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初中优质的物理教案设计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教案是教师对新一课时讲授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教案上认真设计就会设计出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样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中优质的物理教案设计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优质的物理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重点: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理解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课前准备:单摆、滚摆、溜溜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问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学生讨论回答。

  2.创设情境

  老师操作溜溜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教师先通过提出一个关于能量转化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由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老师提问:为什么溜溜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大家自己探究。

  二、新课学习

  1.想想做做: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如果实验室滚摆数量不够,可让学生自制。做实验前,应让学生明确要观察的物理现象,着重点放在能量的转化过程。做实验时,要让学生观察清楚:滚摆下降时,位置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大;滚摆上升时,位置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小。再引导学生认识势能向动能转化,动能向势能转化的过程。由于有阻力,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将逐渐减小。对此,教学时不要明确指出,以免影响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理解。

  老师展示、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单摆实验。

  综述实验单摆和滚摆,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

  2. 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在运动时具有动能,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一个物体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想想做做:有条件的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试一试,在实践中讨论并回答问题。

  3. 人造卫星

  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人造卫星再环绕地球运转时的能量转化。重点解释势能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地球的远近。在近地点,势能小,则动能大,也就是运行速度大。在远地点,势能大,动能就小,也就是运行速度小。

  三、小 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机械能及其转化

  初中优质的物理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运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特点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运用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特点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2、通过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特点推导串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推导过程使学生养成用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及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电学计算。

  难点:对于解题方法的提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前置补偿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一、等效电阻规律探究环节

  二、典例应用及方法提炼环节

  【课件展示】完成表格内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流规律

  电压规律

  以下是课外实践活动设计的风力测试仪,你能说明此装置是如何用来测量风速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电路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板书)一、等效电阻规律

  【演示实验一】

  步骤1:连接如下图甲所示的实物电路R1=10Ω,R2=20Ω闭合开关使电流表示数为0.1A。

  步骤2:用电阻箱如图乙代替R1、 R2同样使电流表达到0.1A。

  步骤3:让学生找出电阻箱阻值R和R1、R2的关系。

  甲 乙

  【温馨提示】

  电阻箱R和R1 、R2 产生了相同的效果,我们就说R是R1 、R2 的等效电阻或者说是总电阻。即

  R总 = R1+ R2。如果串联的更多那就一直加下去即有:

  R总 = R1+ R2+……+ Rn。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

  【推导过程】(课件展示)

  ①结合电路图中所标示的物理量,由欧姆定律可知:

  U1=      ,U2=      。

  ②用R表示R1和R2的等效电阻,则U=     。

  ③由U= U1 + U2,可得IR=   +    ,因为I=I1=I2,可推出R=      。

  【拓展延伸】

  ①串联电路中,串联的电阻越多,电阻越大。

  ②串联电路中,串联的电阻数量一定,某一电阻增大,总电阻会随之增大。

  ③电阻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故串联后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如图所示。

  【演示实验二】

  步骤1:连接如下图丙所示的实物电路R1=3Ω,R2=6Ω闭合开关使电流表示数为1.5A。

  步骤2:用电阻箱如图乙代替R1、 R2同样使电流表达到1.5A。

  步骤3:让学生找出电阻箱阻值R和R1、R2的关系。

  丙 丁

  【温馨提示】

  与串联电路相同R是R1 、R2 的等效电阻或者说是总电阻。

  【提问】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各支路电阻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再来体验一下它们关系的推导过程。

  【推导过程】(课件展示)

  ①结合电路图中所标示的物理量,由欧姆定律可知:

  I1=       ,I2=         。

  ②用R表示R1和R2的等效电阻,则I=     。

  ③由I=I1+I2 ,U = U1=U2可得 =     。

  【拓展延伸】

  ①并联电路中,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小。

  ②并联电路中,并联的电阻数量一定,某一电阻增大,总电阻会随之增大。

  ③电阻并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故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如图所示。

  ④两个电阻并联:

  【方法提炼】以上实验探究过程用到的物理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二、典例分析(课件展示)

  【典例剖析1】一只小灯泡当两端电压为3V时能正常发光,此时的电阻为6Ω,如果把这只小灯泡接到9V的电源上,如下图所示,需要再串联一个阻值多大的定值电阻,才能正常发光?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题的剖析使学生掌握逆向推理计算法、等效电阻计算法的应用,同时使学生明白串联分压原理

  【思路导航1】逆向推理计算法

  【温馨提示】由以上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结论:串联电路中两用电器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

  【点拨归纳】逆向推理计算法是指:从所求物理量开始进行逐步逆推所需要的物理量,一直推到题目已知条件为止。即从未知到已知的计算方法;

  【思路导航2】等效电阻计算法

  依据题意由欧姆定律计算出电路中电流

  【点拨归纳】等效电阻计算法:是指将电路中串联或者并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或用电器等效看作是一个电阻,整体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电流或电阻的求解类问题。

  【反馈练习1】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6V,电阻R1=4Ω,R2=6Ω,开关S闭合。求:

  (1)电路总电阻多大?

  (2)电路中电流多大?

  (3)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多大?

  【典例剖析2】如图所示,电阻R1为10Ω,电源两端电压为12V。开关S闭合后,求:当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R2为40Ω,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和电路的总电流I;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题的剖析使学生掌握顺向推理计算法、并巩固等效电阻计算法的应用。

  【思路导航1】顺向推理计算法

  由并联电路电压规律

  U1= U2 = U总=12V

  由并联电路电流规律I总=I1+I2=1.2A+0.3A=1.5A

  【温馨提示】由以上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结论:并联电路中两用电器电流之比等于电阻之比的倒数。即

  【点拨归纳】顺向推理计算法:从已知条件入手,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顺向推理所求未知量。即从已知到未知的计算方法;

  【思路导航2】等效电阻计算法

  由并联电路电压规律

  U1= U2 = U总=12V

  通过R1的电流由欧姆定律有:

  【综合归纳】求干路中总电流时既可以用各支路电流之和,也可以先求总电阻,用总电压除以总电阻两种方法解决。

  【反馈练习2】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6Ω,R2=12Ω,电流表示数为0.4A,则A、B两端的电压为   V。

  【典例剖析3】多个电路状态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多状态变化的电路的一般解决方法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5Ω,R2=15Ω。

  (1)若开关S闭合,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电源电压;

  (2) 若开关S、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9A,求通过电阻R3的电流。

  【思路导航】

  (1) S闭合,S1、S2都断开:R1、R2串联,等效图如下所示。

  (2)S、S1、S2都闭合,R1与R3并联, R2被短路.等效电路图如下所示

  【点拨归纳】电路变化的题,一定要根据已知找到每个电路状态,并画出每个电路状态的等效电路图,那么就将一道较复杂的题转变成两道或三道简单题

  【方法提炼】三、求解电路计算题的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电路计算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的解题步骤,以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1)根据题意分析各电路状态下电阻之间的连接方式,画出等效电路图。

  (2)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并将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单位,未知量的符号,在电路图上标明。

  (3)每一步求解过程必须包括三步:

  写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出结果。

  学生完成表格,复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规律

  学生讨论装置的原理

  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生:风力越大,电流表的示数越大,所以能反映出风力的大小。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及所提炼的方法。

  课堂检测 见附件 完成检测题

  布置作业 课本P8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5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一、 等效电阻规律

  1、串联规律:R总 = R1+ R2+……+ Rn。

  2、并联规律:

  初中优质的物理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猜你喜欢:

1.初三物理优秀教案

2.初二物理教学教案有哪些可以参考

3.初中数学优秀公开课教案有哪些

4.初三物理全一册教案有哪些

5.初二的物理教案设计有哪些

初中优质的物理教案设计有哪些

教案是教师对新一课时讲授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教案上认真设计就会设计出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样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中优质的物理教案设计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优质的物理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72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