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 > 历史百科 > 历史常识 > 战史 > 近现代历史战争 >

1945年上党战役

时间: 蓝俊0 分享

  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5年爆发的上党战役吗?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945年上党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上党战役战争背景

  战前态势

  1945年8月下旬,日军投降,阎锡山部队第19军史泽波率4个师在上党地区接受日军投降。但该地区恰好位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分区与太岳分区两区之间,态势孤立;中共抗战胜利开始即列入应予占领的地区之一。下旬占领了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及被太行军区部队包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地[2] 。企图以此为依托扩占整个晋东南。与此同时,蒋介石在耍两面派手法,又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支持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8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各地军事部署的指示中,要求太行军区应即集结主力,“收复上党全区,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彻底消灭伪顽,逼国民党军投降”,31日再度指示刘伯承和邓小平,“阎部一万六千占共产党部队长治周围六城,乃心腹之患,必须坚决彻底全部歼灭之。”

  据此,刘邓部署对上党地区(即长治地区)作战行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部队在抗战之后编成4个野战纵队,为了进行上党战役,动用了3个纵队。

  为了打好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认真进行了战前准备,首先,将各军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组建的游击兵团编组成太行纵队、冀南纵队和太岳纵队,使之成为正规兵团,从而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其次,在军民中广泛的进行政治动员。号召大家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而战,并提出“打好上党战役,支援重庆谈判”的口号。部队知道毛泽东赴渝和蒋介石谈判,都为毛泽东的安全担心。邓小平说:“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国民党军越彻底,毛泽东就越安全,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再次,开展了战前练兵,各级地方政府还动员了5万民兵支前或参战。充分的战前准备,使部队士气高涨,求战心切,保证了前线的供给和后方的安全。

  战役部署

  刘伯承、邓小平抵达根据地后,立即着手组织指挥对进占上党地区的国民党军的反击作战。8月25日,刘伯承一到司令部就对部下讲“当前最急迫的任务是集中分散作战的部队,要看谁集中得快,集中起来了,形成拳头了就是胜利。”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采取了边打、边建、边练的办法,快速编组成太行、太岳、冀南三个野战纵队(由冀鲁豫军区编组的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于9月22日—10月9日组成,未参加上党战役)。三个纵队加上地方武装共三万一千余人。上述三个纵队由太行、太岳、冀南三个军区所属的主力部队组建,均采用村、区、县各级武装逐级上升的办法组建,很多地方武装直接改个番号就成了正规部队。当时共产党部队野战纵队的编制是纵队一旅(这一级在太行和冀南纵队称为支队)一团三级,团这一级就有很多是由地方武装升级来的。在这一点上,晋鲁豫军区或者说129师在抗日战争中发展的强大地方武装发挥了巨大作用。如陈赓指挥的太岳纵队由386旅和决1旅编成,386旅(即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386旅,只是编成有较大变化)下辖772团、20团、士敏独立团。决1旅(即山西新军,在1939年“12月事变”后转入八路军,但仍保留决死队名义)下辖25团、38团、57团。全纵队共六个团兵力,除772团有三个营外,其余各团都只有二个营或者七个连,全纵队共计7000余人。其中五个团都是较老的部队(其中772团是个红军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战功赫赫,战斗力很强),而士敏独立团就是地方武装升级来的,其前身为士敏县大队整编而成的士敏独立营,后由772团、20团抽调五个建制排并补充大量民兵扩编为士敏独立团。太行、冀南纵队大体上也是这种情况。部队兵员的补充采取了个人直接动员和民兵集体动员的方式[3] 。

  经过短短一个多月,太行区就扩充兵员2.5万人,太岳区扩充1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民兵。据武乡、榆社、左权、辽西等九县统计,民兵占参军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三点五,辽西县则达到百分之七十八点七。民兵们成班成队的带枪加入军队,马上开赴前线作战。刘伯承后来充满感情的回忆道:“几万游击武装还穿着五颜六色的便服就集合起来开上前线去了,成千上万的民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参加了战勤工作……”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部队人员不充实,很多团不过千人。

  解放襄垣

  襄垣县城位于长治北90华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共产党部队的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于8月22日夜就进驻了襄垣县城。8月25日也就是“刘邓”返回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同一天,阎锡山长官部参事翟品三率部分国民党军和收编的日伪警备队等一千余人,由屯留出发,攻占了襄垣。8月27日夜,李达指挥太行军区部队及友军第17师包围了襄垣县城。

  经过几天准备,共产党部队于9月1日黄昏发起总攻。在总攻之前,太行军区13团挖了100多米的地道通到城墙下,用满满一棺材炸药炸开了城墙,共产党部队攻城部队乘势涌人城内。经过四小时激战,全歼国民党军胜利结束战斗。共毙国民党军350余人,俘国民党军450余人,阎锡山长官部参事“襄垣解救军”总指挥翟品三等大小头目全部被共产党部队活捉。有意思的是,其中国民党任命的襄垣县闻家喜和日本鬼子任命的伪襄垣县张公度同时被共产党部队俘虏[1] 。攻克襄垣后,太行军区立即发出战术指示,在襄垣组织实弹演习,研究攻城和巷战经验,为上党战役的胜利进行了充分准备[2] 。

  战役准备

  攻占襄垣后,刘伯承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主持起草了《晋冀鲁豫军区关于上党战役中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开于9月5日下发各部队。这个指示客观分析了阎锡山手下晋绥军的优点与缺点,打消了一些干部认为蒋阎军总比日军好打的轻国民党军思想,对战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指示》中准确指出了晋绥军“长于防御,构筑品字形据点碉堡,控制强大的预备队,实行反突击”,“配置有外围据点,形成犄角之势”;野战中,“采取三只老虎爪子的战术(正面钳制左包右抄)”,但一般不善于白刃格斗,其特点即“重于守城”,“极不善于野战”。根据这一特点,刘伯承在《指示》中提出了上党战役的基本思路,即“根据其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多方诱国民党军外出,于野外聚歼之”。这就抓住了晋绥军不善野战的弱点,避开了其作战的强点,通过攻击长治周围国民党军防御较弱的县城,引诱国民党军从防御坚固的长治城中出来,于野战中歼灭之。在战术手段上表现为“围城打援”的形式。即首先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县城,吸引长治国民党军主力出援,然后在运动中歼灭来援之国民党军,而后夺取长治。在兵力运用上,共产党部队确定在夺取外围各县时,以主力部队之一部攻城,地方武装和民兵围困其余各城,不使国民党军向长治逃跑,主力部队大部集结于机动位置,准备歼灭由长治出援的国民党军。在攻城顺序上,为防止国民党军利用自晋路与沁县以北的日军相策应,决定按先北后南、由西到东的方向来打。最后确定的攻城顺序是先打屯留,再长子,然后打潞城,最后打壶关。占领上述四城后,各路大军会攻长治。

  9月7日,刘伯承与邓小平下达了《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一号命令》,决定于9月10日2时30分开始对屯留、上村实施攻击。9月9日23时,即战斗发起前三个半小时,刘邓指挥所推进到潞城以西的中村。9月10日6时即战斗发起后三个半小时,刘邓指挥所又进到故县村,对战役实施指挥。

  上党战役战争过程

  战役打响

  1945年9月10日2时30分,共产党部队太行纵队在秦基伟司令员指挥下,向屯留、上村发起攻击。上党战役正式打响。同时,以太岳、冀南两个纵队隐蔽于长治至屯留公路两侧,准备歼灭长治出援之国民党军。驻守屯留的国民党军是挺进第6纵队的1个教导团及收编的伪军一部,共计1000余人。国民党军中的这个教导团一千多人都是班长以上的骨干分子,受过长期训练,战斗力较强。因此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共产党部队太行纵队以31团为主攻,先夺取东关尔后从东面攻城,共产党部队13团攻占城西南高地和南关后从南面攻城,30团从西面佯攻城垣。9月10日2时30分发起攻击后,13团在城西南高地与国民党军反复争夺,直至10时才将国民党军主碉堡炸毁,攻占该高地。各团在攻占城关后乘胜攻城,遭国民党军顽强抵抗和炮火杀伤,均未奏效。

  9月11日晨,31团2次攻城,仍然没有成功。12时,纵队投入预备队769团(即第18集团军第129师385旅769团,红军改编的老团队),于14时发起攻击,在各团配合下,登城成功。769团立即向两侧卷击并炸开了东门,策应友邻进城,同时契入城内抢占了制高点。随即,共产党部队其余部队陆续攻入城内,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巷战。午夜,国民党军城防司令率部分国民党军坠城北逃,被共产党部队设伏部队和民兵歼灭。

  9月12日晨,屯留被共产党部队攻克,国民党军全部被歼。当共产党部队发起对屯留、上村的攻击后,长治国民党军6000余人先后两次向屯留出援。出援之国民党军对共产党部队“围城打援”的战术十分恐惧,行动十分谨慎,共产党部队某些待伏部队又过早暴露,援国民党军与共产党部队略经接触即缩回长治。以后在长子等三城被围攻时,再也未敢出援。共产党部队虽然失去了歼灭援国民党军的机会,但是彻底打掉了长治国民党军增援其它三城的胆量,为共产党部队顺利地攻克长子等三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鉴于援国民党军撤回长治,共产党部队太岳纵队即在陈赓司令员指挥下按预定部署攻取长子县城。当时的作战意图仍然包括继续吸引长治之国民党军来援并加以歼灭。为此,陈赓派出决1旅之25团、57团及沁源、屯留、襄漳各县大队,协同太行、冀南纵队主力担负歼灭长治出援之国民党军的任务。长子城是国民党军在上党地区除了长治城外守军最多,防御最强的一个县城。其守军为阎锡山挺进第2纵队和2个保安大队,共计2100余人。该城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日伪军长期设防,工事比较坚固。国民党军挺进第2纵队进占该城后,又加修和改造了工事和副防御设施。长子城的城墙高约17米,外壕宽约7米,城门外和城墙四角均有石砌炮楼,辅以低碉和暗碉相结合(阎锡山的部队修工事和各种碉堡很拿手),各碉堡的火力可以相互支援。各主要防御地段,敷设有地雷、鹿砦、铁丝网等障碍物。城外和城关北高庙、南高庙、能仁寺、文昌阁等重要据点,都各自形成独立支撑点。国民党军挺进第2纵队司令白映蟾以挺进纵队守县城,以2个保安大队守外围各据点。

  运动歼灭

  负责攻长子县城的是太岳纵队所属的386旅之772团、20团、士敏独立团和决1旅之38团,另外还有长子独立团予以配合。攻击部署为:以20团附山炮2门,首先夺取西关,尔后由西门登城;以772团附山炮、机关炮各1门,攻占北高庙和北关,尔后由北门登城;以38团从西南角登城,以士敏独立团为预备队,夺取东关后相机登城;以长子独立团包围南高庙之国民党军。由于炮火不足和城墙较高,共产党部队决定采取坑道爆破的方式攻城。

  9月13日1时,20团和772团分别向西关和北高庙之国民党军发起攻击。20团1营、3营一举突破国民党军前沿阵地,经过5小时激战,夺下了西关。国民党军从西门出来焚烧西关房屋并组织反扑,被共产党部队击退。与此同时,772团3营10连攻击北高庙被10米高的峭壁所阻,国民党军凭险顽抗并施放毒气,共产党部队攻击受挫。772团调整部署,于16时再次发起猛攻,工兵炸开北高庙墙,10连和12连相继突入庙内,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格斗。不善拼刺的国民党军很快大部被歼,少数逃回城内,此时,38团也从西南角逼近城下;士敏独立团突入东关,攻占文昌阁,歼国民党军一个中队。长子独立团则将南高庙之国民党军包围,对其展开政治攻势。

  9月14日起,20团和772团开始挖掘爆破用坑道。772团以1营和旅工兵排向北门掘进,20团也以2连、9连配合工兵挖掘通向西门的坑道。经过四昼夜连续施工,至18日完成了坑道作业及各项攻城准备。20团和772团将大量炸药送人坑道,做好了起爆准备。当日18时50分总攻开始,随着大量炸药的起爆,西门和北门外的大炮楼被炸塌,城墙的西门和北门处被炸开二个缺口,城墙上的国民党军也多被震昏过去。配属的山炮进行抵近射击,分别把北面和西面城墙上的碉堡摧毁。20团、772团突击部队乘势发起冲击,突入城内。同时,38团和士敏独立团分别从县城西南角、东北两处登城并攻入城内。经过激烈巷战,城内国民党军全部被歼。南高庙国民党军见大势已去,弃阵而逃,被长子独立团追歼一部。长子攻坚战太岳纵队共毙伤国民党军500余人,生俘国民党军挺进纵队司令白映蟾及陈士芳以下15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刘伯承见长治国民党军不敢出援,在攻击长子城的同时就命令太行纵队和冀南纵队发起对壶关、潞城的攻击。

  9月17日,冀南纵队攻克潞城。

  9月19日,也就是太岳纵队攻克长子的同一天,太行纵队攻克壶关。两城国民党军均被全歼。至此,长治周围各县全部被共产党部队攻克,长治已经变成一座孤城。在长治周围各县战斗中,共产党部队共歼国民党军7000余人(含襄垣战斗歼国民党军数),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有效地补充了自己,尤其是缓解了弹药紧缺的情况,为下一步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情况未完全按照共产党部队预想的发展,但共产党部队已获得攻取长治的有利条件,刘伯承发现史泽波企图固守待援,于是在9月20日发布第五号作战命令(前四号命令是关于攻占屯留、长子、潞城、壶关四城的)。命令三个纵队集中兵力攻取长治城,最后消灭入侵上党地区的国民党军。

  围攻长治

  9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主力一太行、太岳、冀南三个纵队,开始从长治城东、南、西三面同时发起攻城作战。在作战部署上,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即同时攻击长治城的三面,同时放开北关至城东北角,引诱国民党军向城北突围,而于野战中予以歼灭。这个部署也是考虑共产党部队当时攻坚能力很弱,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又不善于野战的特点而提出的。在攻城战斗即将打响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把指挥所前推至长治南郊北天河,直接指挥攻城战斗。[1]

  长治是上党地区的首府,是抗战时期日军设防的重点,城高壕深,工事坚固。国民党军1万1千余人是入侵上党地区的国军主力,因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军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战斗,基本没有损耗,建制完整,装备也比较齐全。恰逢此时,天降大雨,造成道路泥泞,城墙湿滑,也给攻城战斗带来了很大困难。尽管如此,共产党部队各部队还是在攻坚经验、装备都很缺乏的情况下开始了对长治城的攻击。

  太岳纵队的任务是攻占长治城的北关,然后与太行、冀南纵队一起夺取长治城。陈赓司令员命令决1旅57团主攻长治北关,以386旅扫清外围据点。战斗发起后,386旅之士敏独立团在1门山炮支援下攻击北关外围的角沿村。士敏独立团在摧毁国民党军四座碉堡后,攻占了牛个村子,将国民党军保安团一部歼灭。此对,北关国民党军在城墙上火力掩护下进行逆袭,将士敏独立团包围在角沿村内。772团立刻增援,与士敏独立团一起将国民党军击溃,残国民党军逃回北关。角沿村被共产党部队攻占。随后,57团发起对北关的攻击。57团在团长陈兴建指挥下,1营从关东北,3营从关西北,趁夜暗以出其不意的奔袭手段一举突人关内,然后开始穿插、分割、包围国民党军。1营负责围歼北星阁、石灰窑之国民党军。北星阁是北关连接关外的重要通道,是国民党军的防守重点,有主碉、地碉、暗堡、外壕、地雷、铁丝网等较完善的防御设施,国民党军为1个加强连。共产党军1营1连奉命攻占北星阁,激战一夜未能攻克。1连三任连长先后牺牲,部队伤亡过半,但仍然前仆后继,奋勇攻击。战至22日晨,终于全歼国民党军,攻占北关。3营亦在围歼银匠楼之国民党军后,进抵城墙下。长治国民党军为夺回北关,连续组织反击。57团与国民党军反击部队肉搏达4、5次,坚守北关4天之久,后由25团接替,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军的反击,巩固占领了北关。与此同时,太行、冀南纵队也攻下了城关据点多处。

  就在攻城部队扫清外围积极准备总攻长治的时候,刘伯承接到了一份内线传来的情报。情报说阎锡山为了解救长治被围的史泽波部,拟派重兵增援长治,增援之国民党军为第83军的3个师共7000余人,已从太原南下。经过进一步侦察得知,27日南援之国民党军到达沁县,其先头部队4个团28日进至沁县以南,亭以北之新店地区,并有继续南下救援长治的迹象。刘伯承根据这一新的情况,当即改变决心,将作战重心由攻占长治城改为歼灭国民党军援军。准备在援国民党军沿白晋路进至常隆、上村地区(位于长治城的西北)时,于野战中歼灭之。具体部署如下:以陈再道指挥冀南纵队、决1旅全部及地方武装继续佯攻长治城,吸引国民党军83军向长治急援;以李达、陈锡联指挥太行第2支队(欠30团)、第4支队及原在白晋铁路监视国民党军的第17师为打援之右翼队;以陈赓指挥太岳纵队386旅及太行纵队第3支队为打援右翼队,钳击来援之国民党军;以30团为独立支队,由北尾击南援之国民党军,切断它的退路。

  各部队受命后立即行动。为了不让长治国民党军发现共产党部队攻城主力前去打援,共产党部队在撤离长治城的当天昼间还抬云梯演习攻城,晚上点火吹号扰乱国民党军。然后在28日夜趁夜暗雨急悄悄撤离了长治城。

  9月29日,共产党部队打援部队陆续抵达预定歼国民党军地区,埋伏于白晋铁路线两侧。从29日起,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一直前移,总是靠近担负最重要任务的部队,以就近掌握部队行动。援国民党军指挥官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本来打算沿白晋铁路线前进。但是阎锡山唯恐长治失守,丢掉楔进共产党部队根据地的一颗钉子,连电催促彭毓斌急进。彭毓斌无奈只能另选道路。由于白晋铁路经 亭、夏店向东拐了一个大弯后才通向长治,所以路途相对要远得多。而亭、屯留之间的大路则距离很短,彭毓斌决定就走这条路。9月30日,彭毓斌部从 亭镇渡过漳河,沿亭、屯留间的大路南下。刘伯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变更部署。将歼国民党军地域改在屯大路两侧,同时增派第17师尾击援国民党军。陈赓率打援左翼队立即由常隆附近进至余吾镇以西,太行纵队也进至余吾镇东北地区。

  打援激战

  10月2日,共产党部队打援部队主力预期遭遇国民党军援军于屯留西北之王家渠、白龙坡至井道上一线。共产党部队当即从正面诱国民党军继续前进,主力展开两翼向国民党军侧后迂回。同时,尾国民党军前进的第17师和30团向南展开攻击,将援国民党军合围在老爷山、西凹、磨盘垴至榆林镇地区。彭毓斌根本没有发觉自己已成为对方猎杀的目标,等到发现危险时想跑也来不及了。彭毓斌只得将救援长治的任务扔到一边,转入防御。他命令先头暂编第47师退守老爷山,暂编第46师占领磨盘垴,暂编第40师控制大路,指挥部和第83军位于关上(五山),猬集一团,构筑工事。

  老爷山位于上党盆地的西北边沿,由4个山头组成,主峰海拔1246米。磨盘垴位于老爷山东南面,海拔也在1000米以上。关上则位于北面,与上述两山互为犄角,形成雄关要塞,是长治以北唯一的险要地形。为了趁国民党军立足未稳打乱国民党军部署,共产党部队立即对国民党军展开猛攻。陈赓指挥的左翼队向老爷山攻击;李达、陈锡联指挥的右翼队向磨盘垴攻击;第17师和30团在榆林镇以北侧击国民党军。

  10月2日夜,太岳纵队386旅772团经走马岭从西南侧向老爷山攻击,20团由红土崖从东侧攻击,各攻占了国民党军2个高地,歼国民党军一部。同时,太行纵队第4支队769团和51团也攻占了国民党军几个山头,其中769团逼近了距磨盘垴主峰仅200余米的无名高地。经一夜激战,各部队进展均不大,与国民党军形成对峙。

  此时,共产党部队发现国民党军番号是越打越多。仅在太行纵队的俘虏中就发现国民党军4个师的番号。经过审俘和详细侦察,发觉援国民党军不止3个师,而是彭毓斌率领的8个师。其中包括第23军之暂编第40、46、47师,第83军之第66师和暂编第49、50师,以及伪军第1 3集团军杨诚部改编的省防军的2个师,并且还有2个炮兵团随行。以上援国民党军兵力共2万余人,而共产党部队打援兵力一共也只有2万多人,双方兵力相当。因此共产党部队的攻击不可能很快取得进展。得知这一情况后,刘伯承认为援国民党军已成为上党战役中新的攻击重点,如不及时消灭援国民党军,长治城里的史泽波部就会死守待援,增加共产党部队攻城的困难;只有尽快消灭援国民党军,才会使史泽波绝望而冒险突围,这样国民党军离开坚固设访的城市,才更便于共产党部队在野战中歼灭之。据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下令将围攻长治的冀南纵队和太岳纵队决1旅调来加入打援,长治则由地方部队围困。刘伯承还命令冀南纵队和决1旅撤围长治后,白天向国民党军被围地域行军,将共产党部队援兵到达的信息传递给被围之国民党军,以加速其动摇。

  在共产党部队援军尚未到达之时,陈赓、李达、陈锡联继续指挥所部向当面之国民党军猛攻。但国民党军依仗其机枪多、弹药充足(除了自身使用的弹药外,援国民党军每人还给长治守军多带了100发子弹,2颗手榴弹或地雷)、炮兵火力强和险峻的地形,屡次击退共产党部队冲击。为了避开国民党军猛烈的火力,共产党部队主要采取夜间以短兵火力对国民党军占要点进行突击的方式,在白天则阻止国民党军下山突围。10月3日,太岳纵队20团团长楚大明经过周密侦察,发现一条被洪水冲刷的雨裂,可直通国民党军老爷山主阵地的侧后。陈赓当即命令调整部署,以20团从雨裂插入国民党军阵地侧后,以分割国民党军防御部署。3日夜,共产党部队炮兵向老爷山之国民党军猛轰,772团、士敏独立团和太行纵队14团从正面猛攻,以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同时,楚大明率20团3营在民兵引导下,利用夜暗从雨裂中隐蔽地迂回到了国民党军主阵地的侧后。然后以短促火力和勇猛动作攻占了2个山头,切断了暂编第47师与国民党军主力的联系。接着,20团控制了老爷山的水源,使国民党军陷入孤立缺水的境地。同日,太行纵队769团2营攻击离磨盘垴主峰200米的无名高地未获成功。769团又以1营和2营协同34团猛攻一夜,仍未能攻克,部队伤亡较大。

  10月3日拂晓,长治国民党军为了夺回北关,动用其主力暂编第37师,采用正面攻击侧面迂回的战术手段向北关进行反击。暂编第37师师长杨文采在北城墙上亲自指挥,并组织了全城火力进行支援。暂37师2个团从城西北角出城,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向共产党部队前沿阵地发起攻击。其中1个营向共产党部队决1旅25团1营右翼实施迂回,占领了北关至提马村之间的一块坟地,切断了共产党部队前沿与后方的联系。正面国民党军以4个营兵力向共产党部队25团1营、2营阵地轮番攻击,主攻方向指向1营2连阵地。共产党部队防守部队在伤亡很大的情况下,顽强坚守,用刺刀、手榴弹与国民党军进行一院一屋的争夺。4连2班连续击退国民党军6次冲击,全班大部伤亡,只剩下2名战士,仍牢牢守住了阵地。经过8个小时激战,共产党部队防守部队大量杀伤了国民党军。傍晚时候,57团进入北关发起反击,在25团配合下恢复了全部阵地,将国民党军压回城内。这一仗极大地消耗了长治国民党军的兵力和突围的锐气,使得国民党军在共产党部队冀南纵队和决1旅离开后的几天里的17次突围,都被共产党部队围困长治的部队粉碎。

  10月4日,冀南纵队和决1旅撤离长治城,日夜兼程,冒雨北上,向共产党部队打援部队靠拢。同时,陈赓指挥所部继续攻击老爷山国民党军阵地,当日将老爷山除主峰外的阵地大部攻占。大行纵队则重新组织对无名高地的进攻,确定当夜利用国民党军阵地左侧山凹部夜摸国民党军阵地侧后,出其不意地从侧后攻山。

  10月5日3时许,太行纵队769团3营沿预定路线进至国民党军侧翼。在此时,共产党部队3营10连先头小组踩到了正在睡觉的国民党军士兵身上,战斗立刻打响。3营9连、10连立即展开从两翼向山顶猛攻,国民党军仓促应战,大部被歼,少数逃到山下被共产党部队山下部队俘获。占领无名高地后,3营将9连、10连左右配置开,积极改造国民党军工事,准备抗击国民党军反扑。与此同时,太行纵队3支队之决9团从东侧向国民党军磨盘垴主阵地连续攻击,逐坎逐层争夺,5日拂晓曾一度突入国民党军主阵地。国民党军以密集队形进行反冲击,后面有督战队压阵。决9团在位于磨盘垴南侧的31团的炮火支援下顽强抗击,终因地形不利和众寡悬殊,不得不退下来暂停攻击以待黄昏再战。

  10月5日拂晓,防守磨盘垴的国民党军暂编第46师集中兵力向占领无名高地的共产党部队769团进行反击。国民党军在浓密炮火掩护下,以羊群式队形从正面和左翼山垭口向共产党部队冲击。共产党部队769团3营在团属迫击炮4门的支援下,充分发挥轻、重机枪和手榴弹的威力,击退国民党军多次反击,大量杀伤了国民党军。国民党军在督战队的威胁下,不顾伤亡,反复向共产党部队阵地冲击。阵地上的共产党部队防守分队在弹药消耗贻尽的情况下,与国民党军展开了白刃格斗。就在这危急时刻,担任运输弹药任务的新11连赶到阵地,不待命令就投入了战斗,将冲上阵地的国民党军压了下去。这时,共产党部队769团2营也增援上山,与3营一起彻底击溃了反扑之国民党军。无名高地终于得到了巩固,这就和决9团一起造成了对国民党军磨盘垴主阵地的直接威胁。太行纵队第31团、第13团从磨盘垴东南对王家渠国民党军发动攻击,攻占了王家渠及其西北一带山梁,歼灭国民党军暂编第46师一部。

  此时的被围国民党军已经陷入了缺粮断水的绝境,仅靠杀骡马充饥,人心浮动。10月5日下午,共产党部队增援部队一冀南纵队和决1旅陆续到达战场。国民党军发现后,军心更加动摇。彭毓斌此时终于认识到,增援长治的计划彻底破产了,不得不开始打算如何突围了。

  在共产党部队援兵陆续到达后,刘伯承命令部队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即以左右两翼部队猛烈钳击国民党军,而在北面则留一个缺口,诱国民党军向北突围,将国民党军歼灭于突围途中。5日黄昏,共产党部队发起全线总攻。陈赓亲自下到主攻老爷山主峰的14团指挥所,14团团长则立即下到尖刀连——第11连,11连连长亲自指挥尖刀班。尖刀班9人组成3个战斗小组,3个小组相互掩护交替前进,从侧面接近国民党军指挥所,然后连续投出10多颗手榴弹。趁国民党军指挥所被炸和国民党军慌乱,共产党部队14团、772团和30团的突击部队都迅速攻上了老爷山主峰,国民党军大部被歼。此时,磨盘垴国民党军发现老爷山丢失,顿时更加慌乱。共产党部队太行纵队乘机向磨盘垴连续猛攻,终于在19时攻下了国民党军磨盘垴主阵地。这时,国民党军的犄角阵地中的两个制高点都已丢失,主力被压缩在狭窄的山谷中陷入了攻不动、守不住的困境。彭毓斌早在5日17时即下令向共产党部队兵力薄弱的北面突围,企图逃回太原。彭毓斌为迷惑共产党部队,下令大队向南佯动,而辎重和指挥机关却先向沁县(驻有未投降的日军)方向北逃。

  刘伯承早就料到国民党军这一步,立即命令太行、太岳纵队从国民党军之两翼平行追击,冀南纵队于国民党军后尾追。太岳纵队20团则于5日17时即已出发,抢先赶到土落村阻击逃国民党军。太行纵队14团亦随之跟进。

  共产党部队20团和14团克服秋雨乍住,道路泥泞的困难,一路向北疾进,强行军10余公里,终于在国民党军大部队到达前,赶到漳河西岸的土落村地区。此时共产党部队从当地群众口中得知,1个小时前有100多名国民党军骑兵已向沁县逃去。2个团立即展开,占领防御阵地。20团1营北渡漳河控制河岸阵地和渡口,2营、3营和团直占领土落村制高点,截断公路;14团亦沿河岸布防。刚部署完毕,国民党军突围部队就象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向漳河边拥来。14团3连连长化妆成国民党军官,命令一股国民党军原地休息整顿,然后3连趁其不备突然冲击,一次就俘国民党军500余人。此时,国民党军主力开始向20团阵地进攻,企图打开缺口逃跑。国民党军省防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20团1营阵地发起整营、整团的集团冲锋。1营与国民党军激战数小时,毙伤国民党军600余人,守住了阵地。战斗中,该营营长牺牲。国民党军在1营阵地前碰了钉子,转而以1个团兵力分三路进攻2营阵地,以2个团攻击3营阵地。2营、3营集中火力在四、五十米的近距离内大量杀伤国民党军,并乘国民党军混乱之际组织反冲击,连续击退了国民党军8次冲锋,毙伤国民党军近千人,国民党军没能前进一步。

  与此同时,太岳纵队772团和士敏独立团占领榆林镇北侧高地,将国民党军原据守地域全部占领,国民党军全部被压缩包围于沿白晋铁路的 亭地区。处在包围圈中的国民党军失去了阵地依托,最后一点战斗的勇气也被共产党部队阻击部队打掉,这时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共产党部队的总攻就在此时开始了,太行纵队从东面,冀南纵队和决1旅从南面,太岳纵队从西面,第17师和阻击部队从北面向国民党军猛烈冲击。国民党军在共产党部队穿插分割下,溃不成军,纷纷缴械投降。10月6日9时,除2000多国民党军溃散逃到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国民党军总指挥彭毓斌在乱军中被共产党部队击毙,副总指挥兼炮兵司令胡三余、暂46师师长郭溶、暂49师师长张宏和第66师师长李佩膺均被共产党部队俘虏,其部队携带大量弹药全部成了共产党部队的战利品。上党战役打到这个时候,整个上党地区只剩下了困守长治城的史泽波这一股国民党军了。

  就在彭毓斌的援军即将全军覆没的时候,阎锡山给困守长治孤城的史泽波发去一封电报。电报中称“上党必争,长治必守,援军必到,叛军必灭”,为史泽波打气鼓劲。史泽波也一度组织“敢死队”进行反扑,但均被共产党部队围城部队击退。等到彭毓斌援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彻底打乱了史泽波坚守待援的计划。史泽波意识到再死守长治城就等于“守死”,只有突围才有一线生机。

  战役尾声

  1945年10月7日夜,长治城又是一个大雨天,困守长治的阎军总指挥史泽波率部趁雨夜弃城突围逃窜。早已料到阎军会突围逃窜的刘伯承、邓小平得知史部已逃出长治城后,当机立断,命令围城部队一部进入长治,大部跟踪追击,务求在运动中消灭逃国民党军。广大指战员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忍受饥渴困苦,日夜兼程,向沁水预定堵国民党军地区疾驰而来。终于将从长治逃出的史泽波及其所部万余人,堵截于沁河东岸的岭、桃川河一带。12日晨,各路大军对逃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后,阎军大部被消灭。就在沁河岸边人民军队与阎军激战时,狡猾的史泽波及其第六十八师师长郭天辛等人在沁河的下游徒步涉水渡过沁河,疲于奔命的史泽波以为这下到了安全地带,不承想又遇到了早已严阵以待的堵截部队。就这样,史泽波、郭天辛被俘。

  邓小平让王定南转告高树勋时机重要。10月29日,刘邓便从王定南处接到高树勋心意已决的消息。10月30日,高树勋率领国民党新八军、河北民军1万余人在邯郸以南的马头镇起义,宣布退出内战,主张和平与民主。11月10日,高树勋的部队改称“民主建国军”,高树勋任民主建国军总司令。

  上党战役战争结果

  太行,太岳,冀南3个纵队攻击阎锡山控制的各个城镇,不出10天,攻克大部分据点。共产党部队以伤亡4000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师及1个挺进纵队共3.5万余人,其中生俘3.1万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各种枪1.6万余支[6-7] 。

  据中共记载,在上党的整个战役中,中共共歼国民党军第19军、23军、83军等11个师约3.5万人。俘国民党军将官27名,上党战役歼灭的阎锡山部队占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上党战役使得阎锡山损失11个师,对于阎部是沉重打击;对于中共,这次战斗不仅解除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直接威胁,而且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实现了中共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预期目的。从此,中共的晋冀鲁豫地区日益巩固,成为后来中共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基地,并为后来设立华北局和定都北京奠定了初步条件。

  阎锡山失去第19军后,其已经不可能单独据守山西,故不得不请求黄埔系中央军进驻山西,从而结束了阎锡山自民国初年独占山西的割据局面。

1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