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2)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三)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敢于在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之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西厢记》确有着惊世骇俗的巨大力量。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作者王实甫呕心沥血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西厢记》中的莺莺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西厢记》粗看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作者却能写得复杂曲折,跌宕有致。情节的曲折复杂又用貌似重复的手段给予表现。尤其是对崔莺莺的感情描写最为细致。从全剧看,围绕张崔之恋,全剧在组织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之主线的同时,前四本的十六出还每出都分解成小的戏剧冲突,其中关键的几出情节曲折,甚至一波三折,在情节描写上极有魅力。莺莺的感情几波几折,送简--赖简——再送简——酬简,看似重复实则变化莫测。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元代是一个较开放的朝代。入主中国的蒙古族封建礼教的统治相对宽松,道德禁忌比较淡泊。在崔、张的爱情上,莺莺—直是处于主动的地位。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她大胆而热烈,毫不退缩。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闹简和赖简有关键性的作用。

  戴不凡先生在《论崔莺莺》一书中写道:他(王实甫)是在写一位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就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念教条是“非法”的事,但她总是在利用‘合法”的条件去达到奋斗目标。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给了郑恒。在这么一种情况之下居然和一个落寞书生眉目传情,陷墙酬韵,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不但是“非法”的,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她也深知自己的叛逆行为一旦被老夫人发觉,其结局如何,可想而知;对于“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来说,怎能容忍亲生女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行为来呢?莺莺深知在通往自由爱情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坎坷,但她不愿像当时社会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只是在于她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种生活。老夫人的“赖婚”,使莺莺领悟到和张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综观全剧,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始终伴随着莺莺与老夫人之间,莺莺与张生之间以及莺莺与红娘之间等等的矛盾的。处于老夫人和红娘管教,监视之下的莺莺,不可能用坦白的,直率的行动回答张生的爱情,这就决定了她和张生之间的冲突;红娘虽然是站在莺莺一面的,但老夫人交给她“行监坐守”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她和莺莺之间的冲突。可见,莺莺的“闹简”,是出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对红娘进行试探,竭力使自己的叛逆行为不被老夫人察觉,力求避免正面冲突;这是一种巧妙的策略,也是莺莺聪明和识见之所在。

  佛殿相逢是这一感情的开端。老夫人着红娘陪莺莺去“散心”,但提出了一个条件:“看佛殿尚没人。”但本没有人的佛殿上忽然有了人,而且那个人就是“外向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的张生。佛殿相逢,不仅张生“透骨髓相思病染”,而且积“愁”积“怨”已久的莺莺,及时在红娘的监视下,也大胆地表示了度与张生的爱恋。在老夫人看来,被游客“私窥”,已是耻辱,而莺莺在这里竟“私窥”了“游客”。“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她对于母教的蔑视。

  然而,莺莺的一举一动想瞒过老夫人,当然首先必须瞒过老夫人派来身边的耳目——红娘。崔、张“佛殿邂逅”“隔墙酬韵”,在关键时刻,红娘总是迎头拨来冷水。“那壁有人,咱家去来。”“有人咱家去采,伯夫人嗔着。”莺莺摸不清红娘居的什么心,以致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而红娘则明确声明: “不干红娘事,老夫人著我跟著姐姐。”然而,能为莺莺与张生搭桥牵线的也只有红娘了。红娘站在哪一立场上,这是莺莺能否成功的关键。莺莺就是这样对红娘又要依靠又要提防。这就可以理解《闹简》中的戏剧性冲突了。请看《闹简》的开场:

  [旦上云]红娘伏侍老夫人不得空便,偌早晚敢待来也,起得早了些儿,因思上来,我再睡些儿咱。

  [红上云]奉小姐言语去看张生,因伏侍老夫人,未曾回小姐话去。不听得声音,敢又睡哩,我入去看一遭。

  这一开场清楚地交待:张生的病情如何一直使莺莺牵肠挂肚,于是“起很早了些儿”,派红娘去打听情况。因夜间不曾睡好,这才导致“日高犹自不明眸”,还想 “再睡些儿”。而“奉小姐言语去看张生”的红娘进房时并没有马上将情况来汇报,而是“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帐偷看”。这无疑使深沉且谨慎小心的莺莺大起疑心。于是她暂且按下满腹焦急之情,装作若无其事。“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莺莺的装模作样又令机灵的红娘觉得“我待便将简帖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于是便“将这简帖儿放在妆盒上,看他见了说什么。”两人都在互相猜测对方。莺莺见红娘没有开口,看到了简帖,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霞。”她马上终止了梳妆,一个“乱”字已将她草率收拾头发,急切看信的心情暴露无遗。“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曾心烦。”写出莺莺看信的喜悦,而后却责问红娘, “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在此,作者采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法,红娘先是让莺莺自己去发现张生的来信。莺莺正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不料被红娘窥见。而红娘却是一声不响放下简帖,然后一旁察言观色,静现其变。莺莺料想红娘到老夫人那里服侍了大半天,有可能信件已被老夫人截获,私情早已泄露,而红娘正一旁幸灾乐祸呢。这一切怎能不令深沉不露的莺莺疑云大起?于是她先发制人,怒火万丈搬出相国小姐的架子和一堆冠冕堂皇的措辞来,一副凛然不可亵渎的清高样子。并数次抬出“老夫人”大驾来加以怒斥。

  [旦云]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旦云]红娘,不看你面时,我拎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

  [旦云]……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道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

  可见,莺莺所担忧的正是让“老夫人”发觉其私情,那么她所苦苦追求的自由爱情将会是竹篮打水—场空。而红娘是老夫人派在其身边的“卧底侦探”,她不得不始终注视着红娘态度的变化,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便使出各种手段来进行掩饰。当红娘说出“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时,聪明的莺莺已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信件并没有被老夫人截获,私情并末泄露。莺莺试探成功了,于是忙陪着笑脸,揪住红娘说:“我逗你耍来”, “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这“别人”正是老夫人。可见莺莺怕老夫人知道,要红娘口稳。从以上可以看出,莺莺之所以要“闹简”,是为了提防红娘,瞒过老夫人。于此我们也能更好地探析《赖简》的真实原因。

  莺莺约张生于花园相会,但是跟在身边的红娘却是莺莺的提防对象,又担心老夫人发现。正当莺莺满腔烦恼时,解错诗意的张生急切地跳墙来与莺莺幽会。而他不知莺莺所惧怕的正是被“威严”的老夫人发现私情,以致前功尽弃。无奈张生这冒失鬼错上加错,既弄错了地点,又是跳墙而过,而且心急鲁莽,这完全出于莺莺的策划之外。因此莺莺只能演出赖简一戏以免被老夫人识破。这无处不体现出莺莺的机灵与聪慧。

  “赖简”之后,张生病重,莺莺,红娘都很不安,都想救他,于是接下去就是“酬简”,莺莺在红娘的鼓励下终于背着老夫人,和张生私自结合了。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细致刻画了莺莺这一形象:她的性格是深沉的,心事是隐秘的,因而她的语言是婉转的,闪烁其词的,有时甚至是口不应心的。她的相国小姐的身份,使她尽可能地掩盖她的火一样燃烧着的爱情,因而往往说出口不应心的话。当然她的语言也并非始终如此。在激烈的冲突中,她的爱情的烈焰往往烧毁一切束缚,转化为火一样的语言。在“送别”时即如此:

  “别宴”一出分为四个部分,即赴长亭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与之相对应,崔莺莺的感情也依次经历了恨——愁——怕——念的起伏过程。具体说来,应是:

  赴长亭途: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急”,“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恨离别后的“闷杀人”,恨“此恨谁知”

  长亭饯别:是离愁,“合欢未已,离愁相继”。度日难,“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怎得愁?“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临别叮嘱:怕 一怕失去张生,既怕其金榜题名后休妻再娶妻,又担心其“一春鱼雁无消息”“金榜无名誓不归”。二怕张生不会自我照料,叮嘱道“到京师服水土”“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三怕挥别后寂寞难耐,挂念倍增,怕回去的这段日子“没有你我怎么办”。

  惜别目送:念 是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凄怆悲苦,刻骨铭心。

  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更谈不上什么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其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与真实描摹。

  可以说,《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莺莺这一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勇敢女性形象,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严厉控诉。其一波三折的感情经历,又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莺莺这一敢于抗争的形象。

37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