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电视电影>

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说到电影、说到娱乐,好莱坞肯定都不可回避。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篇1

  论好莱坞电影中地位悬殊的爱情

  [摘要]在善于制造梦幻和神话的好莱坞电影里,既不缺乏“灰姑娘”,也不缺乏青蛙王子,但两者不同的境遇却反映出一个常被人忽略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女性主义时常提到的“男性中心主义”(androcentrism),即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女性地位的低下,就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的不平等,更接近于一种丧失其主体性的被物化了的事物。反映在电影中的结果就是,只有女性臣服于男性的这种爱情关系才能得到一个“完美结局”(happy ending)。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

  中国有句俗话叫“门当户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婚姻爱情戏也基本是严格遵循这一“传统”的,若有情人双方实在是相差甚远,又要达到戏曲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大团圆结局,就势必用一些特定的方式使其门户相当,如千金小姐与落魄书生的爱情,最终肯定会以书生的高中状元来成全,又如王孙公子与孤苦贫女,则会以揭开贫女原来也是官宦人家之女这一真正身份,或通过被有权有势的人家认做义女这两种方式来获得两者结合的合理性。与中国戏曲相比,在处理这种题材方面,好莱坞电影则更加具有现代意识。

  在好莱坞电影中,关于地位悬殊的爱情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浪漫姻缘,这类影片是广大群众乐于接受并津津乐道的,而一贯遵循商业运作的好莱坞在处理此类影片时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第二,富家小姐与穷小子的凄美爱情,这类影片通常不缺乏浪漫元素,但却缺少第一类影片所具有的圆满结局,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总是带有淡淡的遗憾!相较之下,后种影片要更为深沉,耐人寻味一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类,灰姑娘与白马王子,这类带有梦幻色彩的童话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都快独立成为一种类型片了,如:《风月俏佳人》《电子情书》《BJ单身日记》《曼哈顿女佣》《丽贝卡》等。在这些影片中,男主人公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共同的特征:英俊迷人、温柔体贴、家世显赫、事业有成――典型的钻石王老五,完美的大众情人!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呢?也许长相不一,性格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似的,身份地位的平凡甚至是卑微。接下来让我们对以上几部影片逐一的进行分析。

  《风月俏佳人》中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维维安应该是几部影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灰姑娘形象,而该片的港译名《麻雀变凤凰》更是直接突出了这一点。维维安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年轻漂亮,虽然言谈举止缺乏“优雅”,但却坦诚率性,毫不做作,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潇洒迷人的百万富翁爱德华?刘易斯(里查?基尔饰),在维维安被“雇佣”的一周里,两人双双坠入了爱河,尽管由于维维安不光彩的身份,爱德华也曾迟疑过,但最终他还是坐着豪华汽车来到了维维安住处,用无比浪漫的方式向她求婚。

  《电子情书》套用了网络恋爱这一新兴的模式,但这并没使它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爱情电影,从实质上讲,它依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灰姑娘电影,凯萨琳?凯莉(梅格?瑞恩饰)经营着一家小书店,乔福斯(汤姆?汉克斯饰)则是一家大型连锁书店的老板,事业正蒸蒸日上,他新开的大型书店所具有的强大竞争力使凯萨琳的小店面临倒闭。而这对生活中的死对头却恰恰是在网络上彼此心仪的恋人。尽管中间有一些小小的波折,但影片最终仍是以两人的拥吻结束。

  如果说《BJ单身日记》还有一点新意的话,那就是里边的女主角实在是太颠覆“传统”了,布里奇特?琼斯(蕾妮?齐维格)是一位平凡的电视公司研究员,既不年轻(32岁),也不漂亮(还很胖),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形象,最后还要在两个至少是看似优秀完美的男人中做出选择,到底挑选谁似乎倒都成了她最棘手的问题。

  《曼哈顿女佣》里的玛丽莎(珍妮弗?洛佩兹饰)是一家豪华酒店的女服务员,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单身母亲,因为好奇偷偷试穿了客人的昂贵衣服,结果却被声名显赫的政客克里斯托弗(拉尔夫?费恩斯饰)误认为是上流社会的名媛而对其一见钟情,在真相被揭穿后,克里斯托弗也曾迫于仕途发展的压力而试图结束这段感情,但最终还是跟每个童话结局一样――“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丽贝卡》是希区柯克早期的电影中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虽然这部影片的主旨并非是要讲一个灰姑娘的故事,但其故事的构架实在是与我们所要谈论的内容太为相似,所以我还是把它归纳了进来。琼?芳登在影片中饰演一位天真善良的女伴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曼德利庄园的主人文德斯(劳伦斯?奥立弗饰),结果自不必说,两人顺理成章地结为连理。

  在以上的这些影片中,男女主角各自的生活自然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一起之后自然也会产生一些冲突和摩擦,如维维安穿上高贵的晚礼服后,惊艳四座,但其谈吐和行为却始终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琼?芳登成为曼德利庄园新的女主人,却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布里奇特最后虽然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但是我们在其续集《BJ单身日记2》里却看到了一个因为和恋人的巨大差距而对彼此爱情产生怀疑的惊慌失措的女人。然而这些却不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这些只不过是为浪漫的爱情故事设置的一些小波折,来突出真爱的不易,让观众看到最终的大团圆结局时感到欣慰,从而更加认同这种爱情。凯萨琳与乔的竞争对手身份是为了让这个平淡的故事更加富有戏剧化,而克里斯托弗曾一度否认与玛丽莎的恋情也是为了突出这对其政治前途的巨大影响,于是在克里斯托弗最终抛开一切束缚与玛丽莎在一起之后,更能令观众感受到真爱的力量,从而再一次被老套的灰姑娘剧情感动。

  浪漫往往是带有虚幻色彩的,所以越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事,也就越浪漫,人们从不拒绝美好的愿望,好莱坞则充分利用这些愿望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罗曼蒂克的梦,而人们在走出电影时也都是心满意足的,这也是为什么灰姑娘的故事一再被搬演的原因。

  比起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童话故事来,富家小姐与穷小子的命运则更加现实化,这类故事多半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如《泰坦尼克号》《诺丁山》《公主日记》《红磨坊》《天堂影院》。   《泰坦尼克号》的剧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美丽的贵族小姐露丝与年轻的流浪画家杰克一见钟情,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两人天人相隔,而露丝勇敢地活了下来,为了履行杰克用生命换来的承诺。

  《红磨坊》中贫穷的青年才子克里斯蒂安与红舞女萨汀相爱了,虽然萨汀的职业也不是那么体面,但至少拥有名气、美貌、财富。而这些都是克里斯蒂安所不敢奢望的。两人的恋情触怒了默诺公爵――萨汀的仰慕者。他要毁掉这个年轻人,而萨汀也陷入两难之中,因为分手可以保护年轻爱人免受伤害,可是分手却也带给这对爱侣无法想象的毁灭……

  一个是风光无限的明星,一个是落魄失意的小人物,《诺丁山》里,这样两个生活完全没有交集的人擦出了爱情火花,结果呢?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出来。

  平凡的女孩突然变成公主,在经历了迷惘与挫折之后,才发现自己心仪的男孩原来只是空有其表,真正的爱情原来一直就在身边,就是那个一直关心支持着自己的邻家男孩。《公主日记》又是一部典型的青春片!

  《天堂影院》不是好莱坞的影片,但它是我最喜爱的影片之一,加之又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姑且把它也归为这一类。

  在这类影片中,不外乎是两种结局,要么两人被迫分开,然后用一生的时间来追忆和怀念这段感情;要么两人不顾一切的在一起了,前提是要抛开一切,这个一切当然也包括女主角以往的身份和地位,重新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泰坦尼克号》里如果没有那场灾难,两人就能在一起了吗?就算是在一起,也只能是露丝放弃优越的条件,跟着杰克过流浪的生活。《诺丁山》里大明星和小人物的爱情就圆满了吗?这一点在影片里也交代得很含糊,两人最后是在一起了,但安娜的事业怎么办?

  不当明星了?片中没有提及,相信观众也不会在意,毕竟,谁会去追究一场美梦的真实性呢!《公主日记》结尾也和《诺丁山》一样,公主米娅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爱――那个邻家男孩,但是在其续集《公主日记2》中,米娅却与皇室成员,一个英俊的贵族结婚了,第一集里的那个邻家男孩已经被人遗忘,甚至续集里都没提及这个人,对于这种情况,人们可能更容易理解为是快餐时代的爱情,其实不然,这还是由其身份决定的,皇室是不可能接纳一个平民的,尤其是一个男性平民,当然如果是女性又另当别论,戴安娜王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根据好莱坞的惯例,轻松喜剧自然应该有一个令观众满意的结局,所以,遗忘是最好的良药,这也是为什么那个邻家男孩不再出现的原因。而《红磨坊》里萨汀与克里斯蒂安不管爱得多么热烈和真挚,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注定是一场悲剧;我们再来看看《天堂影院》,这部意大利的片子也未能免俗,试想,即使托托当时看到了艾莲娜留的那张小纸条,其结果也只能是两人远走高飞,爱情是有了,那面包呢?就算艾莲娜不介意贫穷的生活,托托就能安心吗?

  为什么灰姑娘可以因为王子的垂青成为公主,而青蛙却不能因为公主爱怜变成王子呢!这种看似偶然的现象实际上是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的,“对女人来说,爱情是通过接受她所被判定的依附性而获得幸存的最大努力”[1]。人们可以接受男强女十倍,却不能容忍女胜男一分。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永远是被动、受限制的,不仅灰姑娘要等着王子的拯救,就连公主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女性主义批评家西克苏认为:“男人和女人总是自动地就表示高等/低下,自然/历史,转变/惯性。事实上每一个文化理论,社会理论,以及一切说出来的,一切组成话语,艺术,宗教,语言都是按男女对立等级制度排列出来的。”[2]在以上我们提到的这些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是男强女弱的模式,那么他们之间爱情的阻力要小得多,大家似乎也比较能接纳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若是女高男低的搭配,那么两人的爱情之路就坎坷多了,在片中男主角通常都很有才华,这样的安排实际上是在潜意识里在向观众暗示:实际上这个男人跟这个女人非常相配,就是在身份地位上差了一点。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认可这段爱情,否则,说得难听点就是感觉癞蛤蟆吃了天鹅肉。而后来两人不在一起也就罢了,倘若在一起了,让男人进入女人的生活圈子,会让人觉得是这个男人很没出息,或者是他借着裙带关系往上爬(即便他的本意并不是如此),那么更好的处理方法则是让女人“下嫁”,这才不至于令观众反感。因为按照传统的看法,男人是应该优于女人的,“女性是一种没有自我意愿、自我决策权力和自我行为体现的物化了的附庸――攀援着男人的植物或被人闲置的纳凉工具”[3]。虽然我不愿意承认,却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甚至连我自己内心都是怀有这种看法的。我无权选择,人无法改变环境,惟一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如果真是这样,女性主义者所做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电影艺术来源于现实,并由意识创造出来,但反过来,电影也可以影响意识,作用于现实。可见女性主义者所追求的“平等”也并非完全无望,不过过程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艰辛!而作为大众文化代表的电影也应该发挥它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 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1995.

  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篇2

  浅谈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摘要]好莱坞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电影神话的同时,也在引领世界电影业不断前行。在追求高票房的同时,好莱坞电影还肩负着深度文化知识观和美国价值观的传播使命,一步步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本文主要探讨个人英雄主义在好莱坞各种类型电影中的体现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导入,试图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同时希望中国观众能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好莱坞电影中所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

  [关键词]个人英雄主义;好莱坞;电影

  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成为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程季华,1981)提到电影,我们不能不提好莱坞。好莱坞电影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美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影人通过恢宏浩大的战争场面和华丽炫目的电脑特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也将美式文化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在诸多文化价值观中,个人英雄主义的渗透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于无形中推动其他国家电影爱好者对其认同和接受。

  一、个人英雄主义及其在美国精神中的地位

  美国是一个热烈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美国社会倡导独立和自由的精神,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的理念贯穿人的一生。美国人崇尚个人努力和奋斗,并且相信人人都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创造自由美好的生活、造福社会。在种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便应运而生。和欧洲许多国家相比,美国比较年轻,那么她的英雄文化也略显青涩;而同时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英雄又不免带有旧大陆英雄文化的影子,但她所塑造的英雄普遍具有一种相似的特质:个人主义色彩极浓、进攻性十足和绝对的自信。我们可以从一些好莱坞影片中得到印证,曾经风靡一时的西部片几乎遵循着同一模式:一个英雄单枪匹马打天下,最后功成身退,悄然消失。也同样在这种英雄主义影响下,美国能主导创立联合国,实现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全面复兴,实现中美和解,阿波罗成功登月,推动星球大战计划,发动两次海湾战争,总而言之,美国能对全球事务,按照美国人的价值观积极投身去做。

  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情节是缘于自身,而不是附着在神灵上的,这正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反独裁的内在精神所在。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活力的源泉,是其主流社会重要的基本的信念和社会共识,人们不相信眼泪,不相信宿命,他们坚信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奋斗。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个人主义、平等观念、乐观进取、求实创新等美国民族精神对美国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独特的凝聚和支柱作用。(李其荣,1998)可以说,美国精神是美国走向成功和辉煌的秘诀所在。它蕴涵着深奥的哲理,反映着美国人的信仰意识和价值观念,凝聚着美国人的智慧。

  二、电影作为媒介在传播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中的作用

  电影不仅仅是供人们观赏的娱乐产品,它还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在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支配下,在消费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的驱动下,以大规模生产的美国娱乐文化产品为载体,全球文化的单一化或标准化正在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李怀亮,2005)而在所有的美国娱乐文化产品中,好莱坞大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并且有充分证据证明它已支配了世界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全球影迷,无形中加强了世界其他民族对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在文化霸权的驱使之下,美国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业)以一种诱导的姿态来迫使其他民族文化对其认同,同时又排斥民族文化对于其自身的认同,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话语霸权。而在美国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文化输出”过程中,传达和表现较多的就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英雄最易被现代人感受和推崇,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屡屡将美国的超级英雄搬上银幕,如詹姆斯·邦德、兰博等经典银幕英雄形象,甚至虚拟一些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超级英雄。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精髓和灵魂之一,就像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成就当今美国一般,它成就并标榜了好莱坞电影。

  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主要传播途径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其他媒介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好莱坞电影以制片投资巨大、摄影技术高超、表演难度极强、影像造型新奇、视听效果震撼、声色冲击力强、票房收效显著、市场覆盖广阔等时尚特征而著称于世。(胡立新,2006)与传统的书籍广播相比,虽然电影的制作成本较高,耗时较长,但这些都是一劳永逸。阅读书籍报刊费时费力,不容易在短时间内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且大部分是无声的休闲,而广播只能带给我们听觉享受,不能给我们带来视觉刺激。电影集各传播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力图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享受,而好莱坞电影更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仍让广大影迷记忆犹新。

  三、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纵观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发展史,最早应追溯到美国西部拓荒时期的西部片,西部片是好莱坞类型片中最能代表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片种,比其他任何类型片都更能使美国的文化历史具体化,帮助形成美国自己的形象。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部发现金矿,大量东北部居民涌入西部荒原,而当时的西部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秩序混乱,强盗歹徒横行,加上印第安人的反抗,使得这些移民必须用武装自己,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爱情佳话,成为好莱坞电影绝好的素材。在西部片的经典之作《关山飞渡》中,个人英雄主义就得到了完满的体现。《关山飞渡》的主要情节取自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羊脂球》,描述八个不同的人物共同乘一辆马车前往劳司堡,由于其中一名是妓女达拉斯,颇引起其他乘客的议论。

  当他们刚起程不久,便遇到了越狱的逃犯林哥,由约翰·韦恩主演的这个硬汉是一个因蒙冤入狱,为了洗清冤情而越狱的逃犯。在快到达目的地时,马车遇上了印第安人的围攻,在林哥的带领下,乘客几经艰险之后终于获得骑兵队解围。到了劳司堡,林哥只身与穷追不舍的强盗激烈对抗。这部表现文明社会内部冲突为主的电影中,充斥着大量个人英雄主义的镜头。人们至今还记得那经典一幕:当林哥沿着车辕爬到辕马中间,跃身跨上马头,一手驾驶,一手握枪射击,把“西部硬汉”的酷进行到底。除《关山飞渡》之外,美国还出品了很多优秀的反映个人英雄主义的西部片,如《正午》《原野奇侠》《西部往事》《与狼共舞》和《不可饶恕》等。西部拓荒时期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一切话语权主要依靠手中的枪来决定,为枪不离身的牛仔英雄们提供了用武之地。

  除了早期的西部片之外,我们也能较容易地从好莱坞战争片中找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战争与和平一直是导演们青睐的主题,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一部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与和平交相辉映的历史。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战士们为民族取义和国家独立英勇献身,继写辉煌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凄美的篇章,震撼人们的心灵,《拯救大兵瑞恩》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影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是在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瑞恩一家四兄弟中的三人阵亡,美军总参谋长得知此事后,下令找到生死未卜的四弟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家中,由米勒上尉及其七名队员执行这一特殊任务,他们穿越枪林弹雨在牺牲两人的情况下终于找到了瑞恩,此时的瑞恩奉命坚守一座大桥,他得知了自己三个哥哥均已战亡的消息后依然执意要求留在战场,于是米勒一行人留下防守大桥保护瑞恩。最终,八勇士以米勒上尉与其五名战友的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瑞恩的安全,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项任务。

  在此影片中,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升华,导演把大部分笔墨用于刻画米勒一队八人以及瑞恩的形象上,他把精力聚焦于士兵个人,通过各方面细节真正地把一个人的形象植入到战争中,使得本片真正拥有了生命色彩。导演借本片想传达这样的话语: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并非只是简单的只会开枪射击或者闪电战术的士兵,他们本身其实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给观众留下了人性十足的英雄形象。此外,其他反映个人英雄主义的经典影片还有《最长的一天》《中途岛海战》《巴顿将军》《野战排》《猎鹿人》《生逢七月四日》《珍珠港》《深入敌后》和《黑鹰坠落》等,它们在颂扬美国军队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推出了众多的个人英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被此类电影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通过这类影片向世界宣扬他们的“维护正义和平理念”,为其霸权主义添彩。

  除了以上类型电影外,好莱坞享誉世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超一流的科幻电影,如《金刚》《独立日》《超人》《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和《哈利·波特》系列等,这些都被中国观众所熟悉。但是在经历这些神奇的魔幻之旅之后,我们是否能感觉到影片所传达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为了缓解国民压力,美国拍摄了《金刚》,该片以一个破坏力极强的大猩猩为主体,突出表现了一个“暴力个人英雄主义”的典范,让人们体会到破坏的感觉,从而缓解个人心理压力。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开始回暖,为了缓解民众战后心里空虚,美国拍摄了一部旨在宣扬美式民主和英雄主义的影片——《超人》,这是最经典的反映个人英雄主义并且对美国人民影响最大的科幻电影,超人以一个救世主的形象影响了几代人。科幻电影中的超级英雄都具有天马行空的超能量,以拯救地球和人类为己任,对抗邪恶,保护弱小,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蜘蛛侠》《蝙蝠侠》和《绿巨人》等影片中得到印证。美国人之推崇科幻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极为欣赏英雄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和磨炼且永不气馁的精神。而这正是美国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他们崇尚个人奋斗,不喜欢天生的英雄,反而更看重英雄的成长和蜕变。

  四、结语

  几十年来,好莱坞电影成功地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灌输到其他国家,而在美国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是刻画到极致。虽然中国观众对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大多持批判态度,但我们却又不厌其烦地光顾电影院,这是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怀揣一个英雄梦,可是在现代和平大环境下,平凡的我们几乎没有机会去实现,可以说无用武之地,所以我们寄希望于电影主人公身上,希望他们能够代替我们完成这个萦绕心中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前的好莱坞电影塑造了太多的英雄,造成了英雄泛滥,如何在塑造伟大的个人英雄主义与英雄泛滥之间谋求平衡则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 胡立新,方拥军.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J].文艺争鸣,2006(04).

  [3] 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李其荣.美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

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

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说到电影、说到娱乐,好莱坞肯定都不可回避。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好莱坞电影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好莱坞电影方面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26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