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传统文化>

历史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硕士历史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硕士历史学论文篇1

  试谈中日历史关系

  摘要:我们对日自己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羡慕他们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由于日方的左翼权力不时寻衅,使我们又不能丢弃旧日的仇恨。一有风吹草动就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但是我们必需看到,日本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度,是一个正常的国度。对等和互相尊重主权是处置中日关系的要旨之一。

  关键词:中国 日本 关系

  一、中日关系所临的4个次要成绩:

  1、正视历史的成绩

  2、图谋钓鱼岛的成绩

  3、东海划界成绩

  4、政治经济协调开展的成绩。

  我们对日自己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羡慕他们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由于日方的左翼权力不时寻衅,使我们又不能丢弃旧日的仇恨。一有风吹草动就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但是我们必需看到,日本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度,是一个正常的国度。对等和互相尊重主权是处置中日关系的要旨之一。

  中日两国是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很亲密的联络。我国现代的文明思想、政治制度和消费技术,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日本的文字、和服以及茶道无不脱胎于中国文明,古都奈良甚至就是长安的一个缩影。鉴真东度和日本差遣遣唐史,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理解和亲近。

  日本历史上已经相当落后,经过不时地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和文明取得了飞跃性的开展。到了明清时期,就和中国处于伯仲之间了。明治维新当前,他们把眼睛转向了更先进的欧洲,又发生了一个新的飞跃。经过这一次飞跃,把中国这个已经的教师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虽然日本临时处于落后的位置,却历来没有被我国降服过,反而屡屡给中国带来损伤,明朝的倭寇爲患,是比南方游牧民族的要挟还要严重的成绩。近代以来,甲午和平、朝鲜和平等等留给我们的就只要乞降、赔款和割地这一条路了。直到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协助下,才困难地博得了抗日和平的成功。

  以上的成绩,有日本四面环海的客观要素,也与两个民族的民族特性有关。

  二、抗日和平的成功是不完全的成功。

  日本侵略者并没无为他们的和平罪行付出应有的代价,和平的罪魁祸首天皇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没有领取和平赔款,没有谢罪,没有出借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没有出借我国已经的属国流球群岛。由于美国投放了原子弹,他们反而像一个受害者,不停地向世界诉说已经遭到的损伤。

  在二战完毕时我们本可以讨回公允,但是我们坐失了良机。中国是全中国人民的中国,不是某个政党的,不是某个首领的。由于民族内斗的劣根性,我们得到蒙古,没有发出流球群岛和钓鱼岛,没有取得应该失掉的和平赔款。事先的各派指导人对此都难辞其咎,他们没有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使民族的利益失掉保证。我们不要一味地抱怨日自己,首先需求反思本人的失误。

  对历史的记载应该真实可信。美国棒球选手辛普森,大家都晓得他是一个杀人的恶魔,由于警察局的一些蠢材自作聪明地假造证据,居然使他逃脱了必定面临的惩罚。

  日本军队发起的南京大屠杀,比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更严酷更血腥。有数的冤魂不停地向我们诉说,等待爲他们讨回公允。要讨回公允,需求用有压服力的证据和数字来控诉,我们应该放松工夫调查那些冤魂的状况,尽量记住每一个屈死的名字,随意预算出一个整数是没有压服力的。我们更应该记住,任何的隐瞒和夸张都会对历史事情的真实性发生损伤。

  和平过来半个多世纪当前,只需国际的某些矛盾稍稍激化,就会有人跳出来纠缠中日历史成绩,这是可笑的掩耳盗铃的做法。

  不说国民党政权和日本达成的体谅,中日两国在1972年完成了关系正常化,宣布的结合公报曾经对历史成绩做了了却,没有理由不把日本作爲一个正常的国度来看待。日本虽然在二战时期给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无量的灾难,但是这不是可以把他们当成世界的仇敌的理由。日本和我国一样有民族自决的权益,一样有民族的尊严,一样有处置内外事物的自主权。

  日本有先进的技术,有雄厚的资金,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我们十几亿人口拥有的财富总量还不及其十之二三。日本虽然没有给予和平赔偿,不能否认在近三十年的工夫里里给了我国少量的经济援助,这些援助都是古代化建立所需求的。说到日自己对中国留日人员的仇视,虽然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这就和我国城市居民对来自落后地域民工的歧视如出一辙。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要把和平罪犯和蔼良的日自己民区别开来,把侵略者和他们的后代区别开来。毛泽东的话虽然有很多失误,但是他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实际用在这里应该还是可以的。我国如今的落后场面,日本的侵略掠取是缘由之一,但不是基本的缘由。基本的缘由在于政策的失误,在于没有顺应世界开展的潮流。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到民国的连年军阀混战,从饿死几千万人的大跃进,到人妖颠倒的文明大反动,都是我们落后的缘由。

  三、当今的日本是一个在战争宪法标准下的正常国度,没有理由非把它妖魔化。知己知彼,只要看法到这一点,中日两国关系才干正常开展。如何看法和看待中日关系中存在的成绩,持续推进两国关系的改善。

  1、关于靖国神社成绩。

  我团体以为只需日身手导人不参拜靖国神社,中方可以不向日方提这件事,让中日双边、多边的交往都正常化、耐久化。2006年10月,中方约请安倍首相访华并不标明中方在靖国神社成绩上的准绳立场有所改动,但我们也要把政策的准绳性和灵敏性相结合,给日本新首相作出正确选择的时机。我以为,假如今后日本现任指导人还去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不论是任何工夫、任何方式,任何身份,都会影响中日高层互信关系的树立和敌对交往。对此,必需有肉体预备。

  关于中日历史成绩中的南京大屠杀成绩。日本一些人到如今还不情愿供认这一历史现实,总想把当年的日本说成与纳粹德国是不同的。日本左翼权力甚至说南京大屠杀是一个谎话,是虚拟的。其所谓“依据”是,南京事先只要20万人口,怎样能杀出30万人呢?这种说法是分明错误的。爲什麼?由于它是偷换了概念的狡辩。事先在南京市国际平安区的人口才是20万人,南京全市人口近65万人。况且南京大屠杀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和南京周边地域。实践上日军在南京平安区的确有暴行,但是平安区并不是大屠杀的重点部位,所以细心一看就晓得他们是有意把概念偷换了。还有一个所谓“理由”是,南京那时分哪有推土机,30万怎样处置得了?其实有少量证言标明,事先许多俘虏是被押送到长江边上被用机关枪扫到江里的,还有很多人是间接被埋在防空壕里或被用各种车辆拉走集中埋葬的,而不是逐一挖坑埋葬。所以他们的观念是基本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认识到,2007年上半年中日关系改善和开展的机遇较多,彼此互访的时机也比拟多,但下半年由于有“七七事故”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岁念日,假如再碰上日身手导人去参拜靖国神社,两国关系则能够会“晴转多云”,甚至再度好转。中方针对日本左翼的掩耳盗铃之谈该当予以揭露,同时也要留意维护内外两个大局,努力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敌对感情。

  2、关于东海成绩。

  我团体觉得首先单方需求进一步明白会谈概念。日方说东海的“两头线”是日中两国海上经济专属区的分界限,中方说不是。那麼这个所谓“两头线”终究是什麼?我看客观上顶多是中国大陆架有争议地域和没有争议地域的一个标志线。“两头线”以西的大陆架是没有争议的中国大陆架,专属经济区附属于大陆架,“两头线”以东则是有争议的、单方堆叠划界的局部,有争议不等于说就是日本的。中日共同开发指的就是在有争议地域,即单方堆叠划界地域完成共同开发,这表现了中方处理成绩的诚意。怎样获得打破呢?我想能否可以先易后难,首先选择有争议而不敏感的地带尝试共同开发呢?从中找到单方都能承受的方案。中日两国可以在战略互惠关系的框架内,在共同开发协作的进程中,逐渐树立互信、互利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

  3、中日应进一步完成政经互促,协调开展。

  近年来很多人说中日关系是“政冷经热”,实践上由于小泉时代“政冷”的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目前并不如人意。中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不时下降。2000年日本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同伴,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6%以上,如今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同伴,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11.8%。但是,中国对日原本说却愈加重要,中日贸易如今占到日本外贸的17.5%。随同人民币兑日元贬值,日原本华间接投资呈现增加趋向,这需求惹起留意。

  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根底、民众感情和言论气氛还是绝对软弱的。正因如此,该当对刚刚呈现的上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而我们当下大先生,更应该客观的对待中日关系,感性对待中日关系。我们青年一代需求的是明智的是非区分才能,晓得甚麼是要挟,甚麼是平安;甚麼是可取,甚麼是不可取.爱国不一定要徴战疆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抗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爲本人理想斗争的中国人都在爱国,由于爱国最最少的就是让本人对我的国度有作用,不让本人成爲国度社会的担负.只需是对本人的国度行进有实践意义的任何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也是爱国的表现,爱国既不需求多麼豪情壮志,也不需求多麼高亢激昂,只需务虚,就是爱国;并且谨记随时维护祖国的尊严,努力学好迷信文明知识,我们热切的希望我们国度的真正的弱小,只需弱小了,我们才有真正的发言权。中日关系才干真正公道地开展,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开展。

  硕士历史学论文篇2

  浅论心理史学对历史学的影响

  摘 要:由于与心智史学、心态史学、历史心理学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并且在已有的相关着作中,暴露出理论基础不牢固,对史料地运用不够科学,分析问题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等缺陷,心理史学一度处于较为混乱的发展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史学在增强历史生动性,扩大历史研究领域,加深对历史地理解及丰富史学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对历史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对心理史学地完善,需要做到:加强研究者的心理学理论学习;注意搜集充分的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的材料,并要保证这些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处理好个性心理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关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研究者还要注意自身心理对研究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史学;精神分析;历史学

  1910年,弗洛伊德(S.Freud)出版了《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这是现代心理史学的开山之作,此后,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现如今心理史学已经发展成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rik.H.Erikson)为首的新一代心理史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心理史学对历史学的贡献

  要探寻心理史学对历史学的贡献,首先需要对心理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有清晰的认识。胡波对此有专文探究,在他看来,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活动”;研究目的和任务是“研究历史主体的心理活动以及对探索历史或撰写历史所必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使研究之范围获得了一定的规范化。”研究方法的实质与特征,“即运用心理学知识来研究过去时代人们的心理及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明它是心理学与历史学内在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某些外加的标志[1]。笔者认为心理史学的研究对象中还应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即民族心理和变态心理,这两种心理在历史变动期和部分地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

  心理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了历史研究的生动性,融合了史学的学术性和通俗性,扩大了史学的传播范围,使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历史是由成千上万的事件构成的,每件事情又是由气质性格各异的人物怀着不同的愿望和心态来进行的,历史本来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美好画卷,这些历史的原本面貌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一定程度上甚至受到了压抑。心理史学深入人物内心深处,注重对其心理动机和愿望心态的探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此外,通过对剖析、比较、描述不同群体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便于人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它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在广度上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有助于深化丰富历史研究。传统的历史研究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大方面,而心理史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人的情绪、性格、意志及其对历史行为产生的影响。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建立一种全面的历史,也加强了历史研究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间的整合性,弥补了传统史学的不足。

  第三,在深度上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心理史学方法为历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解释,它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能够进入到历史主体深层结构中去,挖掘历史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心理动因的把握,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可以更深刻地说明“是什么”,而且能够回答“为什么”。心理史学对历史个体心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从而避免了研究的简单化和脸谱化。此外,心理史对史学中的宗教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专门史的深入研究亦不乏益处。

  第四,心理史学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助于史学理论的丰富和史学方法的充实完善。历史心理学以它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把视角转向历史主体心理深层,这不仅使我们对历史主体心理变化规律、结构特征、功能作用等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而且以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其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如作品分析法、投射法、社会测量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传统史学那种注重抽象概括、逻辑论证方法所带来的主观性色彩)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偶然因素、个人作用等等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历史上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个人与群体各自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认识法则。

  除此之外,还有论者提出“心理史学的开创者和实践者的想象力和开创精神,是历史研究,也是一切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值得我们学习”[2]。

  二、心理史学的缺陷及其应对措施

  弗洛伊德发表《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后,震惊了学界,由最初的广受赞扬到后来的饱受诟病历史,心理史学的命运也同它的逐步开山之作一样,历经坎坷,一直以来学界对它的质疑之声都未曾间断。大卫·斯坦纳德在集中批判心理史学的《退缩的历史》一书中将困扰心理史学的问题归纳为四种:理论的难以检验、论据不足、逻辑倒错和忽视文化背景[3]。学者们,特别是历史学家们对心理史学的怀疑主要是认为多数心理史学家和心理史学著作都片面地抬高精神心理因素的历史作用,而往往忽视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关系这个决定性的因素,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直接矛盾的。事实上,在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出版《青年路德》一书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当然,心理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确实暴露了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其理论基础不牢固,这一点造成了心理史学在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时缺少融合,有生搬硬套之嫌。心理学领域自身的混乱局面是形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虽然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历史学中比较成熟,各派心理史学家也用其各自的理论对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在众多的理论中没有一种理论能得到公认,这样他们对历史的研究在理论上是各取所需。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者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训练,对心理学不够了解也是形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二,史料不足,说服力不强,缺乏对历史人物的全方位立体研究。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历史研究却不能实验,而且往往一个人十岁以前的资料是极少的,史料的不完全往往导致理论分析的缺陷,也导致循环论证。许多史学家对人物的研究是从成年的政治活动推测他童年的经历和个性,然后又以此来证明这个人成年的活动。

  第三,许多人在研究之前抱有很强的目的性,对史料只取其所需,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理论和观点,选取符合相关条件的史料,这就必然会造成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后果。

  第四,对民族史、文明史的解释往往趋于简单化,忽视了阶级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分析。如把童年的经历简单地看成一个人以后成功和失败的直接原因,这点在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学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弗洛伊德在《达·芬奇》一书中论述可谓是罪恶之源。

  第五,导致了“历史碎化”现象的出现。部分心理史学的作品一味迎合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奇闻轶事、服饰礼节、历史人物的野史传闻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处津津乐道,使得历史研究的结果成了一个个忽隐忽现的碎片,缺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上述问题主要是针对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的研究者而言的,以心理学专业为基础的研究者人数较少,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对史料的运用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如忽视对史料的真实性的考证,以论代史等。

  这些问题早就引起了从事心理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如林泽荣探究了心理史学在历史人物研究当中应注意的几点,包括注意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物个性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了解个体心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和注重群体心理的分析等四个方面[4]。黄夏玉认为,进行心理史学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综合性;第二,在资料的使用上要具有心理史学的特点;第三,在研究对象上侧重点要注意变化;第四,在研究上要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研究者的心理学理论学习,及时借鉴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一种真正的历史心理学,只有通过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明确地协商,才有可能获得一致。”[5]在美国,心理史学的研究者大多具有历史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学术背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与西方还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历史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其研究成果自然很容易遭到学界同仁的怀疑。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心理学理论的吸收要有所选择,有所重点,其选取标准以实际研究过程的需要为准。

  第二,注意搜集充分的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的材料,并要保证这些材料的客观真实性,从中追踪和探索历史人物的心理轨迹。包括能运用反映当时人心态的第一手资料如论著、笔记、回忆、日记、书信、诗文等等,从中找出有用之物。经过分析、鉴别和取舍,对该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在这方面,法国著名史学家勒华拉杜里的名著《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是极好的研究典范。

  第三,注意那些变动的心理、生理因素对人物行为的影响,即处理好个性心理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在不同生理体质发育阶段或病变阶段,人物心理都会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影响人物的行为。由于这些历史人物通常处于位高权重的领导阶层,因此完全可能进而影响到历史的进程。

  第四,要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主义。要分析过去人们的心理,就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要分析其心理形成的基础,分析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个人阅历、以及生理健康状况等,从而弄清人们的心理形成、发生的基础及原因,进而正确地认识历史上人们的心理。

  第五,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还要注意自身心理对研究行为的影响。史学家在揭示过去人们心理时还要对自己的心理有所把握,自我应尽量把对客体即历史心理的心理因素置于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之上,主体史学家的心理应自觉接受理性认识的自我调控。

  参考文献:

  [1]胡波.试论历史心理学及其瓦坪究对象[C]//学习与探索,1988,(2).

  [2]张文生.认识人类活动的新视角——心理史学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4).

  [3]大卫.斯坦纳德.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44-45.

  [4]林泽荣.心理史学与历史人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0,(4).

  [5]费弗尔.历史与心理学——一个总的看法[C]//当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9.

275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