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又是一年高考时,苦读数载上考场,沉着冷静心不慌;细心答题底气足,攻难克关一帆顺。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战争、动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C.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而具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没有迁移到陌生的南方。

  D.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C.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D.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魏晋南北朝埋藏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B.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

  C.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贩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D.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汇合营销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1)C、从文中第二段“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信息可知,不只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可能也会有官员南迁,只是数量少.故选C.

  (2)B、文中第二段有“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的信息,因此并不是一直如此.另外,《吕氏春秋》等资料也并未明确地对南北两地作出比较.故选B.

  (3)B、理解错误,“前者有些技术比后者先进”不恰当,文中第二段有“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的信息,只是说这是一个进步,并没有说有些技术比北方的要先进.故选B.

  答案:

  (1)C

  (2)B

  (3)B

  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双料”院士的有性人生

  严东生是我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料”资深院士,既是著名的战略科学家和优秀的科技工作领导者,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著功绩。

  中学毕业后,大伯希望严东生报考税务学校,今后可以捧个“金饭碗”,但他的第一志愿却填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因为积贫积弱的祖国催生了他心中的一个梦想,那就是“科学救国”。而化学,是他最喜欢的学科。1935年,严东生如愿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37年北平失陷,正在读大二的严东生由于要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只得留在北平,转入了燕京大学。在燕大,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并收获了爱情﹣﹣与同班同学孙璧媃结成一生的伴侣。他们不仅在事业上有共同语言,在业余爱好上也兴趣相投﹣﹣经常晚饭后放几段世界名曲,夫妻俩一起欣赏,听完后交流感受,其乐融融。他的研究生“关门弟子”杨建华,对先生的很多事情都难以忘怀,“2014年师母病重入院,那3个多月里,他每天都陪到很晚,被护士催着才回家。那时先生身体还很好,送毛巾、递茶水都不肯让子女和学生帮忙。师母没能出院,她走后,先生便常常发呆。”

  1946年,严东生踏上了赴美留学的航程。在伊利诺伊大学,他主修陶瓷工学,辅修无机化学。毕业后,严东生留校任博士后研究员,薪资优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当即决定提前回国。1950年,在克服美国当局设置的困阻后,乘船途经香港,回到了故土。同事们都说,严先生是一个战略科学家和科学外交家。他直接参与中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及《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拟定了方向。1984年他主持制定了《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对中科院的科技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面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使中国科学院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严东生带领团队精心“打造”了很多种现代先进材料。比如,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领衔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12年7月宣布发现一种新粒子,其特性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而探测器“心脏”﹣﹣电磁量能器使用的5000根高质量、大尺寸PWO闪烁晶体,正是严东生团队的杰作。

  不止一个学生记得严先生是如何为他争取到了出国进修的机会,又如何千叮万嘱一定要回来为国效力。施剑林研究员始终记得,严先生反复同他讲,辆缺少年轻科学家,尽量多待在辆搞科研,“出国的事我来安排”。经老师牵线搭桥,施剑林去德国马普学会工作了1年多,这期间严东生给他写了很多信,最常关照的一句话是“一定要回来”。他的学生们都如期回来了。

  严东生的言传身教,在一双儿女身上体现得最是淋漓尽致。女儿严燕来,退休前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儿子严友为,退休前是美国默克制药公司高级研究员。这一家子有两大共同语言:科学和音乐。他深知科普的重要性,对记者也非常尊重。记者黄辛表示,“科学是他的生命,在他身上,最能体现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风骨。”

  (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为大,个人名利为小”,教诲我们保持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信心。他常说,立志为中国的建设发展而献身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理想和美德。

  ﹣﹣李红霞《追忆恩师严东生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C

  A.材料第一段对严东生的“双料”资深院士等身份作了介绍,并对其一生的卓著功绩作了概括,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总领了全文。

  B.严东生选择报考清华大学化学系,不仅因为自己的爱好,更源自他的爱国心﹣﹣通过化学实现自己“科学救国”的梦想,让积贫积弱的祖国强盛起来。

  C.严东生一方面为学生争取出国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叮嘱学生学成后要归国,为祖国做贡献。他的那些弟子都如期回国,践行了对恩师的诺言。

  D.严东生与孙璧媃能走到一起,跟他们在事业上有共同语言和业余爱好上兴趣相投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经常晚饭后放几段世界名曲,一起欣赏,并交流感受。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BE

  A.严东生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成功为丁肇中领衔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打造了探测器“心脏”﹣﹣电磁量能器使用的5000根高质量、大尺寸PWO闪烁晶体。

  B.严东生不慕免得,始终坚持“国家利益为大,个人免得为小”,心怀国家、民族和社会。他的身上体现着我国几代科学家立场为中国的建设发展而献身的理想和美德。

  C.1946年严东生赴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主修陶瓷工学。新中国一成立,当即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博士后研究员的职务乘船回到了祖国,体现了浓浓的赤子之情。

  D.严东生直接参与中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及《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指明了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这是他被称为科学外交家的原因之一。

  E.严东生的女儿退休前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儿子退休前是美国默克制药公司高级研究员,他们都爱好科学和音乐,这与严东生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

  (3)材料写了严东生哪些方面的“有情人生”?请简要分析。

  【考点】43: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C、“他的那些弟子都如期回国,践行了对恩师的诺言”错误,文中没有提及弟子对恩师的诺言.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发现了一种新粒子”的不是严东生团队,原文表述为“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领衔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12年7月宣布发现一种新粒子”;C、严东生不是新中国一成立,当即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博士后研究员的职务乘船回到了祖国;D、不是“科学外交家”,而是“战略科学家”.故选BE.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围绕“有情”,把严东生和情相关的事情一一筛选出来,分条列述.可从爱国情、爱情、事业情、师生情等方面总结.抓住关键句段:“因为积贫积弱的祖国催生了他心中的一个梦想,那就是‘科学救国’”“他们不仅在事业上有共同语言,在业余爱好上也兴趣相投”“严东生带领团队精心‘打造’了很多种现代先进材料”“不止一个学生记得严先生是如何为他争取到了出国进修的机会”.

  答案:

  (1)C

  (2)BE

  (3)①爱国情:个人的人生与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怀有爱国之心,不计名利,报效国家.②爱情、亲情:夫妻恩爱,关爱家人,扶老携幼,言传身教.

  ③事业情:热爱自己的学业,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始终保持良知和本心.

  ④师生情:关怀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每点2分,给满5分为止)

  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杭州巷10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D.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考点】41: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基本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所反应的社会价值的基本能力.

  【解答】试题分析:

  (1)A项“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错误,本文以散文化的笔法弱化了故事情节;B项“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错误,杭州巷10号成为最后一户主要体现的是老太太对其眷恋,而不是不近人情;C项“我”没有征求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我”非常犹豫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眷恋.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的环境描写市高考常考的题型之一,对环境描写的分析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把握,环境描写一方面渲染氛围,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则对人物形象的丰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表现了杭州巷荒凉、古朴、幽深的自然特点,这彰显出一种醇厚的文化气息,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为下文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进行描写,表现老太太对故居的不舍的生后情感,引发人深思.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所反应的社会价值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由于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在探究文章主旨的时候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问题实际上写出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去传承古老社会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寄托,这是一种情怀的体现,更是一种内容的表达,文中的老太太之所以不愿意离开,表达出这个地方已经深入的可画出老太太的情感价值.作者写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对历史文明冷落的伤感,作为现代人应该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文明表达一种崇敬之情.

  答案:

  (1)D.

  (2)①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郁醇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②引发“我”的感慨,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③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10号的静谧洁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

  (3)主旨: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处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情感取向:①对历史文明的敬畏;②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③对现代文明的发达导致历史文明的消失的无奈;④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你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②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考点】51: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C “下”这里是“交付”的意思,“礼官”为名词作其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礼部侍郎翁正春等”为名词,作“议黜”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麐,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

  (2)A “陟”是“晋升,进用”的意思.

  (3)D “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错,原文为“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文中没有提到“皇上反对,公开袒护”.

  (4)①讼:控告;耻:以…为耻.句子翻译为: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②唯…是:固定结构,宾语前置;以:介词,按照;出…于:调到….句子翻译为: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答案:

  (1)C

  (2)A

  (3)D

  (4)①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②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参考译文: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里二十九年进士.授官莘县知县,有人到政务繁重的安丘.三十六年四月,由于为政有成绩被征召,授给事中,先授官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任命才下达,孙振基得任户科.当时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官所摒弃.汤宾尹找到了它,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用韩敬为第一.发榜后,文士议论强烈.知贡举侍郎吴道楠想上奏这件事,因为萧云举、王图资历深,隐忍没有揭发.事情过去了三年,恰巧进士邹之麐任校阅顺天乡试的考官,录取童学贤有偏私,于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宾尹的事一起揭发.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麐,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孙振基认为商议的人庇护他们,再次上疏弹劾.皇帝才交付朝臣重新审议.

  当初,汤宾尹在家居住时,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后来芮永缙又揭发梅振祚淫乱的罪状.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人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责官应震等结党营私,此次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孙振基刚强正直敢于进言.任谏官仅半年,多次有进谏.离开后,科场的争议还没有平息,刘策又上疏竭力论述.而汤宾尹的同党一定要将十七人治罪,来安慰韩敬.孙振基代替翁正春,再次召集朝臣商议.仍然判定韩敬暗中行贿勾结官吏有罪,为十七人昭雪.汤宾尹、韩敬有外援,朝廷又多帮助,所以议论长久不能决定.凡与韩敬作对的,朝中没有一人.孙振基不久因忧虑成病离开,在家中去世.

2017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

又是一年高考时,苦读数载上考场,沉着冷静心不慌;细心答题底气足,攻难克关一帆顺。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