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语文 >

湖南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

时间: 德豪21 分享

语文是教学中的重要科目,其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模糊性,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湖南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湖南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皡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皡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 综合甲骨文和古代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C.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

祖。

B. 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 《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C. 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①,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老矣,何怯也!李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

B.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

C.始皇谢曰:“已矣,勿复言!” 谢:道歉

D.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竟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5分)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8.“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这两句是怎样写景的?有什么好处? (5分)

9.此词既写景,又写人。根据词意,此词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一致的。

(3)《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4分)

田野里出世的婴孩 [土耳其]奥尔汉·凯马尔

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太阳似乎主宰着一切,农场工人们汗水涔涔,有节奏地不断挥动锄头。随着锄头均匀的起落声。农场工人们哼着歌。

法尔霍那双肿胀的手满是汗水,他把汗都揩在那条宽松的黑裤子上,掉过头去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瞧着他身旁挥锄头的妻子,说:“怎么?你怎么啦?”古丽沙是一个肩膀宽宽的结实女人,干瘪的脸上淌着亮晶晶的汗珠。由于剧痛,脸已经不成样儿,而且露出一道道的皱纹。她没有回答。

法尔霍用胳膊狠狠推她的腰部:“你到底怎么啦?”古丽沙用疲倦的眼神瞥了丈夫一眼。她的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里,怪吓人的。这时锄头忽地从她手中滑落,掉在地上,她用手紧紧按住大肚子,俯下身去,在红棕色的土地上跪了下来。

监视他们干活的汉子撑着黑色的太阳伞站在一旁,这时叫了起来:“古丽沙!不要再干了,走开吧!”

她痛得死去活来,使出常人罕有的力气,咬紧牙关控制自己。她突然呻吟起来:“哎呦……”对一个女人来说,劳动时被陌生人听到这种声音真是丢脸。

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女人驯服地蹲在地上。她知道这副样子丈夫是不会宽恕的。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时,监工的又说:“古丽沙!快走!娘儿!现在你赶快走,快!”她朝离她一千英尺光景远的沟渠走去,这是农场的边界。

法尔霍咆哮着,看到九岁的女儿赤脚站在监工的身旁,吩咐她说:“你得代你妈干活!”女孩知道现在该轮到她了。她拿起和自己身子一般高的锄头,走到行列里。锄头的起落声依旧和农场工人们的歌声相应和。

古丽沙挺直身子站在沟渠里,她环顾四周,在炙人的热浪中侧耳细听。看不到什么人。空旷的土地上热气逼人,这片土地向远处延伸,似乎没有尽头。

她把宽大的黑裤子口袋里的物件全部倒空,取出一些东西。她知道自己分娩期已近,早就张罗好了这些东西。她正想蹲下身去,忽听到后面有走动声。原来是一条狼狗!她捡起一块石头向它扔去。那条狼狗吃了一惊逃开了,但没有消失。

古丽沙焦急极了,又向那条狼狗看了一眼。狼狗在她的目光下退了几步,但还是盯着她,眼睛射出异样的光芒……

这时古丽沙肚子又痛了起来,这是最厉害的一次阵痛。她裸着膝盖蹲下来,两手撑住地面呻吟起来,脖子上静脉粗得像手指一般,颤动着。

“法尔霍,庄稼汉,”监工说,“跑去瞧瞧那个女人……她也许会送命的。”法尔霍朝妻子在苦苦挣扎的那个沟渠望去,摇摇头,恨恨地骂了几声,继续干活。他怒火中烧,怨恨自己的妻子。

“瞧那边,小子,”监工又说,“跑去看一看那女人怎么了。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法尔霍把锄头扔在一边,往那边跑去。真想一脚接一脚地踢她……这个不中用的女人捣他的鬼,他真受不了。他在沟渠边停住脚,睁大眼睛向下瞧。

古丽沙倒在地上的小路旁。在沾满鲜血的一块破布上,浑身上下一片紫红色的婴儿在伸手伸脚地扭动。一只狼狗正扑在婴儿身上。他霍地跳下沟渠。狗三脚两步逃开了,舐着血淋淋的嘴。婴儿闭着眼睛,手脚还在扭动。法尔霍打开布包,原来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法尔霍一下子变了。他仰望天空,严峻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抱起婴儿,大叫一声:“我的儿子!”他乐得几乎疯了。养了四个女孩后,居然来了一个男孩!

古丽沙感到丈夫就在身边,张开眼来。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挣扎着想站起来。“这回你挺不错。”法尔霍说,“挺不错的,女人!”他抱着婴儿从沟渠里一跃而出。

监工看到他穿过红棕色干裂的土壤跑来。“那边……那边……”他说,“法尔霍向这边走来了!”大伙儿都停止干活,倚着锄头,目不转睛地瞅着。法尔霍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大声喊道:“我的儿子!我有一个儿子了!”他把婴儿紧紧抱在胸前,婴儿裹在一块带血的破布里,浑身还是紫红色的。

“嗨,你得小心,庄稼汉。”监工说,“别抱得这么紧,你会把他闷死的……现在你回农场去吧。告诉厨师,是我派你来叫他给你些油和糖浆,让女人吃一些吧。走吧!”

法尔霍不再感到疲倦了,炎热他也不在乎。现在他年轻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轻捷得像小鸟似的。他向农场的小泥屋走去,茅屋顶在他的眼前隐隐闪现。

(选自《外国经典小说选》,有删改)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法尔霍咒骂起来,飞起右腿朝妻子的腰部狠狠踢了一脚”,反映了法尔霍怒火中烧的心理及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妻子死活的龌龊和丑恶心理。

B. “她两手撑着地挣扎着站起来”,主要突出了法尔霍的妻子古丽沙为了保全丈夫的尊严和面子,在外人面前表现出的善良和温顺。

C.小说中插入对法尔霍九岁女儿的叙述,暗示受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就应该参加体力劳动,这既是对自己的锻炼,也能相应减轻家庭的负担。

D.结尾写法尔霍“年轻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轻捷得像小鸟似的”,用细节描写刻画心理活动,表现出他因母子平安而感到的由衷的喜悦之情。

E.作品以“田野里出世的婴孩”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小说的背景,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

12.这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13.作品中的古丽沙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14.小说反映了特定背景下“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7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每小题3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B.联合国大会曾经 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

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品”。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

B.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C. 长期以来,杀虫剂、除草剂、增效剂等各种农药所导致的污染,严重侵害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

D .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解除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B.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今日在国博中心开幕,农产品展区众多商户在现场批发促销,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也比比皆是。

C.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D.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问题的利器。

B. 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 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20.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B. 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的现象,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D.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2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填入画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的真不等于生活的真。 。作家只有认清这两种逻辑,处理好生活的真和文学的真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①它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和情感的人类经验

②因为二者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逻辑

③反之,在客观世界说得通的东西,在文学世界中未必合乎逻辑

④文学从本身的意义来说,并不是对一件真实事件或一个人物的真实叙述

⑤因此,在文学世界中说得通的东西,在客观世界未必说得通

⑥所以,文学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只是文学事件而不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⑦这样,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和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是大不相同的

A.⑤③④⑥⑦①② B.④①⑥⑦②⑤③

C.④⑥⑤②③⑦① D.⑤③②⑥④⑦①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一位年轻人写的简短辞职信引起热议。她在信中写道:“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赞叹她的情怀,有人佩服她的勇气,有人为她的未来担忧,有人对她的做法不以为然,有人思考该怎样去看看这么大的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湖南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

1、 C(《说文解字》说“似凫而大”,比凫大而不是一般大)

2、 B(与原文“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相违背)

3、 C(“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不是选项中说的“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

4.D(最终)

5、 B

6、A(李信并非毫无战功,他曾经率领前人追击燕军,并抓获燕太子丹。)

7、(1)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向西逼近,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日”“西”“独”“寡人”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日”“休”“善”“抚循”各1分,大意1分,共5分。“循”,安慰、慰问。)

【参考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喜逃跑了,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于是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老了,多么胆怯呀!李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于是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因为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

8、多角度描写景物。(1分)“绿槐高柳”写视觉,“新蝉咽”写听觉,“熏风初入”写触觉。(2分)这样写初夏的景色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分)

9、此词写的是一个少女。(2分)她单纯,天真,无忧无虑,热爱生活,尽情享受初夏时节的美好风光。她昼眠而被棋声惊醒后,心中并没有不快,而是索性到清池边玩水,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清新而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

(4分)

10、(1)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11、答案:答E给3分,答A项给2分,答B得1分,答C、D不得分。

解析: B项,这句话突出表现了古丽沙屈服于丈夫的淫威,无奈、隐忍和坚强的心理。C项,作者写法尔霍九岁女儿揭示出在特定环境中,女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是一样地位低下,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D项,主要写他因妻子生了儿子而感到喜悦,并非是因为“母子平安”。

12、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指出地点,“农场工人们汗水涔涔”点明时间。(2分)②暗示社会环境。开头的环境描写着眼于农场中的汗水和锄头,突出做农活需要壮劳力,为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提供了依据。(2分)③为下文写古丽沙所遭受的痛苦和表现其性格中的驯服作铺垫。(2分)

解析:必须联系小说下文进行解读。小说的第一段的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和地点,也引出下文人物的出场,更为揭示主题提供了社会背景。

13、答案:①柔弱,温顺,依附于男人,处于劣势地位。之前生下四个女儿的古丽沙本身内心就感到对不起丈夫,因而在法尔霍面前,自然会低三下四,这突出表现出她的柔弱。在她看来,做女人就应该依附于自己的丈夫。(2分)②隐忍和屈服。面对丈夫的大呼小叫、谩骂甚至脚踢,古丽沙没有丝毫的反抗,这充分表现了她的隐忍和屈服。(2分)③吃苦耐劳而又坚强。眼看就要生产,古丽沙仍然坚持劳动;面对丈夫的脚踢,她坚持要站起来。(2分)

解析:这篇小说中的古丽沙性格温顺,吃苦耐劳而又坚强,丈夫法尔霍的粗暴、冷漠又从反面衬托出她的隐忍和屈服。作答时,再找出有关古丽沙的故事情节,加以梳理概括。

14、答案:①男人强壮,下得了苦力,是劳动的主力,具有话语权,占主导地位,而女人恰恰相反。这篇小说通过写法尔霍和古丽沙的故事,突出了男人的力量强大于女人的现实,这种现实决定了男人的地位。(2分)②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根植于人心。法尔霍认为古丽沙丢了自己的脸,对她大呼小叫,甚至拳脚相加。而在古丽沙看来,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她也就隐忍和屈服。(2分)③女人习惯于顺从男人,易被驯服。小说中法尔霍粗暴、蛮横,一味责骂妻子,而古丽沙则甘愿屈服于丈夫。(2分)④对于“重男轻女”的现实,整个社会推波助澜。当法尔霍知道古丽沙生下的是儿子时,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而那些与他在一起干活的“大伙儿”也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就连“监工”也格外开恩,赏古丽沙“油和糖浆”。(2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个要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必须结合全文,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多角度思考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法尔霍和古丽沙,其中心事件是古丽沙临产这件事。同时,要注意小说描写的重点和细节,仔细揣摩即可得出答案。

15、C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物品。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目的相反”错,只是不统一。声名鹊起 意思: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只形容罪行)

16、B(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一般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褒义。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褒义)

17、D(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处处、到处;皆,全部。形容某种东西到处都是,极其常见。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如坐春风:如同坐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育。)

18、A(B语序不当,递进关系不恰当,应改为“如何培养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从而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C“汽车本身的状况”包含了好坏两种可能,两面对一面。D 5月9日是70周年纪念日,“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

19、D(句式杂糅,“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B,妇孺,妇女和小孩,包括了孩童。C 搭配不当,“引导”与“顽疾和陋习”搭配不当,)

20、C(只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理要求”)

21、B

22、作文评分等级及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内 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木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潦草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10分

一等(10-8)

二等(7-6)

三等(5-3)

四等(2-0)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有文采

见解、构思新颖

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较有文采

见解、构思较新颖

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文句略有表现力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