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大全>

额黄的基本介绍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额黄,一种古代中国妇女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 。 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额黄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额黄的简介

  我国古代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更可能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

  据南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记载:“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予按: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黄面墨妆,以是知虏妆尚黄久矣。”看起来这种美容方法起源于胡妇,就是古代的洋美眉,在汉人中传播算是一种引进的文化,犹如当代引进染发、纹眉、拉双眼皮的办法一样,是洋为中用。额黄南北朝至唐时,妇女爱在额间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间,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唐时又有一种专蘸鸦黄色的,称为“鸦黄”。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拔,异作额间黄。”唐李商隐《蝶》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温庭筠《照影曲》:“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樨俱含频。”唐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禅袖太憨生。”

  涂黄方法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 染画   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余《咏篙水溅妓衣》诗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周庚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南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 粘贴   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帖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

  额黄的历史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额黄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1.沪语童谣侬姓啥

2.古代女子画眉的基本介绍

3.关于象棋橘中秘的故事

4.关于白居易的文章

5.化妆有什么技巧

额黄的基本介绍

额黄,一种古代中国妇女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 。 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额黄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额黄的简介 我国古代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鲁菜的相关故事介绍
    鲁菜的相关故事介绍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山东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鲁菜是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中唯一一个自发型菜系,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全面、难度最高

  • 中国餐具文化的基本介绍
    中国餐具文化的基本介绍

    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以下是学习啦小

  •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介绍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介绍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 珞巴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珞巴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民族饮食文化,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饮食原料的不同,饮食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异。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少数聚居于

9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