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健康知识 > 用药知识 > 黄疸病的病因及检查方法有哪些

黄疸病的病因及检查方法有哪些

时间: 冠明863 分享

黄疸病的病因及检查方法有哪些

  黄疸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那么什么是黄疸病呢?如果人们患上黄疸病怎么办呢?出现黄疸怎么办呢?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黄疸的相关内容。

  黄疸病的病因

  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5.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黄疸病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

  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2.其他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

  (3)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检查。

  (4)血清酶学检查。

  (5)血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6)免疫学检查。

  (7)X线检查。

  (8)B型超声波检查。

  (9)放射性核素检查。

  (10)肝活组织检查。

  (11)腹腔镜检查。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黄疸病的相关内容,通过文中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出现黄疸怎么办,知道了黄疸病的症状有哪些,如果你的身边有黄疸患者,请参考文章的内容,去接受治疗。

看过“黄疸病的病因及检查方法有哪些”的人还看了:

1.刚出生的宝宝为什么会有黄疸

2.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3.新生儿黄疸治疗 如何治疗新生儿黄疸

14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