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图书馆管理>

有关数字图书馆毕业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会引起图书馆业的巨大变革,而且会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数字图书馆毕业论文下载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数字图书馆毕业论文下载篇1

  浅探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摘 要]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及其概念、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存在问题的思路——创新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1 数字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及其概念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文献购置经费的有限增长赶不上文献量的爆炸性增长;传统文献体积较大,储存密度低,使馆舍空间不堪重负;传统文献检索速度、广度、深度有限,难以满足读者需求。与此同时,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开始探索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正是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数字图书馆也被称为“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所有载体的馆藏实现数字化,便捷、高效地为读者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网上服务。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 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

  2 数字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的存在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但是其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图书馆管理层面上,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以图书馆为中心

  虽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面向用户需求的跨库检索、虚拟参考咨询、全文检索、信息推送、文献传递、个人图书馆等综合化、人性化服务项目,并且这些丰富的服务项目也确保了用户可以轻松地对信息及时、有效、全面、深入的获取,但是所有这些服务都要倚赖和局限在一个孤立的信息系统,也就是馆内资源的范围内。而现实中的用户需求却不是仅限于这些资源范围之内,往往还需要大量其他类型和方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所以,数字图书馆现阶段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阻滞了与互联网其他资源之间的信息流通。

  2.2 数字图书馆的自建资源使用的标准不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一些数字图书馆,特别是高校数字图书馆都有自建数据库,但是他们所使用的建库工具不同、语言不同、数据接口不同,导致异构数据库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2.3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不足

  一些高校图书馆为了保证评估的通过,把大量经费用于购买纸质资源上,而纸质资源价格日益上涨,挤占了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经费,导致了图书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衡。

  2.4 数字图书馆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国内图书馆一个普遍现象是:图书馆原有工作人员大多学历层次较低,年龄较大,无学科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只能从事流通阅览的简单服务工作,无法承担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在数字图书馆中,无论是数字资源的种类和规模,还是运营方式和服务方式都包含着更多的智力和知识因素,因而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设尚处于滞后状态,数字图书馆专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3 创新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

  3.1 标准化管理模式

  标准化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活动的依据。标准化管理能够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使各项工作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标准化管理模式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方法论。

  3.1.1 标准化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各种各样的管理、技术、和服务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处理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宏观关系,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已成为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服务效果。应当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逐步推出比较完善的标准,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体系,应着重考虑: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数字化信息组织与存储标准,如数字化信息的分类、元数据标准等;信息检索标准,如全文数据库检索;网络及网络资源标准,如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标准;信息的权限管理与安全标准,如加密、水印技术等;还有文献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及认证体系等其他标准。

  实行标准化管理后,各数字图书馆都遵循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实现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3.2 集成管理模式

  集成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它突出了一体化的整合思想,管理对象的重点由传统的人、财、物等资源转变为以科学技术、信息、人才等为主的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知识含量,激发知识的潜在效力成为集成管理的主要任务。集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实践。

  3.2.1 集成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集成管理模式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数字图书馆。电大独特的系统结构为各级电大数字图书馆资源相容与互补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 及以下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依据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成立,并且依据相应的行政区域来确定行政级别,上下级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是国家开放教育的政策和中央电大教学过程的“五统一”把各级电大紧紧捆绑在一起。其基本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五级办学、分层管理的体制,每一个层次结构都有功能上的分工。五级结构分别是中央、省级(包括省域广播电视大学和省会城市、部分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地市级、县(区)级、教学班。   在整个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中,中央电大是龙头, 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是枢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样的系统结构下,中央电大可以统筹全国省级电大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省级电大可以统筹全省电大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各级电大根据自己的优势承担相应的资源建设,然后将资源整合省级电大,再由各级省级电大将资源整合中央电大。这样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到最大效用,解决了电大数字图书馆资金短缺的问题,从而发挥了整个电大系统的整体作用,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3.3 大图书馆管理模式

  大图书馆管理模式是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全球图书馆发展的崭新理念,它将给图书馆带来新的进步和发展。

  3.3.1 大图书馆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大图书馆管理模式就是将全世界的图书馆看做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化大图书馆,各类型、各系统乃至各国图书馆都是它的组成部分。在大图书馆管理模式里,各图书馆将分工合作、联合发展,努力实现国际间图书馆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用户提供资源种类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的服务。它是在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3.4 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 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从项目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管理包括项目、人(参与项目和受项目影响的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目标(包括必须满足的规定要求和附加获取的期望要求)和需求等基本要素。

  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它通过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实施, 从而使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最终使项目的各种预期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图书馆的许多业务可归于项目,凡是那些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需要有效利用一定的资源所做的一次性努力都可成为项目。在图书馆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可使图书馆以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目标。

  3.4.1 项目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中包括了多个子项目和组织。科学规划、控制和协调多个项目,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执行这些“项目”,将会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项目管理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常常被吸收为数字图书馆中业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业务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开发项目多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图书馆特色库建库、回溯建库、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等,如果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去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一些难题,项目管理模式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思路。

  (1)数字图书馆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项目管理具有严密、规范、灵活的特点,明确任务分解和责任承担,有助于节约数字图书馆的经费,保证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快速实现。另外,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

  (2)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从数字图书馆的总体建设来看,多数的数字图书馆正处于信息服务的初级阶段,数字信息资源内容分散,重复建设。通过项目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将馆内不同业务部门人员凝合,将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音像、视频等异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

  (3)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管理人才更加匮乏。通过项目管理可以锻炼队伍,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项目管理中,一个项目不管大小,都依赖一整套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方法来开展工作,因而能够充分锻炼和培养基层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而项目团队的组织构架,有利于组织的扁平化管理, 形成一支快速机动部队,提高组织效率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谷安宁.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2(24):73.

  [2] 张碧莹.论当前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型改革[J].兰台世界,2011(4):71.

  [3] Integration Management[EB/OL].[2012-05-20].  [4] 东 方.数字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中国信息导报,2004(11):43—45.

  [5] 潘 辉.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0(5):30—33.

  [6] 刘超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数字图书馆联盟运作与管理机制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87.

  有关数字图书馆毕业论文下载篇2

  浅谈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化之路

  [摘要]研究图书馆服务社会网络化的多种途径,提出两种最为普遍的社会网络化方式:嵌入社会网络化开放应用平台和创建基于文献资源传播的社会网络化平台。从图书馆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以上两种方式存在的差别和各自优劣。最后提出构建图书馆社区联盟的设想。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社会网络 图书馆2.0文 献管理软件

  1 引言

  空间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阶段:“基于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基于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图书馆”。从某种角度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元数据标准化以及数字资源的整合,这两个阶段的工作创造了数字图书馆运行的必备条件,完成了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数字图书馆形式的创新、推广以及融人用户生活则要在第三阶段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犹如电信网络中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最富创造空间的阶段。而图书馆到底会以怎样的方式融人人们的数字生活空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纵观互联网发展的趋势,Iphone、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开放应用平台越来越成为人们接人互联网的主要方式,云计算使得用户端的程序可以越来越轻量级,将不同的应用服务集成到一个用户已经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事。Facebook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开始增加了社会网络功能,国内外很多图书馆网站也开始了图书馆网站社会网络化的工作。但是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化的意义在哪里?图书馆是应该基于现有数字图书馆平台创建社会网络还是主动走人流行的社会网络平台中提供图书馆服务?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对比以上两种方式对图书馆作为信息查询工具和文化传播基地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 数字图书馆的社会网络化

  2.1 数字图书馆系统社会网络化

  图书馆的社会网络化一般有两种途径:数字图书馆网站本身的社会网络化和把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社会网络开放应用平台中。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早在数年前就开始了图书馆网站Web2.0化的研究,其中包括My libralT、RSS、Blog、论坛以及社会化标签的应用。所有这些Web2.0化的变革都是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变化的。Web2.0注重网络社交关系的构建,注重用户参与,改变了网络信息的结构,从单一的主流媒体发布(用户接受的方式)改为所有用户平等参与的信息建设的格局。Facebook的出现再一次推进了网络个人化、社交化的发展。与其他Web2.0应用不同,Fa―cebook以用户为中心,将形形色色的服务转化为用户平台上可方便装卸的应用组件,并借助用户的网络关系推广、发布、传播各类信息和应用。

  在实现数字图书馆网站本身的社会网络化这一途径中,国内已经有很多图=}}馆尝试图书馆网站的SNS扩展。利用开源软件实现图书馆网站的SNS并不困难,有很多开源代码可供选择如UCenter、OpenSocial、ConcourseConnect等。图书馆网站SNS化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与图书馆已有资源平台的数据融合,包括图书、数字图书、数据库资源等。图书馆服务的SNS化主要是客户服务端的改进,与原有图书馆体系并不相悖。图l显示了基于一种常见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架构增加SNS功能后的结构图:

  统一检索接口以下为资源整合层,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层,统一检索接口以上为用户应用层,通过统一检索接口用户可以透明地使用来自各种数据库出版商、图书出版商、图书馆自建库等不同格式不同结构的外部资源,这正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在统一检索接口之上的是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数字图书馆用户层,用户文档对用户通过统一检索接口获取的资源进行记录和管理,并通过搜索引擎对用户手工增加的文献资源自动标引和更新,用户自建资源包括用户创建的日志、微博、用户上传的文档、用户使用数字文献过程中产生的思考、评论等,这些信息形成了全面的用户数据库。通过用户设定的权限管理规则和资源管理模块的权限规则,这些信息进入用户交互的社区用以分享交流,从而激发思想中创造的灵感。数字图书馆的专业搜索引擎和用户创建的共享数据可以应用于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其他开放应用模块――如数字教育(e-learning)、数字科研(e―science)等。

  2.2 嵌入开放应用平台的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化的第二种途径是嵌入其他网络开放应用平台。可以这样描述网络开放平台的特征:①向公众提供编程接口,这样第三方可以方便地开放基于此平台的应用;②平台可以向嵌入其中的应用提供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数据以及用户;③平台为嵌入其中的应用提供一个运行环境。如Facebook和iPhone都是符合这些特征的开放应用平台。开放应用平台最大的资源就是用户,Fa-cebook和iPhone都粘合了大量的高稳定度用户。借助开放应用平台,一些小软件和服务可以快速在用户中推广和发展,而用户也可以更加方便并且单一地在一个用户空间内聚合所有的应用,与社会网络中的朋友和熟人交流分享。嵌入开放平台的做法符合多年来图书馆秉承的“读者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的理念,将信息服务延伸到用户活跃的网络空间中。借助社交网络,对推广图书馆服务、提升图书馆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目前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嵌入开放应用平台的案例:Facebook上有大量的国外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机构进驻,上海青浦图书馆进驻开心网,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进驻了人人网。进驻到这些SNS平台有两种层次:一种是成为简单的新闻和消息发布机构,主要目的是用于图书馆服务和形象的宣传;另外一种则开发图书馆服务的应用模块,使得用户能够在SNS社区使用图书馆服务,如清华大学基于人人网络开放应用平台开发了新书通报应用、图书馆书目检索、图书馆讲座日程等应用。

  3 图书馆SNS之路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学术性服务机构。1975

  年国际图联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有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情报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当前数字图书馆多数由传统图书馆创建和管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数字图书馆到底应当如何走向社会网络化,是直接将数字图书馆服务嵌入到社会网络化平台之中,还是构建一个开放的社会网络环境?从实现图书馆基本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两种途径有什么差异?到底应该如何构建和构建什么样的数字图书馆社区?从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来做分析是开展这项研究的重要起点。

  3.1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根据国际图联1975年提出的图书馆四大功能,我们可以将之简化为三个方面: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机构,获取信息知识的工具,终身教育的环境。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中,图书馆机构仅仅是作为数字资源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图书馆是否有长期保存数字资源的权利和义务现在还很难界定,本文仅考虑数字图书馆的后两个主要功能:获取信息知识的工具、终身教育的环境。

  当前的数字图书馆主要是作为获取信息知识的工具存在的,而对于终身教育环境的构建,大多数的数字图书馆环境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以高校数字图书馆为例,多数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整合各类数据库提供统一检索界面,一些图书馆有Mylibrary这样的Web2.0功能,允许读者对书籍和期刊等做出评论、增加社会化标签,一些图书馆开设了图书馆论坛,但是多数图书馆没有给用户提供类似Facebook那样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整合和社交平台。

  当前的数字图书馆模式在提供一个终身的教育环境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而构建一个终身教育的环境,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就是基于文献获取、文献利用的文化社区、科研社区的构建,一种终身自我教育和学习求知氛围的构建。那么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嵌入于其他平台和基于现有数字图书馆服务创建社交平台这两种方式对图书馆文化社区、科研社区的构建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3.2 嵌入其他社会网络开放平台的优点和局限

  多年来,图书馆界一直强调主动嵌入到用户信息环境的理念,即读者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嵌入社会网络开放平台正是一种主动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做法。社交网络平台聚合了大量的用户,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生白领,图书馆将自己的服务化身为开放应用平台的简单应用,使得读者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中方便地使用图书馆信息服务。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人人网开放应用平台上提供了书目检索、新书通报、讲座日程等多个应用,读者在人人网上就可以获取图书馆相关的信息,图书馆也能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信息推广和形象宣传。

  但是嵌入这些娱乐性较强的开放网络社区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是应用的丰富性和功能受到限制,开放网络应用平台与普通的操作系统所能提供的系统远远不同,目前基于网络开放应用平台的应用形式还是比较有限的,开放社交网络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信息推广和传播,要实现更多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则需要回到图书馆应用系统中使用;其次就是在这些娱乐性较强的社区中,其氛围并不适合学术讨论和研究学习。

  2009年的一篇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将学术研究和平时的社交生活混合在一起,他们认为Facebook就是和朋友们聊天娱乐的地方,不愿意主动接收来自图书馆的信息。根据这份调查报告,只有17%的受调查者愿意主动接收来自图书馆的信息,一些受访者表示,如果图书馆发来的信息过于频繁或者并不是本人所需要的,他们通常会拒绝接收或者视而不见,甚至断开与图书馆的联系。

  社交具有多面性,人们在社交的时候并不与朋友交流所有的观点,而是有选择地表达。例如,在朋友社交的网络中,人们很少去发表有关于专业或者学术性的讨论,更多的是娱乐、玩笑、情感交流。在学术论坛,人们则更多地是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中的困难的讨论。这就是为什么网络上有着形形色色的主题论坛的原因,人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讨论所有的问题,尽管社交网络把朋友熟人同事都联系在一起,但是人们并不在这里讨沦所有的事情,大家还是会去汽车论坛讨论汽车,去育儿论坛讨论育儿,去购物论坛讨论购物。社交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熟人”交流的社区,并不是“志趣相投”的人交流专业问题的社区,这就是图书馆通过社交网络去传播知识、拓展终身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最大困难。

  图书馆一直提倡“读者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这句话虽然表达了图书馆主动提供服务的热情,但是真的需要“读者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吗?”这种热情过度会不会遭致用户的反感呢?用户在Facebook,图书馆就要去Facebook吗?用户需要我们进入他们的私人娱乐空间去提供信息服务吗?笔者认为这句话应当修改为“读者在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读者在学习和科研的时候需要图书馆,那图书馆就应该在这些环境内出现,而不是无所不在。

  传统图书馆把自己嵌入到通俗的社会网络社区中,确实可以快速推送信息,有助于图书馆形象的宣传,但是嵌入到基于“熟人”而并非“兴趣相投”之人的娱乐性较强的社会网络中,是很难营造一个终身学习、学术研究的氛围的,甚至由于用户的排斥,这种信息推送和应用推送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

  3.3 图书馆构建社会网络社区的优势和劣势

  图书馆在构建社会网络社区方面有着一些天然优势。首先,图书馆有着天然的用户群,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大量的固定数量的读者就是图书馆网络社区的天然用户,行业图书馆也吸引着大量的专业读者,这些思想活跃、年轻有为、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精英是图书馆社区最宝贵的财富。其次,图书馆拥有资源,这也是构成社区的基础,读者可以在获取信息知识的同时讨论和交流,这也是其他一些教育科研社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图书馆发展基于知识检索获取和知识传播利用的科研和教育社区的劣势也很明显。首先从体制上来说,图书馆并非赢利机构,在创新和发展的积极主动性上远远逊于商业机构,图书馆经常是被技术、潮流和市场推动着前进。其次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图书馆在人才上的匮乏也制约了图书馆社区化的发展。此外,如果仅仅限于一个机构之内,读者数量不够庞大,社区的规模和活跃度会受到限制。

  图书馆构建社会网络社区有着文献资源作为强大的资源基础,又有固定读者作为坚实的用户基础,这是图书馆构建社会网络社区的天然优势,但是单个图书馆又存在着技术、人才、用户规模方面的劣势,到底应该如何做,才能发挥图书馆构建社会网络社区的优势又能有效地克服劣势呢?

  3.4 社会化文献管理软件模式

  正当图书馆界人士还在摸索着图书馆2.0建设的时候,一种全新的将文献管理和科研社区集为一体的事物出现了――基于社会网络的文献管理环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Mendeley L。2008年初Mendeley悄悄 问世,之后仅仅两年,Mendeley就聚集了大量的科研用户,2009年获得欧洲TechC~xlnch“助益社会的最佳社会网络创新”大奖。Mendeley不但具有普通文献管理软件的文献管理功能,还具有学术文献统一检索、基于社交网络的文献交流、科研交流和协作功能。在Men.deley中可以直接检索学术文献,浏览检索结果时只需要点击"Add t0 my library”就能将文献加入到自己的文献库中。Mendeley上可以加人或组建科研圈,研究者们可以快速了解本学科的讨论热点,了解大家都在阅读什么文献,通过文献共享和话题讨论,建立和拓展研究领域内的学术网络。

  Mendeley的桌面管理程序可以将个人电脑中存储的文献资料自动组织和建立索引,并且允许用户分类管理、添加注解,并自动生成各种格式的引用。在Mendeley内检索文献不仅仅可以发现相关文献,还可以发现兴趣相同的也在研究相同问题的用户,文献作为连接点把用户联系在了一起。Men―deley模式是一种很理想的将知识交流和知识检索融为一体的环境,也正是我们图书馆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图书馆的三大功能的其中两个主要方面:知识信息获取工具和终身教育环境的理想结合。

  其实在Mendeley之前,也有类似的模式出现,例如豆瓣和360doc。豆瓣聚集了大量的文化青年,人们在这里讨论读书、音乐、艺术,可以说是中国网络上最大的基于社会网络的文化传播基地。但是与Mendeley相比,豆瓣没有管理个人文献的能力,并且仅仅能够记录和讨论图书。360doc可以建立用户自己的互联网文档库,但360doc是建立在互联网文档的基础上,文档来源和内容都缺乏学术性和专业性,并不适合学习和研究。国内也有一些社区开始借鉴Mendeley模式构建科研社区,例如新科学、知先,但是其功能和Mendeley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Mendeley模式是一种非常值得图书馆借鉴的模式,图书馆原本就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管理个人文献的环境,这个环境与图书馆的整体数字资源环境相结合。比Mendeley更胜一筹的是,图书馆同时还能够提供数字资源本身,融入到数字图书馆社区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和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能够在社区中直接提供文献,读者无需再去其他系统中想方设法获取资源。图书馆完全可以借鉴Mendeley的模式,创建一个集知识获取和知识交流学习为一体的社会网络环境。

  4 数字图书馆开放社区联盟

  图书馆把现有系统拓展为集知识检索和获取、科研交流与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知识获取与利用的社会网络社区是一种非常好的构想,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单个图书馆来完成这样的工作,肯定存在着用户规模太小,社区活跃度低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一种“开放数字图书馆社区联盟”的构想。

  由于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层的异构性较强,因此数据资源层的数据整合由各个图书馆各自完成,图书馆在社会网络层依靠一种可以扩展伸缩和堆叠的通用模式来构建文献管理和科研交流社区。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既保持相对的独立(图书馆可以自主选择图书馆管理系统、数字文献管理系统、各种数据库),也可以通过协议与其他的图书馆社交网络相关联。在社区中,读者可以管理自己的文献,建立自己的文献资源库,可以根据授权获取文献,并且可以通过嵌入到社交网络中的文献传递体系获取本机构没有授权的文献。

  这种数字图书馆开放社区联盟既发挥了图书馆构建科研文化社区的优势,也克服了图书馆单独作战所面临的人才、规模、资金和技术上的劣势。这种模式下的图书馆文献知识社区是一种可拆分、可组合、可叠加的模式。如图3所示,某高校图书馆所构建的知识管理与交流社区既可以自由地加入高校图书馆联盟社区,也可以加入本校所属地区图书馆的联盟社区,在社区用户总数上是叠加的。

  5 总结与展望

  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资源和服务则越来越集中。没有一个网站能够提供所有应用,云计算的架构将互联网服务划分为大颗粒的专业模块的组合,云本质上就是一种专业化的集中。从这个角度来看,Facebook、开心网、人人网这样的社交网络其实也是一种云,它集中的对象是“用户”,集中的是互联网的财源,社交网络可以被称为“用户云”,企业们将应用置入社交网络开放平台就是为了使用集中在这里的巨大的用户资源,快速推广和销售产品。

  图书馆完全可以把分散在各个图书馆里的用户们集中起来,汇聚成一个专业型、研究型的“用户云”,有了这样一个庞大精确的科研型用户社区,很多与科研和教育相关的软件服务就能在这里快速地找到用户、推广产品,这朵专业型、研究型的“用户云”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强调文献资源建设,却忽略了图书馆的另一个宝贵资源――用户,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与用户的中介,应牢牢地将资源与用户连结在一起,使得用户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知识,也使知识能够通过用户得到传播,这也是图书馆从创建之日起就应有的功能,图书馆联盟可以通过协议将各自的资源组织和共享起来,同样也应该把各自的用户连结到一起,形成开放、共享的图书馆用户社会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中国图书馆学 报,2001(6):3―8.

  [2]陈敏豫.左晶晶,陈超.关于图书馆SNS社会性平台的构建与应 用.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6):49―51.

  [3]张晓林.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机制.情报学报.2002,2I(1):63― 70

299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