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官职>

侍卫官职介绍

时间: 蓝俊22 分享

  侍卫是一个古代官名。清制中,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为侍卫,分三等;又在其中特简若干为御前侍卫及乾清门侍卫,为最高级。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侍卫官职介绍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侍卫词语概念

  拼音注音

  拼音: shì wèi

  注音: ㄕㄧˋ ㄨㄟˋ[1]

  基本解释

  (1) [imperial bodyguard]∶在帝王左右卫护的武官

  (2) [retinue and protect]∶侍从并护卫[1]

  引证解释

  1. 侍从护卫,在帝王左右卫护的武官。[imperial bodyguard]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每巡狩, 苍 常留镇,侍卫皇太后。”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宋司马光 《赐殿前都指挥使郝质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卿董率王旅,陪赞国容。居则有侍卫之谨,出则有扈从之劳。”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第二章一:“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 颐和园 。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2. 跟随左右,负责侍奉、保卫的人。侍从并护卫。[retinue and protect]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俄见一人年三十许,颜色如画,侍卫烦多,相对欣然。”

  《北齐书·文襄帝纪》:“时王居北城东 栢堂 莅政,以宠 琅邪公主 ,欲其来往无所避忌,所有侍卫,皆出於外。”

  宋 洪迈 《鬼国记》:“一妇人若最尊者,称为鬼国母,侍卫颇众。”

  明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一日,上御 奉天门 视朝,侍卫忽惊扰,两班亦喧乱。”

  3. 官名。为皇帝禁军。清代专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担任。[1]

  侍卫历史沿革

  明清以前

  “侍卫”一词起源不详,早期指的是侍从并护卫,《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而后来则可用来指帝王左右卫护的武官,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四:“俄见一人年三十许,颜色如画,侍卫烦多,相对欣然。”

  明代

  明朝的御前侍卫也就是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他们在正式场合身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腰系鸾春带,十分气派,平时身着红色的便衣。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所创 设之“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部分功能形同汉代的监察官司隶校尉和现代的宪兵、国家安全局及总统府参军长。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类似于今天的CIA,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古人惯以朝廷鹰犬暗称呼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清代福格撰《听雨丛谈》:“步军统领,秩如汉之司隶校尉、明之锦衣卫,虽武职二品,威权甚重。”

  张廷玉之《明史》职官: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藉、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清代

  清初选上三旗子弟为侍卫,以勋戚大臣统率,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等,掌宿卫扈从,更番轮直。又有粘竿处、上驷院、养鹰狗处、善扑营、武备院等处侍卫,皆统于三旗。康熙二十九年(1690),擢武进士之擅于骑身者为侍卫,附于三旗。三十七年(1698),增宗室侍卫。雍正五年(1727)定制,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二等侍卫,三甲选蓝翎等卫。七年(1729),以宗室侍卫并入三旗。

  在清朝的宫廷侍卫官中,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其中以内廷侍卫(御前侍卫及乾清门侍卫,后者可视为御前侍卫的一种延伸)待遇最高。按照清制,这种侍卫官都是选拔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充任。作为御前侍卫,生活待遇优厚,除本身俸禄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和恩赏,如帝后寿诞或扈从出行的话,还有相当多的赏赐。更重要的是,御前侍卫靠近皇帝,职位清高,升迁容易,由侍卫出身而官至卿相的,在清代占有很大比例,比如当下诸多清宫戏中频频出现的明珠、索额图、索尼、隆科多、和珅、肃顺等。何家祖传下来的“御前侍卫府”竖匾,就是何礼被宣召进宫当上“御前侍卫”后,其族人为炫耀门庭,光宗耀祖,特在其家门前悬挂的。

  康熙时特设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职务,没有固定的员额和等级限制,由皇帝亲自选授。这些人基本主满洲、蒙古王公勋戚子弟、宗室子弟及主皇帝所赏识的侍卫中擢其优者。

  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不归领侍卫内大臣管辖,均归御前大臣管理。御前大臣真实均由勋臣和军机大臣充任。自乾隆朝任命蒙古科尔沁贝子札尔丰阿兼任后,经常由满蒙古亲贵王公兼任。此外,还设有“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的职务,也属于侍卫制度中的一部分。虽说是一种虚衔,但“行走”带有“见习”、“预备”之意,赏此衔者,可与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样,成为内廷近御之臣,并经常奉差、执事。如乾隆四十年赏给乾清门行走的有贝勒永福、贝子弘午;道光七年赏乾清门行走的有贝勒奕纶;光绪十五年赏御前行走的有载濂、载泖、载漪、载泽等。因此,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等作为一种不固定的侍卫制度,因其接近皇帝,对于王公大臣来说,意义是无比重要的。

  而作为清朝常备的侍卫机构——侍卫处,曾改称“领侍卫府”,负责统领侍卫、亲军。其管理人员有:

  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

  其职责是挑选侍卫、亲军,训练弓马骑射等技艺,侍卫的考核升降,日常的宿卫值班,朝会、御门听焉得地列侍,皇帝出巡时随扈守卫等等。领侍卫内大臣均由皇帝直接钦选,通常由内大臣、散秩大臣及满洲都统、大学士、尚书、中选授。

  隶属于侍卫处的侍卫。包括:

  一等侍卫——也称“头等侍卫”,正三品,60人。

  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

  三等侍卫——正五品,270人。

  蓝翎侍卫——正六品,90人。

  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

  一等侍卫9人。

  二等侍卫18人。

  三等侍卫66人(后来增加了从五品的四等侍卫一职,这一职务仅仅作为宗室侍卫中三等侍卫被降职的一个等级)。

  侍卫挑选制度

  挑选近御侍卫有四种人可以:

  首崇满洲

  最早只有上三旗,到雍正时,为了加强对下五旗的控制和笼络,挑选近御侍卫的范围也扩大到了下五旗)

  恩宠勋贵

  皇帝的御前侍卫或近身侍卫很多都从成年且有武艺的宗室子弟里选。一般后来飞黄腾达的满族大员多半在年轻时是侍卫,这些侍卫是很容易等到皇帝的信任和宠幸的。如索尼、索额图、傅恒、福康安、鳌拜、遏必隆、肃顺以前全当过侍卫。

  蒙古与回部侍卫

  武科鼎甲与汉侍卫

  在清代的定制中,汉人依例不得入选侍卫,甚至在“天子自将”的上三旗中.侍卫也仅在满蒙子弟中挑补,汉军上三旗不在其中,除个别世家勋臣的汉族权贵子弟外.汉人没有执事宫中的资格。但是,武进士挑补侍卫确是一个例外 虽说首崇满洲,但蒙古八旗中上三旗也可以入选,且蒙古八旗侍卫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就人口比例似乎不小于满洲八旗。 但是清皇宫侍卫、京师八旗劲旅中的精锐前锋营、护军营、中军营、火器营中只能是满蒙八旗,而严禁汉军旗人进入。余下的满蒙旗人和汉军旗编入骁骑营、水师营、键锐营等部队。 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准噶尔部被平定.额鲁特蒙古诸部以及原在蒙古王公控制下的回疆诸部的王公、伯克等也归附清王朝,西北边疆得到了统一。清廷对于归附的回部首领也给予了较高的待遇,有的也赐予侍卫之职,这就是所谓的“回子侍卫”,是行政府为拢络新疆回部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而授予的侍卫之衔。 近御侍卫新疆平定后,清廷利用各种恩抚手段,以拢络、怀柔当地的厄鲁特蒙古及回部王公贵族,除任命其担当这些地区中下级官职外,还将许多人陆续召入京师,有的给予种种赏物,有的赐予宅第财产.有的结为姻亲,还有的即授为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或各等级侍卫职,以示大清皇帝对他们的优渥眷爱。如丹济拉原为噶尔丹手下重臣.降清进京后即被康熙帝授为散秩大臣,其子多尔济塞卜腾也被授予一等侍卫。又加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勒珠尔被俘时年仅l 4岁,康熙帝也予以宽有,并授为一等侍卫,还将宗室之女嫁给了他.后封为镇国公额驸。

  在乾隆四十年、四十一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1775、1776、1783、1784)等年度宫中筵宴、赏赐清单中,经常见有“赐厄鲁特蒙古、回子侍卫”某某的奏报,说明在清中期以后,“回子侍卫”已经如蒙古侍卫那样长期执事宫中.近侍于皇帝身边了。 从史籍记载上看.在清代统管回疆各地城市的官员多数分为两种,一种是朝廷直接委派的官吏。另一种则是由当地上层贵族担任的“伯克”,分掌地方各项事宜。伯克的名称很多.所执掌的任务也各不相同,如阿奇木伯克为总管,伊沙噶伯克为协理,噶杂拉齐伯克掌地亩钱粮,商伯克管征输粮赋,哈子伯克管诉讼等等。这些当权的伯克中有许多人.先后被朝廷授以各等级侍卫衔。清制度规定:凡有御前、乾清门行走之衔的王公台吉伯克,可于每年年班朝觐时入京一次(少数人亦可久居京城);其余有侍卫之衔的伯克,需三年始得入京朝觐一次。每次伯克们入京朝觐皇帝之时,通常要携带各地所产方物,贡入宫中和分赠各级官员,借此表达自己对皇帝和朝廷的效忠。

  道光二十二年(1842),理藩院向内务府奏报当年回部首领贡献方物名单内,有“乾清门行走”、“散秩大臣”等侍卫衔名的,就有“阿克苏三品阿奇木伯克、头等台吉爱玛特”、“伊犁四品伊什罕伯克、头等台吉哈里杂特”等多人(《内务府奏销档》)。

侍卫官职介绍

侍卫是一个古代官名。清制中,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为侍卫,分三等;又在其中特简若干为御前侍卫及乾清门侍卫,为最高级。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侍卫官职介绍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侍卫词语概念 拼音注音 拼音: sh wi 注音: ㄕㄧˋ ㄨㄟ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大明朝官职表

下一篇:唐朝官职等级

精选文章

  • 大明朝官职表
    大明朝官职表

    大明朝具体有哪些官职?你了解的有多少?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大明朝官职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大明朝官职皇宫辅臣 宗人府 宗人府,

  • 大理寺的官职
    大理寺的官职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 大是什么官职
    大是什么官职

    大,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古代大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历史上各时期多见以某某尊称为某某大的习

  • 大夫古代官职
    大夫古代官职

    大(d)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

2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