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3篇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七年级语文课文《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篇一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一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传奇美;二背诵全文,品味诗歌的形象美,并尝试探寻诗歌主题;三吟咏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次上课之前,不用我下令,学生就忍不住来一段大声朗诵,可见学生对这首诗的喜爱之情。我也就顺水推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当堂背诵的效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语调,我采用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朗读的方式,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揣摩、模仿学习,不足的是应该指导学生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把握;其次是耗时太长,前后一共花费了四个课时,生怕学生还有不懂的地方,不敢大胆取舍,整个课堂设计还有待精简。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篇二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认识木兰-------想象表演-----体会主题------背诵积累”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就让同学们听了范读去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篇三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切入,通过“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了“原来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化解读,品读出了一个刚柔相济、千娇百媚、隐忍刚强的英雄形象。

  一、成功之处:

  1. 在第一课时,以视频片段《花木兰》导入,让学生一睹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了学习的渴望。

  2. 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就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木兰形象的解读,教师的几次追问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课堂生成了新的精彩。如:

  课堂上有一学生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一句中读出了一个不羡慕钱财的木兰。

  教师追问:木兰为什么“不用”?

  生1:因为她非常想回家,见她的父母。

  生2:她不想在乡亲面前摆出很高的架子。

  师:立了战功的木兰与一般英雄的光宗耀祖、富贵还乡恰恰相反,她舍弃的是——

  生:荣华富贵

  师:她要的是——

  生:亲情

  师:对,亲情、天伦之乐。这里面包含的是对家乡、对父母最深切的眷恋。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一个单薄、朴实的木兰又立在我们眼前。

  3. 第2课时,按照事先要求背诵,花了十分钟默写前三段,接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将情节要点板书在黑板上:

  “决定从军——准备出征——漫漫征途——凯旋归来——还朝辞官——亲人团圆——真相大白”

  这样,学生对课文终于有了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能具体区分叙事诗与抒情诗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有紧凑的情节结构。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课堂上提问学生达60余人次。

  二、不足之处

  1.没有激发学生向劳动人民的爱国热情,只注重系统知识的学习指导,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

  2.第1课时讲授时间达30分钟,学生活动没能充分发挥;

  3.“读中悟”特色体现不够深入。

  三、努力方向:

  1. 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注重乐府民歌的特点,以“读”贯穿整节课堂: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让师生走进木兰的心灵,丰富木兰的形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一定要作为重点;

  4. 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下一页更多“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166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