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百家姓>

百家姓之杜姓

时间: 蓝俊22 分享

  杜姓,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杜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姓之杜姓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杜姓传统文化

  氏族崇拜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

  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当时,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晋国,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其子孙遂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汉宣帝筑陵于该地,遂改名为杜陵。

  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一带,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而在唐朝时期便在该地设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两社之杜氏族人史称杜氏正宗,为杜氏家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芈姓杜氏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先王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独孤浑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逐渐融入汉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姬姓杜康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氏族崇拜

  杜陵杜氏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王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么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杜蒯后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杜尔根基特氏,亦称德特齐特氏,世居英郭和罗(今俄罗斯托木斯克州)。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etecit Hala。蒙古族、满族杜尔根基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杜氏、德氏。

  蒙古族杜氏读音作dù(ㄉㄨˋ)。

  女真族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女真族徒单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部落。宋、辽时期,女真族徒单氏部落与完颜部、乌济赫部散居于珠河胡凯山一带地区(今黑龙江尚志帽儿山)左近之地,后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成为金国女真诸部的中坚。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农历1月,金国在蒙古与南宋两国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不少女真族人将姓氏改为汉姓以避兵祸,其中的大多数徒单氏族人退回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后逐渐变称为都善氏、图克坦氏等,还有一些徒单氏族人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字汉姓杜氏、单氏、都氏、图氏等。

  而后来的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杜氏,读音皆作dù(ㄉㄨˋ)。

  满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汉义“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等。

  ⑵.满族杜鲁穆氏,亦称都噜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区、黑龙江流域。按后来俄罗斯学者史禄国的调查记录,都噜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的姓氏,后多冠汉姓为都氏、鲁氏、杜氏等。

  据俄罗斯学者史禄国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

  ⑴.满族杜奇勒氏,满语为Ducile Hala,这个氏族人口不多,也不知道这个姓氏的含义,世居爱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被俄国人称为“杜切尔”,后来由于哥萨克对他们采取斩尽杀绝的血腥政策,以至于人口非常稀少,后多冠汉姓为杜氏、图氏。

  ⑵.满族杜朱氏,满语为Duzu Hala,为新满洲部族,人数不多,亦无分支,民国初年多改汉姓为杜氏、朱氏等。

  满族杜氏读音皆作dù(ㄉㄨˋ)。

  裕固族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为隋、唐时期的回纥民族后裔之一,信奉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崇尚骑马和射箭。据史籍记载,宋朝时期,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吾”,明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兀儿”,清朝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民国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一度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该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族称。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称为裕固族。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进行书面文字交际的工具,通用三种语言: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语(尧呼尔语),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人使用东部裕固语(恩格尔语),裕固族人还通用汉语。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汉姓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裕固族杜氏读音作dù(ㄉㄨˋ)。

  杜姓迁徙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冀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杜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这三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3.5%。全国形成了东面赣浙苏、北部晋冀鲁、西部四川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分布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47)表明: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外I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台湾地区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台湾苗栗县垦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鸾成等携家人迁入台北县淡水镇深奥里垦耕谋生。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大陆迁居台湾

  据《陕西海外人》(侯丹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辑录资料:杜铨,美籍华人,原籍为今陕西省佳县店镇乡杜家沟,生于1934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祖父杜重华曾随爱国人士于右任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后来返回佳县从事地方教育事业三十多年。父亲杜衡,是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的召集人。杜铨出生在杜家沟名门富裕家庭。

  杜铨有弟弟杜奎、杜瑜,妹杜筱兰,新中国成立前均随父母去台湾。杜铨生于1934年,大学毕业留学美国,获威斯康辛大学食品工业博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工作、成家,生有五个儿子,后返回台湾。大陆改革开放后,他多次表示,要带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回乡认祖;他的小弟杜瑜,生于1943年,中兴大学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获得生化博士学位,返回台湾后自办电脑公司;他的妹妹杜筱兰,1935年生,台湾中学毕业后,赴日本山野美容专修学校学习。1968年,她又到美国纽约市美术学校学习。返回台湾后,专门从事钻石检验工作。1993年她专程回大陆,为母亲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作安排,对故土十分热爱。

  新中国成立前去台湾的国民党官员及各方人士中杜姓甚多,知名者前已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移居台湾的杜姓人。

  移居海外

  东南亚东南亚诸国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广西等地迁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东晋建立(317年)后,晋元帝任命杜元(杜预后裔)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携家属赴任,亲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随前往。

  之后,杜元又调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随迁。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儿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聪明好学,有父亲之风,成年后以才学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397年)后,调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陆续迁入这些地区。

  九真郡(今越南广治、河静两省)太守李逊是交趾的豪强,势力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广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势力阻止晋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军击败李逊的父子军,杀李逊,铲除了地方势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劳被安帝升任为龙骧,又拜其子杜玄之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太守。后来,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围了交州郡,形势危急。杜瑗组织军民反击,杜玄之也率宁浦军支援,收复九德郡,乘胜又收复日南、九真,迫使范胡军退回林邑。晋安帝升杜瑗为冠军,迁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镇压了卢循勾结李弈、李移、李脱(均为李逊之子)等人发动的叛乱,将他们的首级献于建康,被晋安帝封为龙编县侯(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之后他又亲近刘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政权后,拜杜慧度为辅国,攻占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为功勋侯,以交州刺史职领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时期,几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还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荣市)的杜姓人。约至明清时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东南亚诸国,直至印度。

  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的杜姓人,多从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徙人。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杜姓人多从东北及山东等地迁入;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友好往来或征服这些邻国时,杜姓人或做官或经商或避难,也有移居四周邻国者。

  唐朝宰相、文学家、史学家杜佑的族侄儿杜环,在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随军征伐西域叛乱之国,归属安西都护府(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抚西突厥诸属部属国后,将治所移至今新疆库车县。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马克附近。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阿尔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葱岭东西地区,东起银山,西包括阿姆河两岸城廓诸国。

  武则天长授二年(692年),又将治所迁回今新疆库车县,归都护、大将高仙芝统一指挥。当时不仅安西都护管辖境内的属部属国有叛乱,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动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东突厥(今新疆北部偏东)、大食(今阿拉伯的叙利亚、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等,也不断侵犯唐朝国土。唐玄宗为保护安西都护府辖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设立了前方哨所,派驻了军队。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军越过葱岭(今新疆克孜勒开阿尔克孜自治州),经今吉尔吉斯斯坦进攻常东犯唐境的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灭其国,收归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控制了里海以东地区。石国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国王哭诉亡国状,求出兵夺回故国土地。大食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派军东进,高仙芝率唐军3万人迎战,西行军700里,在恒逻斯城与大食国军队激战,由于地理环境不熟悉,加之军需供应不上,被大食国军打败,部分将士被俘虏,高仙芝带残军退回石国坚守。杜环也是被大食国俘虏的唐将之一。

  杜环等将士被大食军俘虏后,大食国王未下令杀害,而是予以优待和安置,让他们(包括杜姓人)向大食军队和百姓传授军事技术和制造工具等,以表示对大唐帝国友好。杜环是名相杜佑的侄儿,大食国王对其从父仰慕,又赏识杜环的博学多才,欲拜其为官,被辞谢。国王对杜环另眼相待,给予优厚待遇,允许他自由参观和考察地方民情风俗,属部或属国也热情欢迎和派车送行。杜环学问渊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几国语言,博闻强记。在大食国留住的10多年内,他游历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国,记录了诸国的疆域、自然风貌、经济与文化状况、宗教信仰及乡土民情等。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杜环历经千辛万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国商船船长相助,才从中东由海路回到广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热情接待,派车马护送他回到长安,唐肃宗亲自召见,予以安慰和赏赐,晋升了官职,派助手协助他完成《经行记》一书。

百家姓之杜姓

杜姓,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杜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姓之杜姓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百家姓之董姓

下一篇:百家姓之段姓

精选文章

  • 百家姓之董姓
    百家姓之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董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姓之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 百家姓之丁姓百科
    百家姓之丁姓百科

    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为丁公伋。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丁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姓之

  • 百家姓之狄姓
    百家姓之狄姓

    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狄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姓之狄姓 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狄姓来源有八个说法:一

  • 百家姓之邓姓
    百家姓之邓姓

    邓姓是中国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据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姓氏发源于今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村,今有邓城遗址。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百

2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