼文,还不如说是一篇号召民众对日宣战的檄文。同样的,在《国与家》中,小与大的对比,感性与理智的冲突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匈奴未灭,家于何有”的观点,朴素而又强烈,显示了作者的凛然正气的风度及文人的多愁善感。

  郁达夫的散文集风景阅历,人生百态,爱国情怀与一体,深切地表达了一个活在当时中国的热血青年的殷切希望。


郁达夫作品读后感相关文章:

1.郁达夫作品读后感

2.郁达夫散文读后感3篇

3.故都的秋读后感

4.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167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