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前预习 >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时间: 素雯896 分享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以及方法

  以前的通讯设备没有现在那么发达,最常见的就是用电报发文了,你知道以前的新闻是怎么发布的吗?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导入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新闻的知识

  1. 什么是新闻 ?

  简单地说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新闻的特征

  a)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 报道迅速及时。

  c)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A. 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B.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补充: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三)学习第一则新闻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 介绍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思考: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明确: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3 .整体感知

  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六)小结

  初二的语文上册课新闻两则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则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这一文体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 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

  1.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导

  语)

  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背景资料)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背景资料 )

  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18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