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口才技巧 > 导游口才 > 导游语言艺术风格举例

导游语言艺术风格举例

时间: 祥聪1199 分享

导游语言艺术风格举例

  导游语言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指导游览、进行讲解、传播知识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导游语言艺术通过优化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从而树立良好导游形象的。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的传递能起到“树立良好的导游形象”这一效果的,才称得上是“导游语言艺术”下面小编介绍导游语言艺术风格的例子,希望能帮到你。

  导游语言艺术风格举例

  导游语言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为它所反映的旅游景观本身具有多样性,导 员的思想情感、审美观念、语言修养具有多样性,游客对导游语言的审美需要多样化。导游语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导游员,而且也表现于同一个导游员。优秀的导游员其语言才能往往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虽然有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另一种风格。这里只是以导游讲解为例,简要说明导游语言艺术风格的几个个性特点。

  (一)语言明快、热情奔放

  这类风格的特点是:语言明快,直露、流畅,洋溢着一种奔放的热情。请看实例: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今天我们去参观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这就是:天涯海角。

  为什么要将此地称之为“天涯海角”呢?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涯海角”这样一个地方吗?这正是我要告诉大家的。

  ①“天涯海角”这一名称是根据古代宗教学说“天圆地方”得来的,这一理论成立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个地方是边缘或者是尽头,即“天边”,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历史上的说法是:它在这儿,就在——海南岛的最南端,离三亚市向西走24公里,天涯海角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

  这是原因之一,即理论根据。

  ②众所周知,俄罗斯有个叫西伯利亚的地方,那里一年四季冰天雪地,荒无人烟,萧瑟凄凉,是专用来流放犯人的。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唐宋两朝,这一带就是中原地区的“西伯利亚”,是封建王朝的流放地。为什么要选择这儿不选择别处呢?因为这里 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瘟疫流行,常年干旱,天气酷热,环境极为恶劣。

  这是原因之二,可以说是地理因素。

  ③唐宋两朝,许多被流放至此的人由于路途艰难,初到伊始,人地生疏,水士不服,加之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极少有生还者回中原的。他们个个无不怀着走天涯、下海角的感受,“天涯海角”在他们看来不仅仅指地球的尽头,而且意味着人生末日的到来,难怪被流放至此的唐朝两度宰相李德裕称之为“鬼门关”

  他的全诗是:“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去何处,先渡鬼门关。”(唐代称“三亚”市为崖州)这可以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啊。

  此乃原因之三,即历史上的原因。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即理论上的原因、地理上的原因和历史上的原因,人们称此地为“天涯海角”

  今天我们去“体验”一下作为一个流放者走天涯下海角的心情,但是,作为旅游者,我们不但没有不佳的情绪,反而心花怒放。我相信你们会为能前往这么一个带有神奇色彩,令人向往的古迹胜地而感到欣慰的。

  在北京旅游的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要说:“不到天涯海角誓不罢休。”

  我为诸位能有机会到此一游而感到骄傲,大家想想,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假如有机会到过天涯海角,这个被除李德裕“高度赞誉”为“鬼门关”的地方,试问,在我们今后人生道路上,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一切困难与天涯海角相比显得无足轻重,暗淡无光了。这是我此时的第一想法。此外,我发现在我们中间有许多成双成对的伴侣,有恩爱的老夫老妻,也有卿卿我我的年轻情侣,我羡慕你们,为你们高兴。你们想过吗?你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来到天涯海角,作丈夫的把妻子带到天涯海角,妻子则跟着丈夫到了天之边,海之角,请问你们这一辈子还会分开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加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白头偕老,永不分离。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很快就要到达目的地了,现在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几个主要的景点,诸位见到的一座巨石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南天一柱”。根据中国传统的说法,天是圆的,它由地上四个角的四根柱子支撑着,这就是一根柱子的化身,他支撑着南天,让人民安居乐业。除此之外,我认为,它更能代表海南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是海南人民的象征。到了天涯海角,诸位会看到两座巨石,上面分别刻有“天涯”“海角”的字样,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在此我有一个提议,到了天涯海角咱们来个集体合影好吗?希望这张合影能给各位留下永久的记忆,谢谢!(全国优秀导游林青《天涯海角导游词》)

  这位导游员对“天涯海角”十分熟悉,讲解语言十分明快,在解释“天涯海角”时,条理清晰,从理论、地理和历史三个方面进行了简洁明了的讲解,随后又采取议论和抒情的手法,为游客“创造”了一个游“天涯海角”的愉悦心境,并激情满腔地一连用几个设句,把这种情绪推上了高潮,催人精神振奋,令人欢欣鼓舞。如果这位导游员对游客没有如火的热情,对“天涯海角”没有真挚的热爱,就可能流于一般性的解说,不可能具有这种鲜明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要形成这种语言艺术风格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如何把握好情感和语言的分寸感十分重要。语言既要明快,又要注意含蓄,情感既要奔放,又要注意收敛。否则就显得肤浅、轻飘。上例的导游语言在这方面把握得比较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这类导游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以浓厚的趣味思想来认识和解释事物,语言机智、诙充满活力,富有情趣,蕴藏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听了格外开心且耐人寻味。请看实例:

  (进入午门之后)进了故宫,大家首先看见的就是人……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到这里弄呢?因为明朝永乐年间,100万劳工花了14年的时间修筑起来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非常有名。每天都有数万游客来这里观光。

  故宫的面积是天安门广场的两倍。比凡尔赛宫殿还大,是日本平安神宫的十倍左右。故宫的历史开始于五百七十年前,请大家思绪拉回到五百七十年前来浏览故宫吧!

  这个建筑是故宫朝南的大门,叫做午门,午是正晌午的午,是位于正中的意思。午门的下面,有五个拱门,正中间的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即使地位很高的大臣,也只有使用最两端的小门。这些都是根据身分、等级来严格规定的。过后,只有皇帝在结婚的时候,皇后才能从午门进入一次,其他女性一律禁止出入午门。当然现在是谁都不得可以进啦。过后对皇帝的心腹都是这样的严厉,一般的百姓就更不用提啦,连靠近故宫都不行。所以,这个故宫被称作紫禁城。紫是紫色的紫。过去有天帝在紫宫中生活的传说,皇帝认为:老子不是旁的东西,老子就是天帝之子,老子住的地方当然也得是紫色的宫殿。于是,用了个紫字。禁就是禁止入内的禁字,也就是禁止随便进入的意思。

  这正中的路是皇帝专用的。这条路不但是故宫的中轴线,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主要建筑大多都是沿着这个中轴线而建,两边的建筑物也多是对称的。皇帝的宫殿位于这中轴线的中间,显示着“普天之下,唯我独尊”。这条路是用大理石铺成的。请看,这大理石路比两边的路高出一块来。当皇帝走这段路时,还要在上面铺上地毯之类的东西,这样就更高了。所以,纵然是皇帝身材短小,在这上面一走,也显得高大伟岸!

  皇帝是了不起的“爷们儿”。这中间的门也是了不起的“爷门儿”。每当皇帝经过这中间的门时,都要敲响大钟、大鼓伴奏才行。皇帝这样迈着步子: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真是威严无比!皇帝打心眼儿里感觉到:看,还是老子伟大!下面,我们大家也假装当回皇帝,体会一下皇帝走路的感觉吧!

  (在太和门前)这个建筑叫太和门,是故宫里最大的木制大门。在这个大门的前面,放有一对狮子,这是明代用青铜器制作的。狮子强悍,吼声震天,使百兽惧怕,放在这里,代表着皇帝的威严。那里有个石头做的像个邮筒似的东西,那是大臣诸侯求见皇帝时,要先写申请书放在里边,有皇帝的仆人转达皇帝:“万岁,此人求见,可以吗?”“好。”“是,遵命。”就可以让进了。如果皇帝说:“不行!”那求见的人就会被撵走。和它相对称的那边,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东西,它的形状像一个大印,象征着皇帝的权力,也就是说:老子的权力坚如磐石,不管世间有何变动,老子的权力永远不会变!

  (经过太和门之后)前面的房子叫太和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建筑物,并且是过去北京城最高的建筑物。皇帝下令:任何人的房子也不能高出老子的房子。所以,京城百姓都只好建了平房,北京过去曾经被称为“平房之都”。

  下边的广场是太和殿广场,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呢?站在这里向对面看去:蓝天之下,黄瓦生辉。下面白色的石台,给人以豪华灿烂之感。举行大典的时候,皇帝坐在太和殿正中的御座,文武百官跪伏在广场。那时还要往石台上的大鼎里放入绿叶松枝燃烧,弄得烟雾缭绕。太和殿简直就像云中楼阁一样,文武百官仰望着云中楼阁三呼万岁,坐在御座上的皇帝感觉是多么良好,就可想而知啦!

  (在太和殿广场)尽管故宫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皇帝还是担心有人挖地道钻进故宫暗杀他,吓的睡不着觉,绞尽脑汁想了个办法,就是把广场用十五层砖横、竖交叉地铺严实了,才终于放下心来,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权力斗争是何等激烈!当然,在大殿时,文武百官三呼万岁,但皇帝还是怀有戒心:这里面,这家伙,那家伙,说不定哪个家伙想暗杀老子。不注意哪行!这广场的砖层大约有三四米深。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这个石头做成的东西叫嘉量,嘉量是当时的标准度量衡,表示皇帝公平处事,谁半斤、谁八两,心里自然有数。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东西,叫作日晷。是用来看时间的石头表。皇帝的意思是:重量和时间的基准都在老子这里。

  那边有鹤和龟:“千年仙鹤,万年龟”,是长寿的象征。不过,中国和日本不同,是颠倒过来说的,叫做“万年仙鹤,千年龟”。为什么说法不一样呢?大概是过去日本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了词句之后,乘船归国途中,由于船的颠簸使头脑产生混乱,记颠倒了。还有许多例子,如:日本讲良妻贤母,中国讲贤妻良母;日本讲平和,中国讲和平;日本讲法政大学,而在中国叫做政法大学。文章和意思完全一样,但只是顺序不同,大概就是乘船颠簸所致。那鹤和龟不单纯是一种装饰物,也是一种香炉。它们的背部都盖着盖儿,每当大典时,就把盖掀起来,投入檀香燃烧,那烟就从它们的嘴里缓缓溢出,就好像他们都在吞云吐雾一样。

  请大家从石台上回头看广场,我们进了故宫之后还没有见过树,为什么在这么宽阔的地方连一棵树都不种呢?……不是为了防止暗杀,而是为了制造气氛。如果种了树,郁郁葱葱一片绿,鸟儿在上面又唱又叫的,就会呈现生活的气息。如果不种树,就会产生庄严的气氛。我们来想像一下:过去大臣要见皇帝时,全都得从天安门走着进来,走在宽阔的路上,看着高大的建筑,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大臣就会越走越感到压力沉重,当走到皇帝面前时,就会自然地双腿打着哆嗦跪下来。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3岁时当上皇帝的,他即位时的御座就在 太和殿的正中。

  现在开始五分钟的自由活动,五分钟后到那凉快的地方集合。请。(全国优秀导游于柏林《故宫导游词》)

  从这段导游词,我们可以想见,导游员是一位性格开朗、活泼,对生活充满乐观,对事物有着浓厚趣味思想的人,正因为他具有这种个性,所以他的导游语言具有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风格特点。他在讲解中打破了文物介绍资料的局限,不胶柱鼓瑟,不照本宣科,不拘泥于具体细节的精确性,但却具有艺术的真实性。他运用夸张、摹拟、比喻、想象、歪解等语言艺术手法(包括幽默艺术手法)进行讲解,显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与这类艺术风格相应的缺点是油腔滑调。在该严肃庄重的时候偏偏说俏皮话,这样就使人感到不认真,不亲切,所得的印象也势必浮浮泛泛,支离破碎。这是具有这种风格的导游员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平实质朴、稳健沉静

  这类导游语言艺术的风格特点是:言行稳健沉静,情感含蓄不外露,遣词造句平实、质朴,不多用修饰手法,只是平平静静、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讲解景物,解析事理,显得厚重大方,有与人闲谈般的亲切感。请看实例:

  母系氏族社会,这一古老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早已消失于远古之中了。过去,人们只知道美澳等洲的土著居民中保留着母系氏族制,殊不知生活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大约八百多里的狮子山下,沪沽湖之滨的摩梭人,虽然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仍留就着许多母系氏族时代的遗俗。

  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在摩梭人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母系是家庭和社会的主宰,家庭财产由妇女继承,“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不结婚,无所谓丈夫和妻子,只是“阿注”即“朋友”或“同居者”。他们的语言中没有“爱情”这个词汇,故而也就没有所谓的“爱人”。这些来访的“阿注”,都是些男子,尽管他们和妇女门一样从事建房种田,照看孩子,料理家务,但他们在家里只处于从属的地位。他们是家庭的成员,可通常都不住在家里。男女不论在什麽地方相会只要双方同意就可以成为“阿注”。白天干完了一天的活计,晚上就到阿注家过夜,夜深人静之后,男阿注到女阿注家,用预先约好的方式敲门或丢小石子在女子住的屋顶上。女方听到就悄悄地来开门,把男子带到自己的住房里。次日,不待天明,他就得悄悄离去。清晨,如果起得早,你可以看到摩梭村寨的山间小路或巷道里男人门正匆匆忙忙地返回自己的家里。这是短期约会的方式。长期阿注就没有必要这样偷偷摸摸的了。去长期女阿注的家,男子可以从从容容地到她家的正房里与她的兄弟、舅舅等寒暄聊天。入夜,当女阿注的兄弟、舅舅等逐渐离家去找自己的阿注后,便到女阿注的卧室共宿。长期阿注都有互换礼品的习惯,也有的男子帮助其女阿注家从事生产劳动,有些长期阿注感情较好,最后可发展到建立婚姻家庭。一时没有阿注的男青年,他们三两成群,或独自一人,去那些尚未有阿注或阿注外出的妇女家里串门,碰上谈得投机,当天夜里便在此留宿。找不到阿注的男子便到其他人家的马厩或牛栏上去住宿,因为自己家里的姐妹或甥女的阿注来过夜,自己住家里不方便,必须避开。

  摩梭人少年男女年满十三岁就要举行“成人礼”,时间是每年正月处一的早晨。“成人礼”上少女行穿裙子礼,少男行穿裤子礼,穿裙子礼在火塘的右侧举行,穿裤子礼在左侧举行,少年男女按传统要踏在猪膘和一袋粮食上面,在专选的成年人帮助下穿上新裙子或新裤子。这个仪式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参加社交活动;猪膘和粮食则意味着她或他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愁吃和穿。在座的人,无论是客人或家里人都要给他们送礼祝福,他们还要到处找老年人叩头,以求长寿。

  阿注关系的建立很简单,既有“一见如故”,也有朋友相互帮助或母亲为女儿找阿注或通过媒人介绍,阿注关系的解除也很简单,只要男女任何一方不愿,便可断绝关系。女方可以采取不开门或男方来访时不见面的方式拒绝,男子则只须不去女家访宿即可。引起关系破裂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双方或一方另有阿注。

  摩梭人一生所拥有的阿注是没有身麽限制的,少的两三个, 多的七八十。长期的阿注是比较少的,最多的是短期阿注,短期阿注是指交往不长的阿注,一般不超过一年,短的甚至只有一两天。男女各有这麽多阿注,所生子女只认母而不认父。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就会产生异母同父兄妹间为阿注的事。大家都说,这种事是难免的,而且是为传统所允许的,是合道理的。现在,这种事例已很难找到了。至于舅舅与外甥女为阿注,同母兄妹为阿注,这种更为原始的婚姻关系,虽被认为不当,但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被人在背地里非议,但并不受到公开的严厉谴责。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摩梭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的阿注婚姻正在逐步被夫妻合法婚姻所代替,父系家庭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家庭形式,但也应该看到:习惯势力的影响仍很大,对摩梭人落后婚姻的彻底改革,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全国优秀导游柴云森《母系社会导游介绍》)

  这段解说词讲述的是摩梭人的婚姻习俗,从头至尾几段没有用什麽形容词作修饰,甚至连比喻之类的修饰手法也没有,语言十分平静,遣词用句也很实在,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就像在描述一副不着色彩的白描风景画,使人不觉得枯燥 ,因为它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给人的印象同样是鲜明的、深刻的。

  与这种风格相应的缺点是枯燥呆板。如果讲的事实不具体,又不能用一些修饰性词语启发游客的想象,只用生硬的、很草率的几句话进行粗略的讲述,就容易使人索然寡味。

  对于以上举例说明的三种导游语言艺术风格,我们不能说哪种好哪种不好,因为它们的关系是相容的,不是对立的,是可以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相互发挥的不同格调,就像唱戏,擅长花腔的并不是老耍花腔,不爱用花腔也并不是不耍花腔,只是有个主次之分。这就要求导游员的语言艺术风格力争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胡应麟《诗薮》)这里所说的“本调”与“众调”的关系,就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因此,只有如此,我们导游工作者的语言风格艺术才能丰富多彩,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

  导游口才的训练技巧

  一、导游服务各阶段的口才训练内容。导游服务始于接站,终于送站,中间还要经过沿途导游、景点导游和旅途生活服务等。其中每个阶段都需要导游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艺术,比如怎样在接站时给游客一个好的印象,怎样使讲解能牢牢地吸引住游客,又怎样为游客排忧解难等。高超的导游口才能让游客既饱眼福,又饱耳福。

  二、导游讲解的知识和技艺。导游服务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导游讲解。导游讲解的成功与否,依赖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知识水平,另一个就是口才水平。有口才的导游员能成功地为死景注入生机与活力,为看似普通的景点点缀上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从而激起游客参观游览的兴致。因此,每个导游员都应努力掌握导游语言的表达技巧,为自己的导游讲解添光增色。

  三、由低到高进行循序渐进式地训练。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练就好口才,首先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深入、系统地学习导游各阶段具体的表达技巧与艺术。遵循了这样的训练规律,我们便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的。

  对于口才欠佳的人来说,练就好口才并非一日之功,但也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

400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