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地理>

高考地理关于环境保护试题

时间: 刘惠25 分享

  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关于环境保护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地理关于环境保护试题及参考答案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D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8、赤潮易发生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A正确。

  9、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D正确。

  10、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D正确。

  考点:赤潮。

  【名师点睛】该题以赤潮的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材料,考查学生具备较强的快速获取地理信息和读图分析能力。根据题干“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图”,可以推出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水温较高的南方近岸海域和海水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城市近岸海域,发生的季节是气温较高的夏季。

  (2015•新课标全国2)44.(10分)【环境保护】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0分)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每答出1项措施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引起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出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造成的,因而要加强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经济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帮助农民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在土壤资源丰富的地区实施客土移植,以有效快速恢复植被。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保护,具体抽样考查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属于生态破坏。

  【名师点睛】本题组以近年来贵州省某喀斯特地貌山区的石漠化现象为切入点,文本形式提供材料,指出了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考查石漠化防治的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分析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该地区因经济贫困,在山区开垦、放牧、砍柴,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发生石漠化,所以要想减少石漠化的发生,应该退耕、限牧、限樵,提醒学生要注意的是本题关键词是“政府”,所以应该是政府能采用的“政策性”或“宏观工程性”措施,并且以"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

  (2015•新课标全国1)44、(10分)【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分)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考点:土壤保护

  【名师点睛】该题以喀斯特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层,保护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清楚,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形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

  (2015•四川卷)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43-。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3-和PO43-的尝试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9、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43-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O3-减少, PO43-增加 D、NO3-增加PO43-减少

  【答案】9、C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根据表格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①、②、④的含量高,说明沿线的人口、经济活动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的多,水体中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多, A、B、D错。亚马孙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量大,人口、工业活动少,排放污水少,所以NO3-和PO43-离子的含量最低的③是亚马孙河,C对。

  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不考虑支出,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因缺少支流注入,水量不会变化。也不考虑沿线污染物质向河道中排放,河流中NO3-和P 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增大,所以河流中NO3-和PO43-离子的浓度均不会增加, B对。A、C、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河流污染物来源差异,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

  【名师点睛】

  根据材料,河流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与污染物排放量有关,与河流水量大小有关。经济越发达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越多,经济落后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少,排放量与河流污染物含量成正相关。河流径流量与污染物质含量成负相关。根据亚马孙河的径流量大小,沿岸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判断污染物质含量最少的是亚马孙河流域。根据黄河水系特征,下游是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注入。要注意条件,只考虑河流补给,就是不考虑排放污染物情况,也不考虑河流的支出情况,河流中NO3-和P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变化。

  (2015•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

  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

  (1)(9分)

  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2)(6分)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

  (2)从湿地减少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所以要退耕还湿地,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另外从法律法规分析,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考点:湿地减少原因及保护措施。

  【名师点睛】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航运;旅游休闲等。

  (2015•江苏卷地理)D.[环境保护]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 。(2分)

  (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是 ▲ 、 ▲ 。(2分)

  (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3分)

  (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 ▲ ,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 ▲ 等措施。(3分)

  【答案】(10分)

  (1)总体 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

  (2)春季多大风 天气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任答2点)

  (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 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有效保护草地资源

  (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1点)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任答2点)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不难看出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总体呈下降趋势。

  (2) 美国中西部广泛分布黑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天气干燥,多大风,加之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大风扬起黑土形成 “黑风暴”。

  (3) 美国通过颁布实施“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可以限制土地过度开垦,有利于缓解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从而有效保护草地等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借鉴美国通过颁布实施“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国也应该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并严格执行,另外针对我国人口多,环保意识不强的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应加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执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参与保护环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保护,主要考查荒漠化形成条件、荒漠化的防治。

  【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土地资源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作用为切入点,考查荒漠化形成条件、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第一小题考查读图能力,仔细读图即可得出;第二小题找出“黑风暴”本质即沙尘暴,沙尘暴形成的自然条件大风、沙源;第三、四小题,考查荒漠化防治措施,答题时应注意设问的角度是高效得分的关键。

  (2015•山东卷)46.(10分)【地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满地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图14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10分)

  【答案】

  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名师点睛】

  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资源、环境问题,在开采、利用、生产过程中,总会产生环境问题。图示方式主要是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治理了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015•海南卷地理)26.(10分)环境保护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下面左图示意某区植物分布,右图为灌丛沙堆景观。

  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答案】

  影响: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3分)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3分)

  措施: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供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每答出l项得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早期灌丛沙堆的主要作用是固沙,在一定程度上对绿洲具有保护作用;但如果灌丛死亡,则造成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针对上述现象,可从保护山地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等方面说明保护措施。

  【考点定位】本小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治理。

  【名师点睛】地理综合题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信息获取、材料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其中教材知识和原理的应用以及材料信息的获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该题以区域荒漠化问题为切入点,仍然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并准确获取其中信息是解答该题的突破点。“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是早期灌丛的作用,而“灌丛…死亡”后,其所固定的沙在风力作用下移动,则“最终形成流动沙丘”,这是后期灌丛的影响。“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则是教材中荒漠化的治理措施知识的迁移应用。

  (2015•浙江卷自选)“环境保护”模块(10分)

  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1)~(3)题。

  第12题图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单选,3分)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单选,3分)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4分)

  【答案】“环境保护”模块(10分)

  (1)D

  (2)A

  (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解析】(1)本题以黄土高原景观图片及《环保法》有关陡坡耕地有关法规为背景材料,考查陡坡耕地的不利影响:破坏自然植被、松动地表图体而导致水土流失。实际上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自然原因。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陡坡耕作,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水土流失。

  (3)考查黄土高原治理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治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种草种树、修梯田等。

  图片来源:学科网

高考地理关于环境保护试题

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关于环境保护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地理关于环境保护试题及参考答案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考地理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试题
    高考地理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试题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积涝、山洪、...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

  • 高考地理关于城乡规划试题
    高考地理关于城乡规划试题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

  • 高考地理关于旅游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关于旅游地理试题

    旅游地理主要讲了现代旅游及其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关于旅游地理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地理关于旅游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 高考地理关于中国区域试题
    高考地理关于中国区域试题

    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关于

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