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2)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篇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通力协作。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家庭的物质生活、社会交往,尤其是父母的思想行为、是非爱憎,及有意识的指导,会给儿童心理发展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但是,我国单亲家庭的数目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单亲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做好孩子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健康教养方式

  一、对单亲家庭的界定

  (一)单亲家庭的含义

  所谓“单亲家庭”又叫做“不完全家庭”或“残破型家庭”①,是指丧偶、离异、父母不双全的家庭;亦即指子女只与父母亲或祖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都很忙,导致不能过多地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庭有特别的需要和困难,若得不到满足或解决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也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能否创造理想的家庭生活,是个体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角色的分配是否协调;责任是否得以执行;家庭生活模式是否稳定,若以上关系有正面发展,一定能缔造和谐的家庭生活。

  (二)单亲家庭的类型

  据调查,我国单亲家庭的数目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中以离异形式存在的占主体;其次是因丧偶而形成的单亲家庭;另外一种更特殊的形式——非婚生的孩子与母亲组成的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就如一个圆缺少了一大块,而孩子在这当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是最深重的。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表现如下:

  1、父母离异与孩子的依恋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他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他只能在双亲中选择一个亲人,从而组成一个单亲家庭。这种从内在的心理到外在的环境的改变,会破坏孩子原先良好的依恋关系。

  ‘如一对夫妻在离婚前问3岁的儿子:“儿子,你喜欢跟爸爸还是妈妈?”孩子说:“跟爸爸,也跟妈妈。”当提醒他只能选一个时,他随口就说:“喜欢跟妈妈。”其实孩子在选择是,他远没有大人考虑得那么多,当他选择其中一个时,另一个对他来说也同样重要,甚至他心里想的是:“要妈妈也要爸爸。”可当父母真的离婚了,他跟随了自己选择的一方生活的时候,却并不快乐,他变得很沉默。因为此时他对另一方的良好依恋关系遭到现实的破坏。②’

  2、丧偶与孩子的情绪

  丧偶几乎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心理造成震惊、悲痛,并常常让人感到孤独。

  而孩子对家庭重大变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对变故的情绪反应,因为孩子多半还不能认清这个事情有多么的严重,还不懂“死亡”这个概念的实质。由于看到家人悲痛,他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伤心而大哭。

  正因为孩子不懂“死亡”的概念,有相当一部分丧偶家庭不对孩子说出真相,让孩子生活在美丽的谎言中;也有的出于爱孩子,成人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这么小就和他们一起承受这么大的痛苦。其实,这善意的隐瞒不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发展,因为这种谎言会使孩子时刻都在生活在期待中,而期待在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是,孩子就会产生幻想。当幻想无法满足心理需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例如,有一个3岁的小女孩,她父亲不幸遭车祸身亡。母亲向她隐瞒了事实真相,而老师根据家庭记录本上的情况,也以为她父亲健在。在幼儿园里,老师发现她的性格非常内向,遭到困难时会大滴大滴地流眼泪。每逢周一,老师常会问小朋友们父母有没有带他们到哪里去玩。当问到她时,她会回答去了哪里哪里,但强调爸爸没有去。在圣诞节后的一天,老师发现她在“娃娃家”活动区里盯着他们家的“全家福”照片发呆,眼泪不断地往下流。经老师一再询问之后,她才用手指着“全家福”中的爸爸说:“爸爸还不回来。”老师问:“你爸爸去了哪里?”她说:“爸爸出差了。”然后又说:“走了好久了。”停了一会儿又说:“爸爸走的时候,妈妈哭了。”此后一连几天她的情绪都很低落,直至老师了解情况后,经家园配合教育她的情绪才有所好转。③’

  3、非婚生孩子的性格及同伴交往

  如果说离婚和丧偶是属于有缺憾家庭,那么非婚生子构成的单亲家庭则近乎畸形。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因为他们的父亲大多是已婚者,而母亲还是一个未婚妈妈。

  据调查,这类家庭的教养方式大多是溺爱型的。一方面由于经济状况良好,母亲希望从物资上来弥补孩子生来就缺少父爱的遗憾。另一方面这类家庭中的母亲一般都不用工作,有大量的时间来全心全意地照料孩子。再则这些未婚妈妈生孩子的动机与普通家庭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手段,她想用孩子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为他们的未婚同居关系不受法律的保护,孩子就成了栓组另一方的一条纽带。因特殊的组合使这类家庭的孩子对“爸爸”的概念比较模糊。首先,在年龄上爸爸妈妈的差距往往会很大,有的爸爸甚至到了孩子该喊他“爷爷”的年龄;其次,爸爸还会给他带来一些神秘感,因为父母的关系受社会道德观念的排斥,使得爸爸的出现变得很偶然,在孩子眼里爸爸是个客人,又是一个常向他“施恩”的大朋友。

  调查表明未婚妈妈的文化程度大多处于高中以下水平,她们不能以一个正常主妇的心态去当家理事,而考虑最多的是自己和孩子的利益。出于自卑,她们甚至无法自信地教育孩子,孩子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溺爱的氛围中成长,势必会影响他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并使他与同伴的交往有障碍。

  正是这样的家庭,有的未婚妈妈把孩子给自己的妈妈照顾,形成了隔代抚养,更会使孩子的自我为中心严重,情绪也会随着成人的情绪发展,不会和同伴交往,形成一种排斥的心理。

  这类家庭的孩子性格一般都较孤僻、内向、固执。在与外界接触时,他们很胆小、谨慎,但心理却是很有主见的。他们在不得不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极强的两面性,但更多时候是喜欢孤立自己,因为在与同伴交往中,他们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别人的家庭情况,比较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同时还会对同伴产生嫉妒。因此,为了维护自己既自尊又自卑的心理,这类孩子会选择拒绝与同伴的友好交往。

  二、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书有他不同的精彩之处。细细地观察你会发现,一个个幼儿就像一本本不同的书,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质类型、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不同:有的幼儿好动,有的幼儿好静;有的幼儿外向,有的幼儿内向;有的幼儿能较快适应新环境,而有的幼儿面对一个新环境会长时间感到无所适从等等。形成这种不同特性的原因并不单一,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由于单亲家庭与日俱增,每个家长的社会职业、文化修养、思想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所受传统影响和对婚姻价值观不同。在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我认为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溺爱型、放任自流型、专制型、民主型。

  (一)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类型

  1、溺爱型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子女生活、娱乐的一切要求和欲望,事事包办,处处袒护的为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是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这是一种需要否定的教养模式,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需要爱,但这类父母首先应当认识爱与溺爱之间的区别。爱与溺爱很难从行为的表面去分别,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判断。如果可以使他将来发展成身心健全的人,即使这种行为看来是冷淡甚至是“残酷”的,实际上也是爱。反过来,如果行为足以妨碍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那么,即使看上去是爱,实际上就是溺爱了。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应当严格要求,要把孩子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不要太关心孩子,随时问他这样那样;不要太亲近孩子,让孩子充分自由地活动;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孩子从小应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不要过于夸奖孩子。

  (1)主要表现

  ①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将其视为中心人物。②无条件地满足幼儿无限制的物质欲望。③推脱或免除孩子的应当完成的家庭内外的义务。④对于孩子的言行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约束,对其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要求无原则迁就。⑤宽容和袒护孩子的弱点和错误。⑥反对或拒绝别人对自己孩子正确的批评。

  (2)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挥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专横、懦弱、任性、自私、骄傲、妒忌、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种娇生惯养的单亲家庭首先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骄娇”二气严重,表现为依赖、懒惰的品行。另外,还可能形成蛮不讲理、霸道的坏脾气。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侵蚀,情绪不稳定,狭隘、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当孩子长大成人面临与其家庭提供给他的环境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导致失败。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同时,子女经不起风雨,也受不了打击,更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的心理品质;还会产生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但优越感强的心理特点。

  2、放任自流型

  有的家长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这样的家长,有的把子女的一切责任推给学校;有的则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的言行从来不过问、观察,也没有一定的要求与约束,这种教育方式称为放任自流的家庭教养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不负责任,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教养方式,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是冷漠的、忽视的、不负责任的。这类单亲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每位父母的天职,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这个责任。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都需要家长尊重他的人格,都希望家长支持他的上进心,都需要家长满足他的合理要求。父母应该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运用适当的奖惩手段,通过鼓励强化孩子正当的行为,也要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困难。

  (1)主要表现

  ①家长工作繁忙,不重视对幼儿进行教育,认为“树大自然直”。②把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推卸给幼儿园和老师,认为家长只要让孩子吃包穿暖就行了。

  (2)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较容易形成冷酷、攻击、妒忌、情绪不安、兴趣狭窄、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情绪与性格。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使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此外,父母没有给予必要的行为准则和强化,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心;父母对冲动的行为缺乏约束,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父母对于孩子的成就没有鼓励,孩子缺乏探索行为和完成任务的行为;而且因为孩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成就,所以缺乏自尊感和胜任感。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从小不懂得爱和关心,情感冷漠、自控力差、意志薄弱,自以为是、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社会适应性差。同时往往形成我行我素、独来独往、自由散漫、情感冷漠、自控力差、意志薄弱、自以为是、任性、固执、孤僻、不合群、社会适应性差等不良的心理品质,在与他人、与家庭成员交往时容易产生冲突,形成难以沟通的矛盾和隔阂,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也往往难以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的融洽气氛,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孩子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3、专制型

  有的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过分严厉的对待子女。这类家长一般“望子成龙”心切,笃信“不打不成器”,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要求,完全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及规律,强迫幼儿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称之为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加强民主意识是这类父母提高教养质量的当务之急。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家长的教育才能得到子女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子女的心理才能健康地发展。实行民主教养的基本要求是,父母要在思想上尊重孩子的人格;教养的核心作用在于强化孩子的自尊心,鼓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教养的原则是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命令。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勉强孩子做他所不能胜任的事。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要理解孩子,善于发展孩子的特长。批评孩子时,应该镇静,要注意态度与效果。

  (1)主要表现

  ①用成人的眼光苛求孩子,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过高的要求,强迫孩子照大人的意志办事。②不通情达理。家长对孩子合理的要求不给予满足,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支持、不引导,甚至压抑限制。③不讲民主,家长说了算,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处事不公。

  (2)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幼儿教养过于严厉,缺少温情和宽容,使幼儿难以得到安慰和谅解,容易产生紧张、压抑、冷淡、敌意的性格;对幼儿动辄惩罚,随意训斥、打骂,便会导致幼儿胆小、恐惧、过分顺从、无主见、缺乏自信。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恐惧、胆怯,情感冷漠;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消极,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养成说谎话、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质,孤癖、不合群,自悲感强。自尊、自信、自爱和首创精神等许多宝贵的性格特征便随之而被毁掉,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由于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温情,又面临暴力的情况下,孩子极可能离家出走,严重时则可能轻生。同时幼儿还表现出情感冷漠、惧怕困难、害怕惩罚,继而产生退缩、消沉、说谎等行为,表现出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不善表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不能表现自己的不满和反抗等性格;对幼儿过高的期望,过多地限制,过强的支配和命令,都会导致幼儿自尊、自信等许多宝贵的性格特征随之被毁掉,并逐渐形成粗暴、冷漠、敌意的性格,依赖、懦弱和自卑的性格,或是固执、刚腹自用的性格,阻碍了幼儿自主性发展。严重影响了健康、文明性格的养成和良好的社会化人格的塑造。

  4、民主型

  我们提倡的是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能充分尊重爱护子女,采取民主的、平等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里,一般家庭气氛和谐、愉快,幼儿与父(母)关系密切;家长经常积极主动的与幼儿一起游戏,关心幼儿的进步,与幼儿交流感情,对于幼儿的喜怒哀乐都很关心常常在欢乐的家庭生活中,家长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经影响、教育了孩子。

  从家长行为看孩子心理发展的后果,无疑,这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模式。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要求父母自身心理健康,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对孩子施以民主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来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此外,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是提高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手段。

  (1)主要表现(优点)

  ①对孩子爱而不娇,对其活动既加以保护又给他一定的锻炼机会;满足其要求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控制或禁止。②尊重、信任孩子,并积极引导其健康发展。③针对幼儿特点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④全面关心孩子。

  (2)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尊重和理想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对孩子精心培养、爱而不惯、平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沟通。父(母)既尊重孩子的意见,又能提出严格的具体要求;既高度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地探索,支持孩子去做其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平等地与父(母)进行讨论和争辩,又对孩子幼稚、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而不是无端地训斥和埋怨。当然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的指导孩子成长。

  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情绪、丰的品格,以不断进去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同时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因此,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意志坚强,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相处。他们具有积极的、向上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不同,无论是溺爱型、专断型还是纵容型的同一种管教类型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引起的反应,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比如,面对专断型的家长,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倔强的、怀有敌意的“对抗”;有的孩子也可能以顺从作为家长权威的“补充”;有的可能把经久的压制“融化”为极度的自卑;也有的可能表现为满不在乎以求“解脱”,或者装出讨人喜欢的、受宠的样子来自我“保护”……。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孩子的表面行为来评价某种管教类型的实际效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新世纪对一代新人素质的必然要求。人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是,从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的结论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家长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子女有形的身体的生长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的健康成长。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的教养方式无论是溺爱型、专断型还是纵容型,对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既不利于子女的成长,也有悖于社会对人的要求,说到底与父母的初衷也是相违的。这一现状尽管已经引起有关研究者的注意,但还远远没有引起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广泛注意与重视。我们认为,作为青少年成长大环境的社会,应当通过报纸、刊物、电视等传播媒体,宣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民主的教养模式,使之成为创建精神文明、争建文明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场所的学校,应当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指导家长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使之成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作为青少年成长最直接教育者的父母,应当转变旧的传统观念,不仅将子女看成是自己的后代,子女的成长是自己的希望,更要将子女看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成材是国家的希望。只有这样,才会更自觉地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以上这四种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使幼儿的心理发展误入歧途,有的则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样使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减少单亲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并从教育自己的孩子总获得快乐,并给家长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①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耐心地、实事求是地作出回答。②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③每天都应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④常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⑤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⑥让孩子有机会对某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决定。⑦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⑧相信孩子有理智并信任他。⑨带幼儿接触不同的人,满足其交往的需要。⑩不要空洞和不真实地表扬孩子。④”

  (二)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社会怎样地呼唤人们重视家庭,回归家庭,全球每年破裂的家庭数还是在不断递增,保守的东方和开放的西方在这一点上趋于共同。这一趋势所引发的后果是几千万个单亲家庭的诞生和存在。就使单亲家庭对幼儿的教育问题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单亲家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重要,同时也导致了单亲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1、易出现严重的性格缺陷

  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

  离异家庭子女一般会出现这样几种性格缺陷:由于父母整天争吵,对幼儿缺少关心,幼儿缺乏安全感,逐渐形成孤僻胆怯的性格,对他人对社会不信任,表现出极端冷漠;而有些幼儿则由于长期目睹父母的同室操戈,变得情绪暴躁、蛮横,表现出任性、放纵;有的则可能由于父母的迁怒,成为无辜的“替罪羊”,整日生活在恐惧中,表现出神经质。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造成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甚至有可能会造成交往障碍。

  2、易出现性别角色混乱

  这尤其表现在随母亲生活的男孩身上。儿童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性别角色认定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父亲作为一个勇敢、坚毅的男性性别角色,对男孩子男性化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单亲家庭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男孩,往往受到母亲过分的关爱和保护,容易养成女性化的气质倾向。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缺乏相应的行为学习榜样;往往就会形成某些性格缺陷。跟随母亲生活的男孩子,缺少父亲的影响,对母亲过分依恋,常常对母亲“发嗲”;而母亲也由于情感转移的原因,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希望,对孩子也是一种非正常的情感上的过分依恋,常以同样的方式去回应。久之,这种模式被固定下来,男孩子就会缺乏阳刚之气,形成柔柔弱弱、犹犹豫豫的女性化性格,对今后的生活与婚姻造成不良影响。

  3、易出现学习困难

  单亲家庭带来的孩子学习困难的问题,这也是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家庭结构与孩子的学习无关。单亲子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表现在情绪低落,抑郁而对学习成绩产生直接影响。无疑,父母离异、家庭破裂都会给子女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Wallersteuin⑤等对60个家庭离异儿童进行纵向研究表明,37%的儿童患有中、重度抑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痛苦和愤怒。还有的孩子表现在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情绪等方面,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都对学习有极大的影响。

  三、建立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单亲家庭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爸爸,又要当妈妈,,特别需要爱和教育的有机结合,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这样的家庭中,幼儿的教育自然会受到重视的。因为在此时家长会格外的对幼儿关心,想让幼儿得到没有得到的那分爱,而使自己的教育中易出现问题,导致幼儿产生各种心理健康的问题,让幼儿易误入歧途。所以,单亲家庭的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养方式。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也希望各位单亲家长能够借鉴,来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1、爱而不娇

  父母爱子女是一种天性,同时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但是,要教子成才,必须爱得适度。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子女一味娇宠,把孩子培养成又笨又懒,生活难于自理的人,实在太不明智。所以,爱子女也是有学问、有讲究的,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说过:“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同时,他又说:“皆见爱未必治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其他任何人的爱难以比拟的。虽然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见得都能教育好子女。事实如此。爱要有利于洗刷孩子心灵上的污垢,而不能成为孩子滋生各种坏习惯的温床。鲁迅说:“一方面要真挚地爱孩子,另一方面又要严格地要求孩子。”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一定要坚持,不要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哭闹,使孩子学到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切忌期望值太高

  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期望,使自己能够喘口气。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一旦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遭。

  “望子成龙”并没有错,但什么是“龙”则有待正确认识。据说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母亲的见解多么难得可贵。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农民,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也是龙的传人的本色。

  3、培养其独立性

  许多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百般照顾,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能独立生活的人。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可要求孩子从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接着是学会做家务劳动。

  4、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的成年男子,以免因缺少父爱形成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和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另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做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这会有利于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5、鼓励其融入社会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

  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上,单亲子女,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往往要承受来自社会个方面的歧视和偏见,他们的性格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有效措施。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互相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离婚率的逐步上升,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逐年增多。由于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极大。因此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心理健康是人成才的一项基本素质。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基本素质形成的时期。所以幼儿心理健康对其今后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面向全体幼儿,面向幼儿的全体,面向幼儿的未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预防单亲家庭中幼儿的心理疾病,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成长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发展智能、增强身体健康的过程,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表现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体现一个人如何立身做人的人格而言,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正是这样,单亲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更不能忽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重要的。

  总之,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重大,一定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对幼儿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成为有理想、有报复、意志坚强、充满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的一代。

  参考文献:

  1.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5.146-158

  2.钱源伟主编.幼儿健康心理八十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1-2

  3.郭黎岩著.青年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7.244-249

  4.郑雪主编.幼儿心理教育手册[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7.59-65

  5.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137-158

  6.冬雪.走进单亲家庭[J].幼教博览,2002,3:4-7

  7.王妍.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J].幼教博览,2002,6:12-13

  8.郭谊.家庭环境与孩子的心理发展[J].幼教博览,2002,8:1

  9.王小清.家庭如何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幼教博览,2002,10:12-13

  10.黄洁萍.值得关注的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J].家庭教育,2002,7-8:9-11

  11.邵荣芳.走进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世界[J].学前教育研究,2000,5:56-57

  12.叶蓉.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2,2:68

  13.朱华贤.单亲教子的误区及策略[J].幼儿教育,2003,11:40-41

  14.李晓梅.单亲家庭孩子心理浅析[J].幼儿教育,2003,11:42

  15.李求真.单亲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问题[J].家庭教育,1996.2

  16.罗紫璜.如何教育单亲子女[J].家庭教育,1999.3

  17.齐麟.论单亲家庭[J].人口学刊,2000,6:50-53

  18.罗景、张小磊.3-6岁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研究[J],2005.2.1

  19.无名.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J].心理辅导中心

  20.黄河清.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J].家庭教育,1998.2

  看过"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的还看了:

1.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参考文献

2.浅谈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4.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论文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2)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论文篇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通力协作。但值得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

  • 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_家园合作的策略有哪些
    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_家园合作的策略有哪些

    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是学习啦小

  • 关于幼儿教育的知识
    关于幼儿教育的知识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

  • 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生活处处皆教育,音乐以最常见的艺术形式蕴含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幼儿的情绪情感。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184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