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 >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分析研究论文

时间: 柳德荣1 分享

  美国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制约了美商在相关高技术领域的直接投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分析论文篇1:《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制约因素分析》

  美国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贸易与 发展 会议相关数据 统计,截至200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0182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0.74%。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为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往往具有资金、技术、品牌、营销 网络 等方面的优势,其投资 企业 在技术外溢、促进东道国 经济 转型、带动东道国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等方面较一般外商来说往往能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吸纳外商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对象。 目前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仍然较少,据美国商务部经济 分析 局发布的数据,2005年底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存量为168.77亿美元,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82%,在亚太地区落后于美国在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 中国 香港、韩国等经济体的投资存量,居第6位。本文主要对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供我国有关方面 参考 。

  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制约了美方市场寻求型投资

  据CIER1994年的抽样调查,68.9%的美商在华投资企业将中国市场规模作为 影响 投资决策的三大原因之一,而在所有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中比重只占36.3%。据CIER1996年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美国在华投资企业产品本地销售比重达到84.5%,较其他来源的外商投资企业高出30%以上。广东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大的省份,根据1998年对广东401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显示,美资企业平均出口少,仅占27.28%。

  我国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很低,2005年人均GDP为1352美元,仅相当于同年美国人均GDP的3.21%。由于我国 社会 保障体制不健全,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大,消费谨慎。近5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将近20个百分点。我国居民财富分布高度集中,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06财富 报告》发布数据,我国0.4%的家庭(大约150万户)占有了70%的财富。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总体消费能力大大低于美国,只有少部分居民具有高档商品的消费能力,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必须根据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偏好调整产品设计和产品结构。这一方面增加了投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造成一些垄断优势(如技术)难以发挥出来,影响投资者最大程度地获取垄断利润。据CIER1995年对56家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抽样调查,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有55.4%根据本地需要生产与母公司完全不同的产品,与母公司生产同类且档次相同产品的企业占 7.1% ,与母公司生产同类但档次较低产品的企业占 10.7% ,没有一家公司生产与母公司同类且档次更高的产品。

  技术落后导致对美方投资先进技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制造业是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与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不一样,由于与我国相距较远,出于成本节约的需要,作为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投入的中间产品(原材料、半成品)更多地取自中国内地,其产出的中间产品也更多地在中国内地销售,CIER1996年所作的抽样调查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制造业主要行业总体技术水平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骨干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10年,关键技术的差距更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5%~10%,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绝大多数的技术创新成果。我国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普遍较少,大型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多数仅占销售收入1%左右;同时,研发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人员少;此外,在研发 管理方面普遍水平不高。因此,我国企业产品开发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中、美两国企业生产技术、研发能力的差距对美国跨国公司在华制造业投资具有制约作用。在美国国内已经成熟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不少在我国仍然属于先进的技术,我国企业仍难以与之形成产业配套,从母国或其他国家地区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或向母国和其他国家地区出售中间产品成本又太高。

  高素质人才缺乏导致不能满足美方直接投资的需要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成本相对较低,是吸引美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数据进行推算,2003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附属机构人员年度平均成本为8298美元,同年美国跨国公司所有国外附属机构人员年度平均成本为34716美元,前者不到后者的1/4。但由于美国经济、 科技 发展水平更高,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其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往往更高,相应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更高。

  目前我国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缺乏,以微软公司为例,2003年底在中国成立亚洲工程院,其主要功能是把微软亚洲 研究 院的科研成果开发成关键技术,并孵化出核心产品。按照当初的设想,微软亚洲工程院在2003年7月份应该招聘到位100名 软件工程师,可最终从1万余名应聘者中只招聘到50多人。另一方面则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根据美中商会的抽样调查,熟练劳动者的短缺是美商投资中国的主要障碍,在投资沿海的美商中,有 1/3 以上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 问题 ,沿海地区是中国 文化发达的地区,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高,其他地区可想而知。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是我国长期忽视 职业 教育 的结果,目前中央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2005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但目前不少人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的教育,十分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制约了美方在 金融 保险业的直接投资

  根据美国商务部 经济 分析 局发布数据(采用北美行业分类标准,即NAICS),截至2005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行业依次为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不包含储蓄业),分别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30.25%、21.91%和19.11%。截至2005年底,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直接中控股公司、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不包含储蓄业)分别占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存量7.55%、52.38%和0.08%。控股公司比重显著偏低,反映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规模还不大,一些跨国公司尚未在华设立控股公司统一协调附属机构的行动。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在制造业中高度聚集,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吸纳生产型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 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价格(租金)优惠等方面。美商在华直接投资在金融保险业分布极少,主要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商投资金融保险业予以限制, 目前 证券公司外资比例仍不得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 管理公司外资比例控制在49%以内,寿险保险公司外资比例不得超过50%,禁止外商投资期货公司。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数据,2005年美国对我国金融保险业(不包含储蓄业)直接投资为0.09亿美元,仅占当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的0.56%。根据我国加入WTO做出的承诺,外商投资金融保险业的限制在不断放松,但放松是逐步的,美国跨国公司今后在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增长也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企业 并购难度大制约了美方通过并购进行直接投资

  相对于新建投资来说,跨境并购能够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降低市场竞争程度,是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其重要性超过新建投资。根据联合国贸易和 发展 会议数据 统计,1987-2002年期间,美国跨境并购收购额达991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4。美国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潜在对象主要是我国各个行业中的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这些企业的并购难度比一般的私营企业难度更大。一方面,因为这些企业的并购把握不好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可能威胁到国家相关产业的安全,因而审批条件更加严格、审批的过程更为谨慎。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并购活动往往会因触犯在职管理人员及相关政府部门实际上对企业享有的控制权收益而受到阻扰;并购发生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督,在职管理人员及相关政府部门操纵的现象普遍存在,外商难以得到公平的竞争机会。外资进入我国的方式主要是新建投资,1994~2003年期间,外商在我国并购额185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2%,2004年外商并购型投资达到创纪录的67.68亿美元,也仅仅相当于当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1%,表明外资在我国实施并购的难度仍然较大。

  美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制约了美方在相关领域的直接投资

  长期以来,美国根据《出口管理法》对 中国 的军品、军民两用品以及无线、芯片、 软件、安全、雷达等高 科技 领域采取限制出口政策。“美国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一般以此决定对华出口”,美国防部战略管理司司长约翰·康法拉在20世纪80年代末加紧对中国高技术出口时说的这番话,一直被美国视作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的原则。我国科技部发布数据进行统计表明,近年来我国高技术进口产品中美国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2005年仅占8.1%,落后于东盟、日本、中国 台湾 、韩国和欧盟。跨国公司是美国技术出口的主体,其技术出口与对外投资相互关联:一方面,美国跨国公司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常常把先进的技术、新工艺转移给海外子公司;另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直接以技术作为投资,实现对子公司生产经营的控制。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必然制约美

  国跨国公司在相关高技术领域的直接投资。

  参考 文献 :

  1.K.C. Fung, Lawrence J. Lau, Joseph S Lee, U.S.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M].Washington: The A Ei Press,2004,pp.14-15

  2.K.C. Fung, Lawrence J. Lau, Joseph S Lee, U.S.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M].Washington:The A EI Press,2004, pp.112-113

  3.聂聆.试析我国入世对美在华直接投资的 影响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

  4.秦风鸣.看重熟练劳动力—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战略变化.国际贸易,1997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分析论文篇2:《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及其决定因素》

  摘 要:当前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特点是:广泛投资制造业,积极开发能源,大量投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因素、产业集聚和关联因素、资源因素、政策因素、战略因素、目标选择因素等。

  关键词:美国;在华直接投资;行业结构

  一、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

  从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领域最初主要以服务业与能源开发为主,以后逐渐增加在华投资行业,如 电子 、机械等行业;90年代后,投资行业种类不断增多,制造业成为投资的重点,服务行业领域也不断扩大。

  经过近几年的 发展 ,当前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特点是:投资于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投向第二产业的直接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特别在制造业和能源开发方面,投资积极;随着 中国 加入WTO,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美国投向第三产业的投资呈迅速上升的趋势,特别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业约占33%)方面,尤为突出。

  (一)广泛投资制造业

  美国 企业 在中国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足,从制造业内部投资结构来看,电气和电子行业的投资增长最快,如通用电气公司在华建立的医疗仪器、照明设备、塑料产品、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等20多家工厂。在食品 工业 方面,投资增长幅度也较明显,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等企业的投资增长较快。日用化学工业也是美国制造业在华投资的重要行业,如杜邦公司和宝洁公司在华设立的生产日用化学产品的企业。此外,美国企业在信息通讯设备工业方面的投资增长也较迅速,如IBM、朗讯 科技 、惠普、摩托罗拉等著名跨国企业都在华设立了公司,生产包括移动电话、光纤光缆、电子 计算 机和打印机等的信息通讯产品。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企业在信息通讯设备工业方面的投资较多。

  总的来说,美国对华制造业的投资重点将由一般制造业转向装备制造业、由轻型制造业转向重型制造业、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二)积极开发能源

  在20世纪80年代初,埃克森(EXXON0)、德士古(TEXACO)等著名石油公司在中国通过合作方式,参与了中国海上和陆上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先后与阿科、飞利浦、雪佛龙、德士古、阿莫科、西方石油公司等25家知名的跨国公司签订了66个石油勘探开发协议。2002年签订的41个协议或合同中,美国公司参与的就达30个。近年来美国的大石油公司认识到中国西部偏远的塔里木盆地所蕴藏的丰富的石油资源,产生强烈的投资兴趣。美国的德士古石油公司已和意大利石油公司等五家大公司在投标中胜出,草签了协议。1999年德士古不仅签署了在上海南面的东海勘探石油的协议而且参与了在北京东南渤海湾的石油勘探。另外,美国的埃克森石油公司、阿莫科石油公司也积极参与同中国的合作。2005年9月,美国博地能源公司中国公司北京代表处开业。 目前 ,博地能源公司和中国华能电力、神华煤炭以及一些大型钢铁企业等企业进行了协商和技术交流。这些都表明了美国企业在中国积极投资开发能源。

  (三)大量投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与其它国家的企业不同的另一点是,美国企业在多项服务业中进行了大量投资,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业是美国对华主要投资的另一领域,其地位仅次于制造业。如2001年底,美国对华服务业直接投资存量为19.94亿美元,所占比重为15.1%;2004年,美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新投资项目1150个,合同金额33.9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0.57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29.3%,27.9%和26.8%。在服务业,美国企业对中国的 金融 、保险、咨询、 会计 、公关、物流等行业的投资具有强烈的兴趣。因为这些领域在中国属新批准开放的行业,尚属摸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企业投资这些行业,易取得较大的获利空间。例如,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上海和北京设立了分公司,另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顾问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美国的友邦保险和美亚保险在广州和上海设立了4家营业性分公司;美国的花旗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著名的爱德曼、博雅、伟达等公关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或合资企业,从事企业形象设计和公关业务。

  总之,美资企业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已经在包括能源、制造业和服务业各个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全面进入中国。在这些产业或行业部门中,特别是能源开发、制造业中的信息通讯产品、服务业中的快餐以及包括金融、保险、企业管理咨询、公关和财会等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美资企业在华投资取得的成绩都是令人瞩目的。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工业制造业虽然仍是美商在华投资最多的产业部门,但投资在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上升较快。   二、 影响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

  影响美国在华直接投资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有以下几种因素:劳动力成本因素、产业集聚和关联因素、资源因素、政策因素、战略因素、目标选择因素等。

  (一) 劳动力成本因素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并有逐年增长之势,这主要因为在制造业领域, 中国 拥有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当然,若中国只有廉价劳动力,并不足以吸引美国对制造业的投资。伴随中国 教育 的迅猛 发展 , 现代 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已大大提高,极大满足了日益先进的制造业的发展。美商投资中国的制造业,借助质优价廉的劳动力成本因素,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产业集聚、关联因素

  美国在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较低,主要是由于中国 农业体制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制,使美商投资产业与经营需要的规模 经济 难以体现。此外,由于中国第一产业没有明显的优势,不易形成集聚经济,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美商投资第一产业的积极性。而中国的制造业则不然,中国的制造业基础较好,这必然使中国成为美国公司制造业或者制造环节转移的首选之地。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易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得制造业领域的配套 企业 不断增加,因而有利于美国跨国公司降低成本、加快生产速度和及时对产品进行调整。 目前 仅在广东东莞地区,全球 计算 机制造商及零部件供应商云集,不出这个地区,整机制造商可以采购到除芯片之外的所有零部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如在江苏的苏州地区,笔记本电脑的生产也已经形成庞大的配套产业群。手机、汽车、办公设备等行业,都大有集聚之势。随着制造业的良好发展,必然带动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如原材料、零部件领域以及营销、 物流、 研究 开发、售后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美国在这些领域也都加大了投资。

  (三)资源因素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土,有着丰富的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中国迫切需要加快经济的发展,但各种技术水平不高,需要借助他国先进的技术来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此时中美关系已正常化,而美国当时对中国的投资兴趣主要是以获取资源为导向的。所以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许多公司签订联合开发石油 合同亦在情理之中,美国公司后来在这些合作项目中获得了很好的效益。中国领土上蕴藏的丰富的资源不断吸引着美国公司在华投资。

  (四)政策因素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后,为适应新形势,近年来全面充实、调整、完善了外商投资 法律 、法规和规章。2002年2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3月11日国家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明显加大了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一是鼓励类由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二是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如取消港口共用码头的中方控股要求;三是开放新投资领域,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四是进一步开放银行、 保险、商业、外贸、 旅游 、电信、运输、 会计 、 审计、法律等服务贸易领域;等等。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贸易和投资进一步自由化,中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程度显著提高。新开放的许多领域发展空间较大,获利前景极好,因而吸引了美国对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快速增长,特别加强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投资力度。

  (五)目标选择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以寻求资源为目标,因而在这个阶段,美国对华投资的行业结构中石油开采业占有较大的比重。而效益和利润寻求型目标的投资,则以行业平均利润率高的行业为投资重点。美国在华投资的制造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行业部门,如钢铁 工业 、 机械工业等,由于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企业要想谋求较高的利润很困难,所以投资的增速变慢;第二类是轻工为主的行业,如食品工业、洗涤化妆品行业,近年的投资增长较快,原因在于这些行业投资少、收益快;第三类是 电子 、制药等高 科技 行业,这些行业是新兴的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但美国在这些行业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因而在华投资增长较快。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许多服务性行业开始对外开放,这些领域发展前景良好,获利空间颇丰,这也是当今美国企业开始热衷在 金融 、保险和房地产业等服务性行业投资的主要原因。

  参考 文献 :

  [1] 王洛林.2003-2004 中国外商投资 报告[M].北京: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2004.

  [2] 王志乐.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 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刘晓峰,庄培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述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3):44-47.

  [5] 王晓红.美国跨国公司引领世界走势[J].企业改革与 管理,2004,(6):36-37.

  [6] 邱询文,刘晓瑾.美国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新特点及其实效 分析 [J].太平洋学报,2003(1):56-62.

  [7] 李连仲.李连第.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我国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3(58):2-10.

  [8] 黄华云.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 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16(4):32-34.

  [9] 陈西武.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究[D].山东大学,2002.

  [10] 黄蔚.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发展的实证研究及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 问题 ,2005(12):10-22.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分析论文篇3:《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摩擦。本文介绍了美在华直接投资和中美贸易失衡的概况,重点分析了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出口和进口贸易的影响,得出美在华直接投资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最终提出建立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完善外资政策,加强对外资流向的正确引导;加强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投资活动等措施来降低中美贸易顺差,从而缓解中美贸易摩擦。

  【关键词】在华直接投资 中美贸易 失衡

  自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贸易迅速发展。1993年,中国第一次产生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62.76亿美元。自此之后,中美贸易顺差额不断扩大,成为两国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因此,分析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美在华直接投资和中美贸易失衡概况

  1、美在华直接投资概况

  美在华直接投资始于1980年,此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改善,美在华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在1993年之前投资规模整体偏低,1992年美在华直接投资5.11亿美元。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及中共十四大确立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除了利用外资中的政策障碍,美在华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如表1所示,1993年美在华直接投资20.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3.72%。此后,直到2002年,美在华直接投资除1997年外,都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美在华直接投资增加到54.24亿美元。2003―2007年,美在华直接投资额不断下降。但自2008年,美在华直接投资额又开始上升,2009年,美在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588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5.76亿美元,在对华投资前10位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五(前4位依次为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

  美在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行业分布宽,重点在机械、冶金、化工等制造业,但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根据投资的动机,美在华直接投资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自然资源导向型。这类投资的直接目标是获得并利用中国的自然资源,在我国建立资源开发型企业,如石油、矿产等,所生产产品可由美国进口,也可以在中国当地市场销售,还可以由中国出口至其他国家。第二,市场导向型。此类投资的目的在于维护和扩大出口规模。即当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某一种商品达到一定程度,美国企业对中国的市场已经开辟到一定程度,在中国建立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对美国企业更为有利。第三,生产要素导向型。此类型投资的直接目的在于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大多数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受到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种种限制,而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则完全没有流动性。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是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第四,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导向型。此类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全球性的生产与营销网络,主要通过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加以实施。

  2、中美贸易失衡概况

  中美自建交以来,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表2展示了中美贸易顺差的情况。由表2可知,自1993年中美贸易首次出现顺差62.76亿美元以来,中美贸易顺差额除2001年较上年下降16.56亿美元外,其他年份都是增长,顺差年增长率绝大部分超过15%,1997和2002年顺差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5.72%、52.09%。到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171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4%。

  二、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1、美在华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对美出口的促进作用表现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即美在华直接投资的企业将产品部分返销而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当美国企业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时,一般都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有部分返销到美国,从而扩大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中75%是由美在华直接投资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造成的,即美在华直接投资导致美国大部分进口商品的生产从投资国或地区转移至中国,从而导致美国从华进口商品的持续增加。另外,根据中国商务部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美国在华企业生产的产品外销比例达到了50%,而其中绝大部分是返销美国市场。

  间接效应是指美在华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其他企业对美国的出口。其一,美在华直接投资企业一般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技巧,通过技术外溢、转移和吸收,中国相关企业可从中获益,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出口,包括对美国的出口。其二,美在华直接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是采取合资形式,合资经营可带动中国相关产业成长,增强其竞争力,扩大出口,尤其是对投资母国(美国)的出口。其三,美在华直接投资企业往往拥有比较完善的全球销售网络和渠道,而国内相关企业可利用其渠道扩大与国外相关企业的联系,创造贸易的机会,扩大出口,主要是扩大对美国市场的出口。

  综上所述,美在华直接投资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据有关学者实证分析得出,美在华直接投资每增加1美元,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会增加约7.5美元。

  从理论分析的全面性考虑,不得不提的是美在华直接投资也存在减少中国对美出口的一面,即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一些原材料和零部件,在美对华直接投资后,就不需要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而只需在中国国内采购。但事实上,由于中国并不是一个资源和零部件的供应大国,例如在原油、钢铁等生产投入品上,反而是全球的主要需求国。因此,美在华直接投资引起的资源采购内部化是微乎其微的,从而美在华直接投资对降低中国向美出口的作用是比较小的。

  2、美在华直接投资替代了中国从美国的进口

  美在华直接投资会使一部分原本由美国输往中国的商品变为在中国生产,然后在中国销售,即替代了中国从美国的进口。此外,美在华直接投资的行业,除了制造业占据多数之外,近年来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来讲,如果他们没有进行对中国的投资,那么他们与中国客户的交易往来将被记入中美两国的国际贸易项下,算作中国对美国的进口。而当这些美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其业务发生之后,算作中国的国内贸易,即将原本中美之间的贸易转化为中国本国国内的贸易,这样就减少了中国从美国的进口。

  从分析的全面性考虑,美在华直接投资也存在增加中国从美进口的一面。如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促进了美国中间产品、技术的对华出口;美在华直接投资会带动其相关或配套的资本品、零部件及服务的对华出口。据有关学者实证分析得出,美在华直接投资每增加1美元,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会增加约2.5美元。

  3、美在华直接投资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综上所述,美在华直接投资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了中国从美国的进口,这样的一增一减,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这意味着美在华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美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针对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的建议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引发了许多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稳定、正常发展,而从本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美在华直接投资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非常有必要从美在华直接投资的角度,正确看待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建立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

  中国现行的贸易差额是基于国境和居民来统计的,若基于所有权来进行统计,则可减少中美贸易顺差额。即将美在华直接投资企业返销美国的产品收益以所有权形式统计,不再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所得,则可降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从而降低中美贸易失衡的程度。中国对美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的比重,2002年达到55.3%。加工贸易的大部分收益为外资企业所有,中国只获得微薄的加工费。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华美资企业返销美国的收益却计入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之中。

  2、完善外资政策,加强对外资流向的正确引导

  美在华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这与中国现行的引资模式和外资政策密切相关。中国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亚太地区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亚太地区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是其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表现,而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这些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其对美国的出口就转变成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因此,中国应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的优惠水平,逐渐降低直至取消超国民待遇,尤其是注意控制来自周边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缓解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3、加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投资活动

  积极倡导和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一方面,鼓励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更为廉价的外国劳动力来完成原先在我国境内完成的生产加工环节和产品组装,这样可以减小中美贸易中占比巨大的加工贸易部分,有助于间接缓解中美贸易失衡状况。另一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创造一些有利条件鼓励企业到美国市场投资,从而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行部分转移,从而直接缓解中美贸易失衡状况。

  【参考文献】

  [1] 付强、朱竹颖: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2] 陈艳林、方齐云:美国FDI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市场经纬,2007(2).

  [3] 胡丹青: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曾婧:美在华FDI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11).

  [5] 沈国兵: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财经研究,2005(9).


猜你喜欢:

1.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

2.探究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战略

3.华币如何投资

4.华人在美国的创业事迹

5.国际投资成功案例

6.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题目

1331