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语文高考试卷浙江及语文联考试题(2)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3)题。

  房东

  庐 隐

  (1)当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时,兜夫“哎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到了”。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在这所房子的对面,是峙立着无数的山峦,当晨曦窥云的时候,我们睡在床上,可以看见万道霞光,从山背后冉冉而升。跟着雾散云开,露出艳丽的阳光。再加着晨气清凉,稍带冷意的微风,吹着我们不曾掠梳的散发,真有些感觉得环境的松软。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

  (2)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在他们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戴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

  (3)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容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到了晚上,大家同坐在院子里讲家常,我们从楼上的栏杆望下去,老女房东便笑嘻嘻地说:“师姑!晚上如果怕热,就把门开着睡。”我说:“那怪怕的,倘若来个贼呢?……这院子又只是一片石头叠就的短墙,又没个门!”“呵哟师姑!真真的不碍事,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过贼,我们往常洗了衣服,晒在院子里,有时被风吹了掉在院子外头,也从没有人给拾走。”我听了那女房东的话,由不得称赞道:“到底是你们村庄里的人朴厚,要是在城里头,这么空落落的院子,谁敢安心睡一夜呢!”

  (4)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他们家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搀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

  (5)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6)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师姑!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我接着说道:“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那老房东忙笑道:“师姑!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我不觉叹道:“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为什么人不羡幕?!……”

  (7)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可是的呢!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8)我笑道:“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为了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

  (9)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刺刺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

  (10)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刺刺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节选部分的第(1)段似写景为主,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既将城乡环境的特点进行了对比,也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

  B.文章写到乡里人不戴手表,家里也没有钟,充分体现出乡里人有着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城里人的那种时间观念。

  C.第(5)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远近结合,变换视角,动静结合,描写了优美迷人的山中美景,使人如临其境,表达了喜爱之情。

  D.文章最后几段主要写到房东与“我”的对话,言语中流露出乡下人物产丰富、生活便利的自得,也看得出作者对城市拥挤的厌倦,对乡下宽敞清静的热爱。

  (2)文中画线句子说到老房东比我们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主要有哪些自然的趣味呢?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3)小说的结尾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包含着“我”的复杂情感,请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5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3)题。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刘心武

  (1)北京有两座著名的金刚宝座塔。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著名作家,而五塔寺好比尚未引人注意的作家。

  (2)至今还记得19年前深秋到五塔寺写生的情景。那天下午,在空旷的寺庙里,我把对沟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中。

  (3)而后,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搭没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随便一翻,才知却是小说,作者署名王小波。

  (4)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读完。

  (5)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电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因为我的主题是:“你能告诉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诉了我一个号码:“不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

  (6)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一个懒懒的声音:“谁啊?”

  (7)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想认识你,跟你聊聊。”他居然还是懒洋洋的:“好吧!”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的信息却令我欣慰。

  (8)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样。可是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9)我把在小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我拍着那书告诉他:“你写得实在好。不可以这样好!你让我嫉妒!”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

  (10)那一年我54岁,他比我小10岁。我自己也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

  (11)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们并没有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

  (12)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

  (13)1997年初春,大约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跟你喝了。”我没大在意,嘱咐了一句:“你还是注意别喝高了好。”也就算了。

  (14)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是“王小波的哥儿们”,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不能这样开呀!”但那竟是事实。

  (15)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

  (16)面对着我在五塔寺的写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呼唤: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有删节)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中多次写到“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既呼应了文章标题,也表明了作者对王小波的深切怀念和因王小波已经去世的失落之情。

  B.前文写到两座寺庙,后文又提到两座寺庙,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上以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对王小波的人生遭遇进行了形象的概括。

  C.第(2)段画线句子在行文上是对自己的动作描写,实质上是内心情愫的一次抒发;句中“银杏树”既是眼前之树,也是心中王小波先生的形象象征。

  D.第(10)段中的“共同语言”表明虽然作者与王小波彼此立场想法不同,但依然能够欣然接纳对方的意见。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对王小波的介绍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无论是对其作品《黄金时代》的态度由误会到欲罢不能,还是对其人的接触和认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B.作者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但也嫉妒王小波的才情;两人因《黄金时代》这一作品而最终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C.作者在阅读完《黄金时代》后,向很多的朋友咨询了王小波的电话,既表明了作者想见王小波的迫切心情,也说明了王小波先生在当时并不是很出名。

  D.文章第(10)段和第(11)段的内容表明,作者与王小波先生会面后的谈话其实是话不投机的,但两人并未因此而有争吵,反而成为了朋友。

  E.文章多次提到喝酒,说明两人都是性情中人;作者与王小波因酒而结缘,也是因酒而有了对彼此的深入认识,酒成为了文章的一条行文线索。

  (3)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王小波的认识。(5分)

  六.语言运用(8分)

  16.指出下列诗词描绘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些文学形象。(2分)

  (1)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

  (2)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

  17.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18.作文60分

  理解以下两句古诗,体会诗意理趣,可以选择其中一句立意,也可有机结合两句诗意,综合立意,联系社会人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参考答案

  1-10题,每题3分

  1.答案C。( 冠冕guān )

  2.答案C。(燥动一躁动。)

  3.答案A。(A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B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C权宜之计: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D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4.答案D。(《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5.答案:D(A中“景德镇陶瓷”应改为“景德镇制瓷”,“首批” 应调整到“国家级”的前面。B中搭配不当,“山东大嫚”的后面应加上“的典型特征”;C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虽然”应调至“内容”的前面。)

  6.答案:选B。当看到一段话有虚词的时候,应根据虚词判定选项。在选填的四句话中有三句带有虚词,\'就连……也没有……惟有\',①③②必相连,选B。

  7.A 仅仅。(B白白的。C类。D步行。)

  8.D(①主谓之间,不译。②代词,他。③转折,可是。④转折,可是。)

  9.C

  10.C(“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是韩镛在废除淫祠时人们的反映)

  11.(10分)(1)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以前就有人兴妖作怪祸害百姓,做盗贼的人信奉这个尤其严重。(5分。大意1分,“尚”“以”“祸福”“尤”各1分)

  (2)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当权,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5分。大意1分,被动句式1分,“辈”“用事”“更张”各1分)

  【参考译文】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不久调任集贤都事。泰定四年,又转任国子博士,不久担任监察御史。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皇帝就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吏部掌管官吏的考核、选拔,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完全了解天下的贤才。况且尚书是三品官阶,傅岩起经多次升迁也才四品罢了,按照制度也不能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他的奏言。

  天历元年,被授于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而特别推举乌程县尹干文传,他的政绩和品行是各县之最,凡是韩镛所到的郡县,都因为他的到来政务井井有条。天历二年,转任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任国子司业,不久任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年,历任宣徽院及枢密院佥事。至正二年,任翰林侍讲学士,随即任侍御史,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所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官。至正五年,御史台官员辨白他所受的诬陷,于是又被起用参议中书省事务。

  至正七年,朝廷慎重选用州县长官,参知政事魏中立对皇帝说:“现在您定要找到贤良的州县长官,没有比得上韩镛的。”于是皇帝特意写上韩镛的姓名,授给他饶州路总管的官职。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前就有人兴妖作怪祸害百姓,做盗贼的人尤其信奉,将要抢劫时,必定到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这座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凡是境内不合礼仪的过多的祠庙,全部毁掉。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韩镛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品行学问都受人尊重的老成博学的人,作为《五经》教师,每月初一十五定必穿戴深衣幅巾来拜祭孔子,每月一定来考核功课,用来劝勉鼓励。每当处理政事的空闲,肯定要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韩镛居住在官衙中,自己生活清净淡泊,同僚下属也都被他所教化。以前,朝廷的使臣到达地方州县,官府供奉极为奢侈,一旦不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怀恨在心,往往在朝廷中对地方官员竭力诽谤,那些出使到饶州的使臣,韩镛在郡舍接见他们,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从饶州回去后都没有什么议论。后来皇帝降旨,因为缯帛过于脆薄,派使臣笞责行省官员和各州县长官,唯独韩镛没有受到责罚。韩镛治理政事,即使是小事,他考虑周详缜密大都像这样。

  至正十年,任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当权,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有人认为韩镛擅长治理郡县,而在朝廷执政并非他的长处,于是外放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等到脱脱被罢免,受他重用的人都被处死,只有韩镛免去灾祸。于是调任西行台中丞,死在官任上。

  12.(1)B D(4分)

  (B项,不是用典,诗人意在表达自己的不俗装束与不凡气度。D项,“景何限”结合全词是词人对美景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并无惋惜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选对一个2分,选对两个4分。)

  (2)刻画了一位雅致洒脱,心境明澈、超脱而不慕名利的词人形象。(2分)。词人对所写之景的喜爱,如薰风小院,绿竹翠荷,侧面烘托出词人的情趣雅致。(2分)。词人轻纱细葛、羽扇纶巾、披襟散发的装束中自有一份洒脱非凡气度。“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明澈、不慕名利的超脱心境。(2分)。(每点2分,共6分)

  13.(8分,每空1分)(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一蓑烟雨任平生

  14.(12分)(1)B(3分)

  (乡里人并非不需要时间观念,只是他们对时间的掌握来自自然环境,如太阳的位置等等。)

  (2)(4分)

  ①居住环境,贴近自然。可联系第(1)(5)段内容分析;

  ②生活节奏,顺应自然。可联系第(2)段内容分析;

  ③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可联系第(4)(6)段内容分析;

  ④人际关系,淳朴自然。可联系第(3)(6)(9)段内容分析。

  (每点2分,既要有概括,也要有联系文本的简要分析;答到2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3)(5分)

  ①对乡下生活的不舍;对乡下自然质朴、富足而充满生机的生活的留恋;对热情而诚恳的老房东的喜爱;

  ②对离开乡村的无奈,暗含了对城市忙乱拥挤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5分。)

  15.(12分)(1)C(3分)

  (“也是心中王小波先生的形象象征”错误,因为此时作者并不认识王小波。)

  (2)A C(4分) (B项“嫉妒其才情”错误,这里只是表明对王小波才情的高度赞赏;D项“话不投机”错误,只是说到两人阐述的想法不同,性格直率;E项“因酒而结缘”错误,从文章看,两人是因书而结缘。)

  (3)(5分) ①相貌平平,模样有点凶;

  ②不拘小节,随意随性;(回电话的方式;见面交流的问答)

  ③憨厚、睿智,而又幽默;(从与作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④生前无名,死后才华作品被世人认可。(如很少人知道他的号码,《黄金时代》当时还不被重视,被随便塞在一小格中等)

  (每点2分,任意回答出三个方面,能联系文本作答,即可得5分)

  16答案.(2分)贾宝玉 探春

  17.答案:(6分)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

  18.作文(60分)

2017语文高考试卷浙江及语文联考试题(2)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3)题。 房东 庐 隐 (1)当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时,兜夫哎哟的舒了一口气,意思是说这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