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记忆力 > 快速记忆法 >

关于快速记忆的具体应用

时间: 邱妹21268 分享

  记忆是大脑系统思维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快速记忆法的具体应用,希望大家喜欢!

  快速记忆法的具体应用

  最初,法国着名的天文学家勒让德就认为,要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装置去进行飞行是不可能的;稍后,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由于他们的崇高威望,因而极大地妨碍了制造飞机思想的发展;过后,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之一、德国着名的物理学家赫姆露茨,从物理学的“科学角度”论证了机械装置要飞上天纯属“空想”这一“科学结论”,使得德国的金融界、各工业集团撤销了原先对飞机研制事业的支持;最后,美国天文学家纽康又根据各种数据做了大量计算,从而“证明”了飞机甚至根本就无法离开地面。当然,现在我们已无法得知上述这些专家在论证中有哪些不对的地方,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天上的飞机整天在“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首次把飞机送上天空的是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人莱特兄弟。他们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们思想活跃,富于幻想。他们凭自学成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大无畏精神,最终于1903年取得了巨大成功。

  由飞机的例子可以发现,过分地强调“科学态度”会给创造带来多大的危害,同时也可以领略出幻想在创造性思维中有多么重要。列宁曾讲过,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大胆的幻想思维,而绝不能简单地加以“毫无根据”、“胡思乱想”的罪名。其实“胡思乱想”中的幻想也并非毫无根据,或者说没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合理性。从历史上看,有不少“权威”们总是以“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大帽子,压制不同的观点和学派,特别是以此来压制充满好奇心与幻想的敢说敢干的青年人,这极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不利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完全违背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各项规律。我国着名学者郭沫若就曾正确地强调过“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并把异想天开(即幻想思维)放在首位,这实在是符合创造学原理的。

  正因为幻想具有“脱离实际”的重要特点,所以幻想思维可以在人脑中纵横驰骋,也可以在毫无现实干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任意方向的发散,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幻想思维最为接近的是空想或无稽之谈。空想是人们思想的宝库,天才的一大特点就是空想思维发达。不论是天才还是凡人,都同样存在着空想力和以现实的道理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过凡人只能以现实的道理去思考问题,因而他们的空想力便逐渐萎缩;而天才却乐于运用空想力,在他们思考问题时首先求助于空想。

  天才人物能在遥远的空想彼岸抓住启示,然后再返回现实中来,所以他们的思想具有飞跃的高度。

  自然,幻想越是大胆,可能包含的错误也越多,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从幻想的天空回到现实大地上来加以检验。错误就会被发现、被纠正,正确就会被充实、被发展。

  总之,幻想思维可以使人们思路开阔、思想奔放,因此它在创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创造的初期,就更需要各种各样的幻想。德国学者莱辛说的好:“缺乏幻想的学者只能是一个好的流动图书馆和活的参考书,他只会掌握知识,但不会创造。”法国的狄得说的更实际:“没有幻想,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人们在创造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突破。灵感思维常常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并往往使人们的创造活动进入一个质的转折点。大量的研究表明。灵感思维是由人们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的多次叠加而形成的。是人们进行长期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的一个必然阶段。很多创造性成果都是通过灵感思维而最后完成的。所以,有人把灵感的到来看作是狭义的“创造”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灵感思维具有引发的随机性,出现的瞬时性、专注性、新颖性和模糊性等特点。

  (1)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或者叫偶然性),是指灵感既不能像具有必然性的逻辑思维那样有意识地导出,也不会如同想像思维那样有可能自觉地进行思索,而是由创造者完全想不到的原因诱发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因此灵感显得难以预料、难以捉摸,即使创造者本人也根本不可能自觉地意识到在何时、何地会产生什么样的灵感。

  (2)灵感出现的瞬时性,是指灵感往往是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的,常常瞬息即逝,因此灵感一旦出现。就要立即抓住。

  (3)灵感出现的专注性(或专一性)。是指任何灵感都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某个方面而产生的,同一个灵感不可能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多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指望出现一次灵感而得到解决,这是因为专一的灵感思维是来自在此以前对某一专门问题的过量思考。

  (4)灵感出现的新颖性(或独创性)是从灵感思维的功能和作用上考察而得出的。钱学森指出:“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因此,思维的复旧性、重复性与逻辑性是不会有所突破的,也是不会形成灵感的。古往今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不与灵感的新颖性有关。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家、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的“茅塞顿开”等,都说明了灵感的这一特点。

  (5)灵感出现的的模糊性,是指灵感所产生的新线索、新结论、新成果往往并不是很清晰,还需要及时加以清理。许多科学家似乎共同发现,灵感往往出现在半梦半醒之间的一种状态下,或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叉过渡中。因此,灵感产生以后,要对它进行认真的思索与逻辑思考,方能得出明确的成果,这是创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灵感还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是说人们在创造中只有做到“苦苦思索”、“过量思考”,那么灵感就会在头脑中出现。这既符合哲学中的量变到质变原理,又可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头脑中要有一个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这是由灵感的专一性所决定的。很明显,一个在头脑中并无要解决问题的人,绝不会产生有关问题的灵感。因此,灵感与要解决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观察资料、信息资料的积累,这是产生灵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比如,一个不懂文学的人绝不会出现写诗的灵感。所以,灵感思维是要以一定知识结构的知识积累或经验积累为先决条件的。

  (3)对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紧张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考,也就是说,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这种过量思考是促使灵感到来的必经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创造者与科学家往往不被一般人理解,他们常常被认为是“精神失常”、是“疯子”、“狂人”等等。比如,在美国的一项民意测验中,有50%的人认为科学家是一群“怪里怪气的人”。到了这一阶段,头脑里的问题已经达到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程度,有的思想逐渐转化为潜意识,然而尽管这样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在思想达到饱和以后,思路也往往会进入到僵局之中。

  (4)搁置。在进行过量思考,使思路进入僵局之后,便可把要解决的问题暂时放一放,使头脑放松放松。也可以从事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或者可以去玩一玩,改换一下原来的环境,缓冲一下紧张的思考,不再使大脑受压抑,促使头脑中的潜意识进行活动。在搁置阶段,头脑中已形成的潜意识信息。一旦遇到有关因素的诱发,即会自然地产生“一闪念”或顿悟。这种诱发有联想式、触发式、省悟式等几种基本形式。

  (5)灵感的产生。头脑的“一闪念”或顿悟一旦形成,即表示灵感已到来。这时的关键是要及时地抓住灵感,并用自觉的思维活动对待这突然而至的灵感,才能使灵感在创造中起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往往需要及时地将灵感记录下来,否则稍有放松,灵感就可能从脑海中消逝。有时“做梦”往往也是灵感产生的温床。

  灵感的产生并非一定要经过上述的某个过程,比如有人不需要“搁置”阶段就可以产生灵感。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清楚获得灵感的艰巨性。正如清末学者王国维所述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深刻说明,灵感尽管是人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灵感的到来却是不容易的,它需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的劳动和思索。爱迪生对自己成功的说明是:“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某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地质力学、科学哲学等,则是在那些最基本学科基础上求异而得的。

  其实,就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如果不经常异中求同,就不能吸取新养料以丰富充实其内容;如果不能同中求异,则不能突破旧的规范,使其向前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一般习惯于先是求同,只是到了不得已才求异。因此,对创造性思维的学习,就能帮助我们尽可能摆脱习惯思维,以更快的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快捷记忆的运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也是对快捷记忆的运用。这种运用过程是怎样展开的?心理学家采用各种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有的请发明家或创造者自述其创造活动的经过,有的分析科学家、艺术家的日记或传记,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结论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于1926年提出的“四阶段”说。瓦拉斯认为,无论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造,大体上都要经过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阶段。

  (一)准备期

  创造性思维展开之前,必须有一个充分准备的阶段,以便对同类问题的前人成果、经验和教训有所理解,然后才可能从旧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从旧关系中发现新关系。学习前人的经验,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启示。

  准备期的主要工作是广泛地搜集有关事实和资料,并适当地整理分析它们;严格地检查自己的知识技能,及时地弥补自己的缺陷;根据前人的成果、经验和教训,正确地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起点和突破口。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虚怀若谷,二是独立思考,创造不是胡思乱想?创造性成果永远植根于前人耕耘的土壤之中。如果不虚心地研究和继承前人的成果和经验教训,不加强自己的知识修养。便不可能有卓越的创造。美国1980年的一项调查证明。大多数着名的画家和音乐家。在其代表作问世之前,都有10年的准备时间。一般人常常过分强调创造需要天才,其实,缺乏足够的修养,单凭所谓天才,创造是不会成功的。然而,创造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创造者必须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致于被各种观点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从,不致于被大量的资料吞没。贝弗里奇说的对:“在准备工作阶段,科学研究人员不应消极地用资料充斥头脑。而应当寻找现有的知识空档、不同作者报告中的差别、本能地观察到的现象与原先报告之间的矛盾、与有关课题相似的地方以及自己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的线索。”

  (二)酝酿期

  酝酿期是消化记忆材料、构思假设的阶段,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最艰苦的阶段。创造者要运用自己全部的知识经验、智慧能力,反复探索,反复寻觅,时而集中,时而发散,冥思苦想,搜肠刮肚。有时明明觉得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可以接通的线路,但又确定不了哪些线路可以在哪些地方接通,而且一些想法“驱之不散,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常常弄得创造者食不甘味,夜不成眠?如醉如痴,貌似反常。爱迪生新婚之夜丢下新娘去做实验,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这些“反常行为”大多发生在这个阶段。

  酝酿阶段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漫长的这主要取决于创造任务的难易程度、创造者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和创造能力。爱因斯坦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之前,曾经进行了“十年沉思”,此后又经过了“十年沉思”才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他在谈到对广义相对论的构思时说:“在最后突破豁然开朗之前,那在黑暗中对感觉到了却又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进行探索的年月,那强烈的愿望。以及那时而充满信心,时而担忧疑虑的心情——所有这一切,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酝酿可能是显现的,如进行各种自觉的思考、有目的的观察和实验等;也可能是潜伏的,如遍视各种传统的方法而无法解决问题时,创造者可能将问题暂时搁置起来,去从事其他活动。这时候,创造者的思维活动表面上好像中断了,但实际上,原来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仍不时地出现在他的头脑中,甚至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经常在睡梦(或者白日梦)中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一旦成熟.新理论、新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三)豁朗期

  这是一个“豁然开朗”的阶段。经过酝酿之后,创造性的新观念突然出现,使“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创造性解决办法变得“得来全不费功夫”,呈现“豁然开朗”的新局面,这就是灵感。

  灵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在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协同活动中发生的。人在处于灵感状态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想像非常丰富,思维特别敏捷,情绪异常高涨,所以,创造活动的效率极高。郭沫若在日记中写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夜将《屈原》完成,全体颇为满意,全出意想之外。此数日来,头脑特别清明,亦无别种意外之障碍,提笔写去,即不觉妙思泉涌,奔赴笔下,此种现象为历来所未有。计算二日开始执笔至今,恰好十日,得原稿一二六页……真是愉快。”

  前文叙及,灵感具有触发性、突发性、新颖性和瞬时性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苏轼说:“作诗火急迫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摩。”所以,对灵感是要捕捉的,一旦出现,就要及时抓住,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当时出现的好观念、好词句、好主意即刻记录下来。

  对灵感,还要主动地诱发。除了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之外,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律和情绪状态非常重要。灵感虽然是艰苦劳动的产物,但它往往不是产生于艰苦劳动之中,而是产生于艰苦劳动之后,产生在头脑比较轻松、愉快的时候,灵感不是疲劳和烦躁的伴随者。

  豁朗期之后,创造性思维过程基本完成,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已经出现。对科学家的发明来说,已经见到了解决问题的端倪;对文学家、艺术家来说,已经形成了作品的轮廓。但是,创造性思维过程还没有最后完成,因为由灵感得来的超常观念、办法是否正确可行,尚需验证。

18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