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与教育

时间: 立文804 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那么心理健康与教育知识到底有哪些?心理健康与教育知识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体验或者提升呢?放心,接下来准备带你了解当中的细节吧!

  心理健康与教育知识:心理健康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

  2.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以优化心理素质

  3.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4.进行必要的心理测查,以了解心理状况

  5.开展多种心理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教育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1.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的优化

  2.有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于学生主动成长

  3.有益于校园的和谐、有益于社区的安定、有益于社会的文明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要求:

  (一个目标、两种方式、三个结合、调动四个积极性、采用五条途径、从六个方面评估、需要具备七个条件)

  1. 一是要 以育心护心为直接目标,即优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

  2. 二种方式是指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问题防治两种方式并举

  3.注意三个结合:面向全体与重点关注结合、个性化与社会化结合、实效性与趣味性结合

  4.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社区这四个方面的积极性

  5.同时采用五条途径:全方位优化环境、全面渗透育心与护心、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开展必要的心理测查、实施多种心理形式的咨询辅导

  6.从以下六个方面评估效果:看性格是否优化、智力是否开发、心理适应能力是否强化、内在动力是否激发、心态是否健康化、行为表现是否转化

  7.心理教育的科学持续开展,需要具备以下七个条件:上级有要求、领导有认识、各方有共识、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有必要的条件经费、有激励机制、有专业人士指导。

  心理健康与教育知识:教育全过程

  教育部12月14日在厦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前教育部还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会上,教育部聘请新一届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命名了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利民在讲话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刘利民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保障、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他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也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心理健康与教育知识: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

  1、面对全体学生原则;

  2、学生主体性原则;

  3、参与体验性原则;

  4、民主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

  6、多样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对于男性来说,性成熟的标志是遗精,(通常在夜间睡眠时遗精);女性是月经,即第一次来月经。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少年具有了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

  青春期学生因心理障碍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比如,学生中的抢窃、恋爱、打群架、自杀、刎身、未评上先进而殴打老师等等。家长普遍感到学生难管,教师感到学生难教,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烦恼和忧伤。走进学生的生活,发现他们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正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做好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愈合心理忧伤,防治生理和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如何对青春期学习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辅导:

  第一,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特征。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笼统向分化发展;从零乱、易变向系统、稳定发展。中小学生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育”过程中,这种发展性,是我们增强中小学学生教育可塑性信念的一个最坚实的基点。对学生而言,聪明与“笨拙”,都是暂时的;好与“坏”,也是相对的。

  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身体迅速生长,新陈代谢旺盛,爱动不爱静,易感情用事,易冲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们不愿服输,总想展示自己;另一方面是开始对性知识发生兴趣,对两性关系已有朦胧意识,但又不十分清楚,对异性产生好感,出现性意识的萌动。由于青少年身体的成熟早于思想的成熟,往往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或不健康的想法。若得不到正确引导,他们可能通过不正当途径来探讨有关两性知识,而受到毒害。

  第二,开展必要的性知识教育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主要内容的生理成长,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这一时期的几个重要特征。所以开展性知识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培养学生爱的情感,正确认识和区别友谊与恋爱。

  青春期学生早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青春期学生早恋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抗挫能力。

  青春期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是很成离,对于挫折的抵抗力也不如成年人,所以引导青春期学生如何自我调整挫折也是心理健康健康的一个最要课题。

  青春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相同性

  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2.活跃性

  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3.社交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4.乐观性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5.反应性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6.现实性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7.逻辑性

  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

  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省、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全教会精神和《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家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5、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和所需时间,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自行安排。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未配备合格心理咨询教师的学校,暂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与各类学科教育的关系。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已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和学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深入;

  教育部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委托部分地区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全面研究与实验,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六、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在一些地区己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就全国而言,这项工作还是刚刚起步,相当多的学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还难以适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因此,各地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这项教育。可在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不能一哄而起。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除了教师辅导参考用书外,不要编印学生用教材,更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材。


看过“心理健康与教育知识”的人还看了:

1.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心得体会3篇

2.心理健康跟安全教育的黑板报资料

3.心理健康教育课心得

4.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5.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那么心理健康与教育知识到底有哪些?心理健康与教育知识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47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