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五篇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五篇

时间: 伯超1226 分享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五篇

  【导语】:高校应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一

  1、加强党的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教育事业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党的领导下,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担负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统筹谋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议程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学部,下同)坚持马院“姓马”“姓党”,把马院打造成学校思想理论战线的坚强阵地,把马院教师培养锻炼成思想理论战线的光荣战士。根据思政课建设规律,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着力在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系统设计上下功夫,为思政课建设的长远有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高校其他各人才培养单位来说,必须树牢抓思想政治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主责主业抓牢抓实,促使广大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结合、效用相互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

  2、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为此,高校党委需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不断优化师资配备,为实现思政课中班教学、小班研学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认真执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真正把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教师选进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育,帮助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进认同、提高境界、加深情怀、丰富思想;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师发展综合保障体系,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帮助其不断增长才干、更新思维、扩展视野、树立自信;以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为抓手,以优秀团队建设为核心,搭建促进思政课教师全方位提高和发展的快车道,努力培养一批课上得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能手和积极提供决策支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骨干;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严把课堂教学纪律关,督促思政课教师在遵循“研究无禁区,教学有纪律”原则的前提下,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帮助其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榜样;在生活待遇、职称评审、荣誉嘉奖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队伍合理充分的考虑,使教师能够安于从教、乐于从教。

  3、落实“八个相统一”,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推进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坚决落到实处。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高度统一,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坚定作为党的教师的身份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应树立掌握理论、敬畏讲台的意识,决不允许在课堂上出现“杂音”和“噪音”;高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创新授课方式,将逻辑缜密、体系严谨的学术话语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的话语,用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真理感召学生,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不仅要传授政治理论、历史等知识,还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能否将正确的价值观根植学生内心,使学生树立起价值自信和价值自觉,是思政课成败的基本判断标准。同时,思政课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有严谨的学科框架、科学的方法论,有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科学的思维范式,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为此,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满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对现实问题的追问与探寻,于无声中为学生播下信仰的种子,浇灌价值的雨露。思政课不能是空洞乏味的“挥拳”与“呐喊”,应力求在“有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意思”。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做好思政课建设,不断完善思政课整体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另一个维度是做好学生“三观”建设,思政课是为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塑形”的伟大工程,思政课教师要以饱含家国情怀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将真善美的种子种进学生心里。批判性也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理性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理性批判。另一个维度是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弘扬正气。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思政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藏着捂着、含糊不清,必须立场坚定地亮剑发声、批驳谬误、驱除邪气。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能单纯灌输,必须以理服人。思政课从内涵上讲是说理的课,关键是要提升思想性和理论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论讲清楚,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讲清楚,使学生乐于学、学得进、学得好。思政课在坚持理论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实践性。理论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才能绽放智慧的光芒。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思想的洗礼、品格的锤炼。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有统一标准,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加强思政课建设,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坚决杜绝打折扣、搞变通。同时,思政课开展的对象、环境、场景复杂多样,差异性很大,思政课教学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做学生的贴心人,根据专业、年级、个性特点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个体的充分尊重。坚决摒弃“一套方案吃天下,一个教案管长远”,精准制导、靶向施教,精准用力,有效推动教与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不能割裂的有机统一体。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效果负责,不能完全听凭学生喜好。在课程内容设置、流程安排、节奏把握等方面要起主导作用,占据主动,掌控全场,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知识传授、言传身教等方式,达到引导学生成长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不会自发地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专业化的指导,确保方向正确、节奏得当。思政课教师应准确把握灌输教育的内涵,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和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形成健康稳定的“三观”,最终学会明辨是非,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启发式教育,不能“一支粉笔打天下”,也不能成为PPT“点读机”,而是积极开展教育规律研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在启发感悟中升华思想和境界。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思政课在培根铸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显性教育功能。因此,应尊重思政课教学规律,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好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思政课乃至思政工作方面的大师、名师,塑造思政课程品牌,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爱听、老师愿讲、有影响力的“金课”。另一方面,注重思政课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不断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改革,推进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注重挖掘其他专业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全课程育人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有效对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解决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愿做、不会做学生工作的问题。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二

  办好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央财经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教学研究团队,探索出问题链教学法,努力让思政课活起来,为各高校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有益借鉴。

  问题链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问题链教学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问题链教学法旨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实施问题链教学法,关键在设置问题,要领在问题成链。一是注重设置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要紧密结合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问题创设出恰当的情景,依靠问题让思政课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二是注重问题之间形成逻辑链条。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让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问题之间形成严密完整的逻辑链条,让学生感受到逻辑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三是注重教师与学生围绕问题互动。围绕问题,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探求真知、增长才干营造良好氛围。

  中央财经大学问题链教学法实施以来,较好解决了思政课“要么远离学生、要么迎合学生”的难题,让学生愿意学、有收获,让老师乐于教、有成就。2018年,问题链教学法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问题链教学法的功能作用

  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问题链教学法让教师有热情教、学生有兴趣学,能够实现思政课教与学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让广大师生拥有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

  提高学生参与度。问题链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着眼于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度。它一改以往思政课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模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关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解答问题引导学生穿越理论障碍和思想迷雾,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概念走向事实;让学生由课堂的“旁观者”变为课堂的“主人翁”,感受深邃思想、深刻理论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授课教师提前精选问题,精心设计小组研讨教学环节;学生积极参加分组辩论,思想受到启发,认识得以深化。

  增强教学针对性。问题链教学法的关键在设置问题,问题的质量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以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思考的问题,转化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让高校思政课回归现实、贴近生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设置问题链时,兼顾思政课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点,找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之间的结合点,在教学结合点上精心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在设置问题链时,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能为了片面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要牢牢守住底线和原则。

  保证教学连贯性。问题链教学法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能保证教学连贯有序。通过对教学主题进行细化、分解而形成的问题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展开,彰显出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为此,教学研究团队编写出版了“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详案系列丛书”,教案的设计和编写严格按照明确起点、正确引导、逻辑递进的原则,把那些最终可以导向教材观点和结论的问题作为教学起点,所有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确保整个教学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

  问题链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实施问题链教学法,应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问题意识、增强内在逻辑、推进方式创新的路径有效推进,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切实让思政课活起来。

  提高政治站位。高校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折不扣地落实“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问题链教学法以夯实思想基础为指向,致力于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在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设置、教材选用等各个环节都始终坚持正确政治导向。

  强化问题意识。问题链教学法注重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突破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把教材观点作为教学起点的教法,以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教材观点和结论背后隐藏的问题为起点,沿着解疑释惑的认知路径展开教学,沿着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深化教学。这样做,既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又彰显了逻辑的力量、理论的魅力,有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增强内在逻辑。问题链教学法在设置问题体系时,围绕授课内容将各个问题串连成一个逻辑链条,形成相互联系、层层深化的“问题簇”,问题与问题间、问题与答案间、问题内部各要素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确保问题体系和逻辑路径科学合理,中央财经大学围绕教学主题组建项目化教学团队,教师不断加强对教学问题的类型、性质和特点的逻辑分析与研究,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推进方式创新。高质量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央财经大学着眼于大思政格局,搭建以问题链教学法为核心的“主课堂+”立体教学模式,推动主课堂与拓展课堂无缝对接。在实践课堂方面,以“行走的课堂”为总题,以课堂实践为主体,以暑期实践和专业嵌入实践为两翼,创设“一主两翼”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在网络课堂方面,打造“小马乐道”微信公众号、“形教视窗”等网络平台,录制慕课、教辅片、魅力微课系列等。在人文课堂方面,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开设思政选修课、人文通识课。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三

  1.在讲台上把初心使命讲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铸魂育人的灵魂课程,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初心使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必须推动“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有机地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和课程讲授之中,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其作为关键内容,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多重维度,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统一的角度,体现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

  讲清楚以嘉兴南湖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时期承继并发扬革命精神,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源头,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断奋斗中的看家法宝、精神支撑、力量源泉和政治任务。

  讲清楚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逻辑和历史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阶段的贡献,阐释其理论底色和理论价值;以党带领人民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阐释其实践指向和当代价值;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容,阐释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形态中的导向地位和独特价值。做到以历史教育人、以理论说服人、以实践感染人、以精神激励人,进而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广大学生中营造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大思政”格局。

  首先,挖掘各门课程中的价值要素,使之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相契合。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阐释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阐释好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革命精神激励下创造性发展、奋斗中演进、奉献中成长的结晶,明确革命精神的价值导向。其次,在具有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课程中,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内涵贯穿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等思想的教育教学之中。

  西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扎根甘肃、立足西北的民族高校,思政工作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对当地革命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挖掘。甘肃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史上书写过重要篇章,这里是红军长征的行经之地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之地,具有丰富而厚重的革命精神资源,也不乏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革命精神素材。西北民族大学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传承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十分注重在学理性、层次性、鲜活性民族文化“富矿”上挖掘。长期以来,西北民族大学将这些革命精神和民族文化资源融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丰富了革命精神教育的内容,以创新的教学形式、接地气的教学素材促进了课程质量的提升和育人工作的新发展。

  2.在舞台上把初心使命演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新时代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鲜活的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培育校园红色底蕴,将红色基因在民族高校传承发扬。

  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初心使命。西北民族大学将思政课程搬上艺术舞台,在创作中充分展现革命精神,力争思政课程创优,排演了一系列由教师指导、由众多学生参演、受到师生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的、展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高质量经典艺术作品,实现了民族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突破和创新。话剧《雨花台》和《江姐》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创作过程中,从组织排演到一场场公演,参演同学始终以饱含深情、细致入微、动人心扉的演绎描摹出共产党人的碧血丹心,用精湛的演技再现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历史篇章,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的可贵精神。

  在新媒体传播中展示初心使命。西北民族大学积极做好传承红色基因的网络建设,不仅开设了专门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网站,还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形式展现我们党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力争在新时代将红色基因的种子厚植于新媒体唱响主旋律的广袤土壤之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初心使命。将初心使命融入思政工作全过程,就要探索承载形式的多样化。为此,西北民族大学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教育活动,组建研究社团开展理论研讨,组织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

  在2019年5月16日的延安专场演出《黄河大合唱》大型交响音乐会上,西北民族大学交响乐团、合唱团师生200余人组成的演出团队唱响《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一气呵成,气势恢宏,获得现场观众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黄河大合唱》的排演是西北民族大学将思政课程搬上艺术舞台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用有信仰、有生命、有温度的艺术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为伟大祖国奋斗拼搏的情怀,充满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让在场观众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为在场的党员重温了初心使命。

  3.在实践中把初心使命付诸行动

  民族高等教育承担着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民族高等教育的思政工作,要走向各民族群众的广阔天地,投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西北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联系,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坚持“立足西北,服务民族”,长期积淀涵化出以“黄土地”和“黄河”为表征,以“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以“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核心的大学精神。长期以来,西北民族大学秉持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豪感,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智力支撑等重要保障。努力将学校建成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

  为了这份坚守与追求,西北民族大学运用文化教育资源,将思政工作做到社会大学、做到田野课堂、做到百姓家里。长期以来,学校通过组织思想政治理论专家到各地为干部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解读;通过为民族地区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规划,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通过组织艺术团队到地方进行演出,宣传革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268名师生分派为15支教育关爱服务小分队到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县(乡),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当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组织医学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分赴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基层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捐送药品和医疗器械,协助建设乡(村)医疗站。

  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组织师生分赴陕西渭南、青海刚察县、新疆和田地区、甘肃甘南州、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展特色农作物种植技术下乡、畜牧业经济助力精准扶贫调研、民族医药传承及发展策略研究、畜牧业发展及粪污处理现状调研和民族地区畜禽养殖发展现状调研实践活动。

  在更广阔、更生动、更有现实观照的“大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长期实践,西北民族大学的思政课不断创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力量,得到广大民族地区的肯定和好评,走出了一条民族高等教育支持民族地区建设的实践之路。

  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青年们虽然身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的使命不变,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责任不变。广大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高校的思政课要不断拓宽视野、增添载体、丰富内容,引导青年学子接续奋斗,激励各民族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之中,让他们在学生时代不负青春,不负使命。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四

  “理论是盐,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给学生直接吃盐,要把盐溶进水、食物里面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政部主任原玉廷介绍说,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多琢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少些空洞的说教,多些情感的熏陶。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政课的“3+3+3”教学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思政课。

  影像、音乐和诗词是“3+3+3”中的第三个“3”,也是该学院很多思政课老师讲授思政课必备的三样素材。这样的授课和备课对老师来讲难言轻松——要时常留意各类纪录片、文献片、经典电影,甚至近年来流行的抖音视频。用“诗词”滋养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这种教学方法特别对爱好诗词学生的胃口。讲授“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赠父诗》让不少学生感同身受。音乐是人类最动听的语言,能够拉近彼此间的心灵距离。在讲述“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时,老师用四张电影海报给学生展现了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当“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山楂树之恋”这些电影的主题曲在教室里缓缓流淌时,学生已然融会贯通掌握了课堂知识……

  典型案例、警句格言和寓言故事是“3+3+3”中的第二个“3”,也是老师们讲授思政课必备的另外三样素材。原玉廷介绍说,老师们在授课时大量引用“感动中国”推出的先进典型,及学院评选出的“自强之星”,用他们的事迹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在“人生的青春之问”课上,不少同学被本校法学院大四学生杨欣雨去贵州毕节支教的情节感动,课后主动向老师询问支教的事情。2017级会计专业的高园园在学姐的激励下,已通过新青年支教团的面试,准备今年暑假赶赴贵州毕节支教。“寓言故事虽小,却蕴含大智慧。”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梁琨说,秦晋芳老师的第一堂课便打动了他。那堂课老师讲的是“人生的青春之问”,开场就讲了“缺失的一角”的寓言故事,告诉大家“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典型案例、警句格言和寓言故事”+“影像、音乐和诗词”,其实都是为了第一个“3”,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基本原理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基本事实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赵随民身兼该校教师发展处处长。在他看来,教师的成长最关键是从讲好一门课开始。思政课教师必须注重思政课的理论传授,不能把思政课上成娱乐课,所以教师在讲述基础课时要严格按照教材和大纲,把人生观、理想、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道德和法律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和事实讲清楚,这是课程的灵魂与精髓。他说,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融进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故事,再通过唯美的、现代的艺术方法传递给学生,学生才愿意敞开心灵去吸收,去反思,去接纳。

  如果说健康营养的食物是对学生身体的滋养,那么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塑造。从2008年始的“四位一体”到2011年始的“3+3+3”教学模式改革,再到2018年全面提升的学习手册与实践手册、课堂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网络教学智能化的“两册三化”模式,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思政课改革从未停下脚步。原玉廷介绍说,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会有四本学习与实践手册,里面有所需学习的知识点、有学生学习的感悟与思考、有老师暖心的批语,承载了学生满满的青春记忆与人生思考。梁琨告诉记者:“四本学习与实践手册是大学四年学习成长的积累,可以助力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思政课不仅是普及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入学适应、生涯发展等生活困难,解答人生意义、家国情怀、精神信仰等思想困惑。”赵随民说,这要求教师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者”,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惑,结合思政课专业知识,回应学生的诉求。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范文五

  内容提要: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扎实办好思政课,从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实践养成等方面持续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理论武装

  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实现人生目标有着强烈渴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是他们的特点,也是他们的优点。作为塑造青年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把彻底的理论讲透彻,必须深化研究阐释、学懂弄通做实。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型智库建设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织力量开展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攻关,为办好思政课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抓好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武装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是塑造灵魂的工程。青年大学生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决定其人生发展方向。思政课是事关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必须重视理论学习教育。要继续大力推进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遵循不同学段、年龄段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透彻,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采取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抓好理论学习教育,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把_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小班教学、中班研讨、大班讲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主动回应学生关切。网络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既有主旋律,也有杂音噪音。思政课要直面杂音噪音的干扰,主动回应青年大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解答,将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把事实和道理讲清讲透。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研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努力使课堂讲授有的放矢、直抵人心。

  强化价值引领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思政课要强化价值引领。

  健全课程体系。坚持思政课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健全课程体系,解决好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教材讲义必学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建立健全课程育人评价机制,把课程育人效果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评价内容。

  拓展平台载体。思政课要以开放姿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统筹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人人上讲台,鼓励领导干部、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优秀青年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做到处处是思政课堂,发挥博物馆、校史馆的育人功能,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高新科技园等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育人基地,在思政课堂、思政教材之外构筑青年大学生成长空间。实现时时有思政教学,把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发言等变成宣传党的政策主张、阐释理想信念的重要讲堂;抓住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中国梦、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制作网络课程、开设网络专栏、创作网络文化产品,让思政课联网上线,随时可听可看可学。

  创新方法手段。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和传播手段,运用青年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通过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让思政课教学立体鲜活、可感可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教书育人奖等评选,组织“五四奋斗的青春”分享会、“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演讲比赛,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突出实践养成

  青年大学生普遍磨砺不足、锻炼不够,有些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要把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个人小目标与国家大目标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磨砺意志品质。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的意志薄弱、担当精神不足等问题,思政课要发挥好磨砺意志、淬炼品质的作用,扎实开展军事理论与训练、劳动锻炼、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和坚强意志,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扎实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鼓励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深化认知认同。针对思政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问题,思政课教学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其主体性作用,综合运用小组研学、课堂辩论、情景展示、基层调研等实践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厚植对党、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

  增长学识才干。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弱、社会经验不足问题,思政课要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实践教育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增长学识才干、施展个人才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入开展“青年学子红色筑梦之旅”、社区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脱贫调研、乡村振兴策划等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相关文章: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报告

2.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3.2017年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材料

4.2017政治热点问题及答案

5.2017年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3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