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看《人民的名义》有感500字作文心得体会(2)

小琼 时间: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00字篇6

大约在2005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剧的创作便趋于停滞。2015年,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涉案剧回归黄金档,有极大群众基础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

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之大,行动态度之果决,前所未有,引发国内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为充分展现中央反腐工作的坚定决心,贯彻“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反腐精神,该剧应运而生。

人民的名义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和故事线索,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同时,出品方也希望通过拍摄该剧使反腐精神成为反腐工作的活教材,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动力。

编剧周梅森则表示在以后,他看到了党和国家反腐的大势,更看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效果,感觉到反腐倡廉就是中国的春秋大义,于是他挑战自己创作出一部反映时代特征、突出反腐特点、体现检察特色的正能量作品;同时,由于党中央鼓励舆论和文艺工作者对反腐败行动进行报道和反映,周梅森在该剧中首次涉及到副国级领导干部的贪腐问题,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00字篇7

近期,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号称“史上尺度最大反腐片”,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点击率排行占据各大排行榜前列。该剧旨在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信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防腐提供警戒。

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荧屏上,并不缺少各种偶像剧、穿越剧、宫廷剧,真正缺少的是写实剧,而《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写实剧。在满屏尽是浮夸的当下,《人民的名义》是一股清流,显得有些标新立异,自然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具体来说,这部电视剧既做到了尊重现实,也做到了追求艺术。理想的文艺作品,人们真正希望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既有现实又有艺术。一部作品被认可,未必需要有现实性,但一定要有艺术性,需要通过自身艺术魅力,去打动和感动受众。反腐剧一旦播出,就再也不是单纯的价值输出了,而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选择接受。这就是艺术性的问题,作品需要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民的名义》正是一部有艺术性的作品。剧中共有三条线索:一是办案,揭露腐败对人民的伤害;二是官员,展现被卷进腐败案的官员间的斗争;三是百姓,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背景下的种种遭遇。三条线反映了现实生活,加深了该剧的深度。正如导演所说,“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人都有两面性和复杂性,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事件促使他们走向了深渊,这是我想去探讨的。”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文化市场出现了只要艺术性不要现实性的倾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盲目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忽略节目内容的真实性,误导了广大电视观众,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人民的名义》以其神形兼具的姿态出现,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交错融合。告诉我们,市场永远都存在高层次的作品需求,只有做到了艺术与写实的表达,作品方能广为流传。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00字篇8

近日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出品56集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笔者据悉京师某银行各级党组织把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确保实现党员、干部全覆盖。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可以成为党员“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的重要学习内容。为进一步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我们全国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可以组织开展观看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反腐力作——《人民的名义》。

以人民的名义践行“两学一做”体现在生活中,每个党员干部要学党规党章,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要做到“三严三实”,严于律己,严于用权,严于修身,希望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修身齐家为人民无私奉献。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积极走近群众中,而且要深入群众中。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党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待人友好,与群众相处融洽。

以人民的名义践行“两学一做”体现在思想品德上,每一个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系列讲话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平时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积极要求进步,在各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群众的各种活动。

以人民的名义践行“两学一做”需要一缕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当代我们需要一种情怀唤醒春雷,需要一出传奇激荡人心,需要一部作品代言人民。希望在这场易风易俗的大变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00字篇9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2017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现。抗战时期,落后的旧中国的艺术更多的是唤起民族觉醒,团结一心打赢抗日战争,对旧制度害人的抨击,反映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歌颂党的歌颂新政权的歌颂解放军的文艺节目比比皆是,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与支持,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艺术更多地反映“”中的种种丑行,以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的名义》则是在以后,首播的反腐大戏,而这个是继反腐小品、反腐对联、反腐话剧之后,有一艺术形式表现反腐。

艺术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一个艺术形式能否流传下去,主要观其能否为广大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的名义》热播,正是对当前党中央力推的“打虎拍蝇”反腐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说明广大民众对待腐败问题的痛恨,对待腐败问题的厌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持续深入推进反腐的良好愿望。卫视联播受热捧,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特点,也是文艺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只有百姓爱看,卫视才可能联播;群众若不喜欢,便很难在为使强档连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中国政府强力反腐的高度认可和拥护。

文艺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才有创造力。只有创作出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艺,才能彰显广大艺人的责任担当。“”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实施“打虎拍蝇”式的反腐,党的以后近五年的时间里,共处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11人,数量远远超过过去30多年,其中不乏正国级、副国级干部,而《人民的名义》对此也毫不避讳,直指“副国级”干部。当然,反腐剧开播,一方面给广大群众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更是要给干部一个警示教育,当然能否借此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还得观后效。  >>>返回首页

人民的名义精彩资讯推荐阅读

人民的名义原型是谁,人民的名义原型案例

人民的名义谁是坏人/内鬼/泄密者

>>>下一页更多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看《人民的名义》有感500字作文心得体会(2)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00字篇6 大约在2005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剧的创作便趋于停滞。2015年,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2017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周梅森编剧,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志坚、张凯丽、

  •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_反腐倡廉人人有责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_反腐倡廉人人有责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十八大后首部深度描写反腐斗争的文艺作品,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起到了积极引领大众文艺创作方向的作用,之前首发的

  •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人民的名义该剧一开篇即让人看到了反腐的威力,第一个大案就是某部委某处长贪污几个亿,副市长潜逃国外。令人惊叹的大胆设定和表现力度,以及气氛

  •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该剧保持了周梅森一贯的贴近时代、家国情怀、重视悬念、层层剥笋的风格,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败决心和人民检察

298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